试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性及论文,人力资源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现代农业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我国有13亿多人口,8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有5.6亿,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43%,这就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实。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极为重要。
1、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深化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农村面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使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2、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主要靠外延式扩展,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提高产出。这种发展方式一是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不高,二是受耕地资源制约,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来说,农业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是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适应知识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如果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二是人才的多样化,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化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上来。显然,没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能有效的去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转移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业和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大力地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致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可能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所需要的劳动力,是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现有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很难适应城镇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度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自身素质也无法满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在不断减少,即便进入城市,由于素质低只能从事传统的、低级的、简单的、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样就严重限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
6、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农民经营范围的日益拓展,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会阻碍农村科技进步,制约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据有关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年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初中户比小学户年人均年收入多249元,高出1.4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人均年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这就充分表明了农民具备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与其收入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素质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其获得的收入就越多。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7、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由于我国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成果吸纳和应用能力差,不敢接受新技术,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农机装备无法应用推广。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科技素质差,使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有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8、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使科学技术成果真正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激活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发挥其蕴含的无穷潜能,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
9、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目前农村大都生育两个、三个孩子。由于家庭孩子多、负担重多数农民靠透支生命和体力以维持生活,使得他们无暇接受现代文明,其子女受教育严重不足,许多人只能依靠悟性和本能从父辈的言传身教里获得一些生存技能,造成人口数多质差的不良状况。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村文明观念,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减少文盲人口约1亿人,增加小学文化程度人口1亿人,中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1%。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已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存在着诸多问题。
1、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低
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严重滞后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
我国有13亿多人口,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潜在资源丰富,但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其中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全国平均每100个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8.09人;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人;初中文化程度为48.07人;高中文化程度为9.31人;中专文化程度为1.83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0.48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66年。
(2)科技素质低
目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转化,这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现在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这对本来总体水平就不高的农业劳动力素质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1999年我国农科院校在校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和前苏联为50多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
(3)思想道德素质落伍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农民缺乏进取的改革之心,加之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生产规模小、居住分散而又封闭的局面,以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方式生活劳动,逐渐养成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2、农村人力资源比例失调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6亿,而且还在以每年增加600万的速度递增,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一般劳动力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
3、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教育的供给与农村的实际需要脱钩。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
4、缺乏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体系
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认识,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面研究。人才培训无计划、人才使用脱节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和组织领导,按照市场原则、服务原则、法制原则和创新原则,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力资源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分布更为合理,专业人力资源队伍得到加强,乡土人才资源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要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规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监督保障体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评价选拔机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民整体素质低,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作,必须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
1、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业人口多,农民就业压力大。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顺应农村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体系。
2、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民的守旧意识、“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永久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要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健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发展和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导作用,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3、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和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一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培训,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尤其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具体需求,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
4、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
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调整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采取必要措施,建立乡镇人才市场(工作站),以县(市)级人才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才市场,运用市场功能,构建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运作框架,形成以县级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市场为网络的农村人才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基地。二是健全信息服务功能。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各类人才的供求信息,定期向乡村发布人才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村人才市场应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举办各种交流会,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四是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5、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
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农村,覆盖广大农民。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规划,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倾斜,花更多的钱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争取用15-20年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也争取用15-20年的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国所有的人口。
6、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投入而凝结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未来收益和凭以参与收益分享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工作努力程度、协作力,健康及其质量因素的总和。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越能加快经济的发展进程。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自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物质资本,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化水平和人的素质,还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农村经济实力,以吸引外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都是为了获取资本增值,所以农村各用工单位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劳动用工预备役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机制,来充分调动起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以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农村的进步、发展、创新产生经济效益;二是重视本地人力资本的培养。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已经登上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舞台,仅靠外部招聘人力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资金消耗大。农村有近5亿的人力资源,为什么不因地制宜的投资、培养本地人力资本,既节省了外部招聘的费用,又由于本地人对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实力往往很了解,便于有针对性的实施农村发展计划,而且他们大部分有立志建设家乡的愿望。人们应该看到,人力资本投资产出的效益同任何物资投资一样发生在未来,而其成本则产生于当前,在做出比较后,只有当预期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所以应该提高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鼓励并促进农民进行教育投资。
7、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避免盲目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比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更加合理,但是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划。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中的先进分子;有乡村干部5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于制定当地农村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人员流动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并且要促使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在不增加农村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组织资源传播信息、推广技术,引导农民自我开发,把党的方针政策充分体现在为农民谋利益,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上,做到有计划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减少由于农民素质低、技能差、想致富没出路或随大流等原因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避免盲目性。
8、加快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
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人口和经济在特定地域内不断聚集的过程。城镇化通过不断吸纳农村人口而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其动力机制就是通过发挥城镇化功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促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实现向城镇化的转移。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侧重于通过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和竞争能力,达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城镇化平均为46%,我国平均水平为31%,预计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4%~60%。因此,从目前来看,必须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瓶颈”,通过加快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的改革,消除城镇化的体制、政策障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异地搬迁,引导新办企业在城镇规模区落户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标签:农民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培训论文; 农村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能力素质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培训开发论文; 三农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