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玲[1]2003年在《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1996年以来,胶东及其附近地区一些鸡群中发生了一种以鸡体慢性消瘦,腺胃严重肿大,腺胃乳头出血、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发病鸡多数为30-6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为30-100%,死亡率为3%-95%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明确本病发生和流行的病原,探索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本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1、传染性腺胃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的研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有较强的水平传播能力,雏鸡和育成鸡易感,成年鸡有抵抗力。对肿胀的腺胃组织作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感染的腺胃组织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鸡马立克氏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不同。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生过程中,IBV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但必需有其它疾病的协同作用时,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及剖检症状。临床分离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对传染性腺胃炎有良好的防制效果。 2、腺胃型IBV的分离、鉴定及与呼吸型、肾型IBV的比较 1996年9月份从临床发现本病以来,先后从免疫过呼吸型和肾型IBV的发病鸡腺胃组织中分离到几十株病毒,选择其中有典型临床及剖检症状的6株病毒进行了电镜观察和鸡胚传代,初步鉴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应用鸡胚气管环组织培养(TOC)方法对从青岛地区分离的鸡腺胃源型传支病毒(QXIBV)进行了理化特性鉴定,并与传统的呼吸型H120株和经分离鉴定的肾型H株毒株、肾型标准毒株Holt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QXIBV与H120株和H株病毒理化特性基本一致,中和试验结
魏昆鹏[2]2009年在《鸡腺胃型IBV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首先从河北疑似患传染性腺胃炎(infectious proventriculitis,IP)的鸡群中分离到5株病毒,通过血清学鉴定、对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干扰试验及动物试验等方法,初步确定分离病毒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病毒接种的鸡胚尿囊液无直接血凝活性,经1%胰酶处理后的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分离毒均可干扰NDV在SPF胚内的增殖。用RT-PCR的方法成功地扩增了部分分离毒的膜蛋白基因(M基因)全长片段,测序获得了2个分离毒株M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其M基因均由681nt的核苷酸组成,均编码226个氨基酸。将其与GenBank中注册的19株IBV的M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发现:2株腺胃型IBV分离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分离毒与19个参考毒株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8%~93.0%,其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5%~96.1%;其中2株腺胃型IBV分离毒株与肾型IBV BJ株、腺胃型IBV QX株和肾型IBV CK/CH/LSHHI/03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IBV CU-T2株的亲缘关系最远。病毒性腺胃炎在实验室复制不易成功,故本研究进行了鸡腺胃型IBV和NDV对鸡的协同致病试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学检查和病毒抗原检测,揭示病毒性腺胃炎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试验所用病毒为腺胃炎IBV分离毒和NDV强毒株。通过2种病毒的混合感染,成功复制出了腺胃炎病例。各感染组鸡均见发病、死亡,其中a组、c组、d组的雏鸡致死率都超过了自然病例病料造模组;c组鸡的致死率最高,而b组鸡的致死率最低。结果表明,NDV的加入明显增强了病毒性腺胃炎的致死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各感染组的病变性质基本相似:在感染早期,腺胃病变较轻;而到后期,腺胃病变逐渐显着,表现为腺胃肿大,壁增厚,腺胃固有层和(或)腺体内出现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增生,而对照组鸡腺胃没有病理变化,说明腺胃是病毒性腺胃炎的一个重要的靶器官。但4种感染方式致腺胃大体病变和显微病变的程度均不如自然病例病料造模组显着。这可能是IP病例肿大腺胃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参与。本试验最早可从感染后第1d鸡的腺胃黏膜上皮细胞及复管腺上皮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在感染后第35d的腺胃中仍能检测到病毒抗原,表明该腺胃型IBV和NDV均可在感染的早期进行复制,并持续较长时间;进一步说明腺胃是病毒性腺胃炎的一个重要的靶器官。
刘澜澜[3]2010年在《腺胃型IBV的分离鉴定及叁种不同致病型IBV毒株组织嗜性的比较》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被公认为是冠状病毒的代表性病毒之一,主要引起鸡的一种称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血清型众多,且不断变异,不同型的病毒株间不能或不能完全交叉保护,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IBV组织亲嗜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异,由嗜呼吸器官、泌尿器官向消化道、生殖器官甚至肌肉组织转移,目前已有呼吸型、肾型、肠型、腺胃型以及多型混合的IBV毒株,致病性越来越复杂,尤其是腺胃型IBV在最近几年引起了国际上一些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开展有关IBV组织亲嗜性变异研究,探索其变异机制,不仅可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还可以为相关冠状病毒的多组织嗜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以腺胃型IBV为核心研究对象,针对其与呼吸型、肾型等不同致病性IBV的S1基因、与细胞表面蛋白鸡氨肽酶N(chAPN)体外结合能力和在感染SPF鸡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检测了chAPN在不同日龄SPF鸡机体内各组织中表达变化,旨在通过对上述致病型IBV特性研究分析来探讨IBV多组织嗜性的形成的可能机制。1、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初步分离鉴定成功从黑龙江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具有冠状病毒特性的A2-2病毒分离株。通过鸡胚传代、血凝性测定、电镜观察、RT-PCR检测和动物回归实验,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一株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IBV A2-2分离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从IBV结构基因S1基因的角度研究病毒的组织嗜性。对IBV A2-2分离株与相关参考毒株的S1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分析表明: A2-2与QXIBV、D971、GE叁株典型的腺胃型IBV亲缘关系较近,同时它们也和近年来分离到的LX4、CK-CH-LSD-07V等基因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分为第一组,表现为与时间及地域流行性的关联更大;而ZJ971、1-98和3-97等腺胃型毒株与H120、H52、W93疫苗株亲缘关系很近,分为第二组,提示疫苗株IBV的变异可能是腺胃型IBV的一个重要来源;Q1、J2等腺胃型毒株则与大多数毒株亲缘关系较远,分为第叁组。这提示腺胃型IBV可能有着不同的来源,同一基因型的IBV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致病型。3、源自不同致病型的叁株IBV与chAPN体外结合能力的差异比较经原核表达获得融合蛋白His-chAPN,用ELISA方法比较源自不同致病型的叁株IBV与鸡氨肽酶N体外结合能力的差异,以期从病毒结合细胞表面蛋白的角度研究IBV的组织嗜性。实验结果表明:叁株不同的致病型IBV与chAPN的结合力表现为A2-2>S-03>M41,这说明不同致病型的IBV毒株与chAPN的结合力的确存在差异,且该差异可能与IBV的组织嗜性变化有关。4、源自不同致病型的叁株IBV及chAPN在感染SPF鸡体内的动态分布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从核酸及蛋白质水平对IBV呼吸型毒株M41、肾型分离株S-03和腺胃型分离株A2-2在感染SPF鸡体内动态分布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叁株IBV在感染机体后最先定殖的部位均为气管,其中呼吸型毒株M41对气管的依赖性显得相对较高。叁株IBV在肺脏中的增殖程度差异大于气管,A2-2和S-03分离株对于肺的亲嗜性低于M41株。S-03株在肾脏的增殖能力最强,丰度和持续时间很高;A2-2株在肾脏的增殖能力高于M41,这不仅与剖检后所观察到的肾脏病变程度相吻合,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腺胃型IB常常伴随一定程度的肾脏损伤。A2-2分离株是嗜腺胃的绝对优势毒株,S-03感染组鸡只的腺胃中几乎检测不到病毒RNA,M41组也仅有少量病毒,可以看出A2-2在腺胃上增殖能力的优势远高于M41株在呼吸道和S-03在肾脏的增殖能力。此外,叁株IBV在肝脏、回肠、法氏囊以及血液中增殖情况差异不大,病毒对肝脏和法氏囊大多呈一过性感染,血液和回肠中的病毒量则更低一些。与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感染鸡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滴度变化存在时间相关性。本研究中同样使用Real time 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来检测病毒感染鸡体后不同组织中chAPN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hAPN分布广泛,这与IBV多样的组织嗜性相对应,而其靶器官又表现为比较高和稳定的蛋白表达量。攻毒后不同组织中chAPN的含量变化呈现出比较相似的规律:气管当中chAPN含量较高,且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递减;腺胃当中chAPN含量稍低,变化趋势与气管一样;肾脏中chAPN含量虽然不高,但一直保持稳定。这都提示chAPN作为IBV的特异性受体跟病毒的组织嗜性有很大的关联。从以上两部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IBV和chAPN在鸡体内的分布存在相关性:气管、肾脏、腺胃中chAPN的含量相对较高且稳定,IBV也相应地对这叁个组织有很强的亲嗜性。但chAPN的分布比IBV的组织嗜性范围更广,比如肠道中的chAPN含量稳定,且高于肾脏,但IBV对其嗜性却较弱。针对叁株不同致病型IBV来说,感染后chAPN的分布与不同致病型IBV的分布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
李艳, 李明贵[4]2003年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以来,枣庄市台儿庄区部分鸡群发生了一种以呼吸道症状,腺胃肿胀为主的疫病,通过鸡胚育传3~5代,电镜观察、动物回归和免疫保护试验、理化特性测定、毒价测定、中和试验,证明该病病原为冠状病毒。
王玉东, 王永玲, 王君玮, 王晓燕, 高艳艳[5]2015年在《山东分离株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腺胃型IBV)引起鸡的病理组织变化和病毒超微结构特征,采用常规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显微观察技术及电子显微镜观察技术,对山东省3株病毒分离株(QX、DY、FC)引起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和病毒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分离毒株可引起明显的腺胃组织炎症,主要表现腺胃黏膜内炎性细胞浸润,腺胃腺体上皮细胞增生,腺腔中有黏液、有多量坏死、脱落、崩解的腺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有多量空泡化等特点。在病理组织中观察到了大小为80~120m的病毒颗粒;通过鸡胚分离的病毒大小为80~150nm,该病毒略呈球形或梨形,有囊膜,囊膜表面覆有长12~25 nm的呈典型冠状的突起(团集的病毒则较少有冠状突起),为冠状病毒。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有效防治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提供了科学参考。
王玉东, 王永玲, 范根成, 蒋贻海, 杜元钊[6]2001年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综述)》文中认为:1996年 9月份以来 ,中国青岛及附近地区养鸡场 2 0~ 90日龄蛋用育成鸡连续发生了一种以流泪 ,肿眼 ,伴有呼吸道症状 ,极度消瘦 ,拉稀 ,死亡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剖检表现为腺胃肿大如球状 ,腺胃壁增厚 ,腺胃粘膜出血溃疡 ,腺胃乳头平整融合 ,轮廓不清 ,可挤出脓性分泌物的腺胃炎症变化。本病病原通过鸡胚盲传 5~ 6代 ,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因为引起腺胃的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因此将此病暂定名为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我们将青岛地区鸡场的分离株定为QXIBV株。本篇从病原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免疫学、实验室诊断和疾病控制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本病与肠型传支在理化特性、形态和毒力上相似 ,可能是同一种新的IBV变异株。
崔连民[7]2005年在《滨州地区鸡痘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在鸡的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出现痘疹,有的在口腔、咽喉部形成纤维素性坏死性痂膜,死亡率可高达20%以上,若并发其他的传染病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幼雏发病后生长缓慢、消瘦;产蛋鸡发病后产蛋下降。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子也有可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鸡和育成鸡最易感染。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秋季8—10月份多发生皮肤型鸡痘,冬季则以粘膜型鸡痘为主。本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定期接种鸡痘弱毒苗。近年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常常出现免疫失败现象,使鸡痘发病率明显增加,全国时有局部爆发鸡痘的报道。自1998年以来,滨州地区经常爆发流行鸡痘疫病,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传统的皮肤型、粘膜型之外,还出现了新的眼鼻型、内脏型鸡痘。各种品种、不同日龄的鸡都可发生,雏鸡最早6—7d龄发病,肉鸡一般4—6w龄发病。本病流行广,引起鸡群发育受阻,发病率10—70%,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0%,但常因并发或继发其它疾病而导致鸡的大批死亡,而且普通鸡痘刺种免疫不能使鸡群获得保护,必须反复免疫、长期用药控制才能维持鸡群的健康,造成生产成本加大,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养鸡户的积极性。根据鸡痘发生的新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型鸡痘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是当务之急。本人从2003年1月起开展了本项研究,研究结果主要有:1.摸清了滨州地区鸡痘流行的特点近几年,在滨州地区鸡痘发生很普遍。各种品种、不同日龄的鸡都可发病,雏鸡最早可在6~7d龄发病,肉鸡一般在4~6w龄发病,鸭和鹅很少发生。在临床上除常见的传统型的鸡痘如皮肤型鸡痘、粘模型鸡痘之外,又出现了眼鼻型和内脏型鸡痘等新的形式。鸡感染鸡痘病毒常并发或继发新城疫、肾型传支、腺胃型传支等,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造成损失加重。2.从临床上对新型鸡痘病毒做出了正确诊断近年来,在滨州及周边地区的发病鸡群除表现为传统型的皮肤型和粘膜型鸡痘之外,还表现为内脏型和眼鼻型(暂定名)鸡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严重。各种d龄、品种的鸡都可发病,鹌鹑、鸽子亦有发生,尤以产蛋鸡最为严重。雏鸡最早可在6~7d龄就可发病,肉鸡一般在4—6w龄发病。本病的流行特点是发生范围广,主要引起鸡群的呼吸症状,发育受阻,发病率可达10~70%,鸡的死亡率不高,一般不超过20%,但常
王玉东, 王永玲, 张国中, 王君玮, 高艳艳[8]2015年在《叁株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文中认为为探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对鸡的致病性,采用滴鼻、点眼和滴口方法,用QXIBV、DYIBV、FCIBV分离毒株对未免疫鸡和SPF鸡进行了攻毒致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未免疫的10日龄鸡攻毒后致死鸡的剖检变化与20日龄未免疫的被攻毒鸡相似,均有腺胃肿大,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20日龄(高日龄)攻毒鸡较低日龄(10日龄)攻毒鸡死亡率偏高。被攻毒的SPF鸡均出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腹泻等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腺胃肿大,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被攻毒的未免疫鸡、SPF鸡与自然发病鸡死亡率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用这3株腺胃型IBV分离株均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丁伯良, 王英珍, 黄金海, 白鹏勋, 张健[9]2000年在《天津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文中认为从天津不同地区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花斑肾或腺胃炎发病鸡分离到 11株病毒 ,通过血凝特性测定 ,电镜观察 ,动物回归试验和血清学中和试验等证实所分离病毒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陈代平, 张东, 范根成[10]1998年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文中指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省境内发生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及确诊情况。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剖检、鸡马立克氏病实验室检验及常规细菌分离培养和病毒分离鉴定等,确诊了病原为嗜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指出了由该病原引起的病鸡不能用Mas株和T株保护,而必须用分离株制备的疫苗才有免疫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D]. 王永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 鸡腺胃型IBV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D]. 魏昆鹏.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3]. 腺胃型IBV的分离鉴定及叁种不同致病型IBV毒株组织嗜性的比较[D]. 刘澜澜. 东北农业大学. 2010
[4].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ZT株的分离与鉴定[J]. 李艳, 李明贵. 贵州畜牧兽医. 2003
[5]. 山东分离株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J]. 王玉东, 王永玲, 王君玮, 王晓燕, 高艳艳. 中国兽医杂志. 2015
[6].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综述)[J]. 王玉东, 王永玲, 范根成, 蒋贻海, 杜元钊. 畜牧兽医学报. 2001
[7]. 滨州地区鸡痘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崔连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05
[8]. 叁株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J]. 王玉东, 王永玲, 张国中, 王君玮, 高艳艳. 中国兽医科学. 2015
[9]. 天津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 丁伯良, 王英珍, 黄金海, 白鹏勋, 张健.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0
[10].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J]. 陈代平, 张东, 范根成. 四川畜牧兽医.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