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泸源中学
课堂教学境界的课题是教学艺术范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潜在课程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它是以教的境界为起点,以学的境界为结果的统一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创造者和始发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呼应程度是其标志。教学境界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其中以“热情活泼型”和“冷漠沉闷型”两种较为典型。在教学流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境界,学生就会产生轻松、愉悦、喜好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则会产生焦躁、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显然,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至上境界。诚如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 。 “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我们认为 吕叔湘语文教育的“活”字思想,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境界的艺术化,实为语文教学的“执牛耳”之举。
考析“活”的教学境界,它往往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乐趣是活的前提。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瀚海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还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学生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乐意为之,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不乐意为之,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亦是如此。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2.情趣是活的关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无非是丰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 我们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的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
3.美趣是活的升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首清新的诗,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享受。长期以来,学生不爱学语文,甚至不愿学语文,尽管教师费力颇多,但收效甚微。个中因素很多,而毁弃美的教育,无视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挽救颓势,让课堂成为缤纷多彩的美的立体空间是很重要的。教育美学认为,教师应该按照美的规律,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养、吸引乃至解放学生主体。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学生期望教学流程处于活的状态,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
4.知趣是活的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任何艺术门类都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而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要求教学境界必须具备知趣的特征。从学习心理看,青年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无论是赢得同龄人尊重的需要,还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前途,他们都非常希望多学一点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确定有效知识量,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 获得知趣,不能仅凭全盘授与,要引导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生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
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堪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至上境界,它通过教师教的艺术处理,使学生在学的境界中体验到教学艺术的美,从而实现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达到活的教学境界,教师应该是“作茧而不自缚”,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如果教师能达到“教活”的境界,学生的“学活”就不成问题了。下面结合实践论述实现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则:
1.有意性:思路的超前把握。有意性是指教师的课前准备,这是“课前功夫”,“结茧”的功夫。由于教学境界具有可预见性,所以思路的超前把握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每节课精心准备和设计。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要常备常新。每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流程都要重新进行构思、设计和加工,精心写出“脚本”。
2.创意性:新颖的问题情境。课前准备是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哲学家培根说过,蚂蚁在于简单的堆积材料,蜘蛛在于毫无创造的构建新体系,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从花圃和田野里采撷材料,由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将其改造和变化。教师的课前功夫应该像蜜蜂酿蜜,能给学生提供鲜美醇厚的蜂蜜。具体讲教师要善于占“制高点”,捕“诱发点”,抓“发散点”,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
3.无意性:巧妙的暗示和空白。无意性即是刻意感觉的无意化,教师课前的着意刻画、修饰显得了然无痕,表现含蓄自然,看似无意为之,实则匠心独运,并无“书云亦云”的痕迹和嫌疑。这是教师从有意走向无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课上功夫,也是“破茧”的功夫。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艺术。创造理想的课堂境界,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应该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
4.随意性:充足的教学机智。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学实践者” 。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思路,照搬本本知识,要进入自由发挥、任意挥洒的“自由王国”,就要求教师具有充足的教学机智。而充足的教学机智除了与教师的教学灵气有关外,更主要的来源于教师的才、学、识。一堂课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教活学活,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上课教师要摆脱“匠气”,多些“灵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拥有丰富的学识,必须虚心地学习,做到“某一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以此来丰富学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具体有三条途径:一是不断地积累,二要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三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教师才能发挥随意性,运用好教育机智,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论文作者:郝正光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教师论文; 境界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艺术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6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