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保险巨头:承受结构调整的痛苦_中国人寿论文

三大保险巨头:承受结构调整的痛苦_中国人寿论文

三大保险巨头:结构调整中承受阵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阵痛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巨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月底,中国三大保险上市公司中报陆续披露,中国保险业一组组平时难以见到的数据跃然纸上。海外上市,这一被视为改善旧有体制,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正在一步步显示出它的力量。

中报发布后,分析师纷纷调高了中国人寿和平安的股价及业务增长能力预期,人保财险则被调低。我们看到,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之下,三大保险公司正向规模与效益相结合的理性方向发展,他们的转变进一步带动了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不过,这种调整带给企业的阵痛也显而易见,以部分业务压缩最为显著。平安的做法可以说是“激进”,过去一年该公司大幅度收缩盈利较弱或者不盈利险种规模,把数年打下的银行保险和团险基础进行压缩。个人寿险营销员队伍骤减,展业能力较差的人员在调整中离开平安。

中国人寿将业务重心调整到风险型业务上来,容易做大规模的趸交产品数量被压缩到历年来风险型保费中的最低。而中国人保在中报披露后立即表示,在其业务结构中占据近70%份额的车险业务比例必须降低!

简单的发展模式被摒弃后,三大保险公司自身都要承受改革带来的绵绵痛楚。

市场反应

三家公司分别从一个角度反应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其中,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分别是专业的财险和寿险公司,平安保险则以集团形式上市,财务合并报表反映了该公司综合实力。基于这些不同,以及在会计核算口径上的差异,三家公司业绩不易做简单比较,但这并不影响投资者们对他们分别的审视,以及对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窥视。

香港投资者看到,占据中国寿险业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上市后,在改变自身业务结构上的努力。基于此,尽管其上半年利润下滑10.1%,该公司中报披露当天,市场仍然为其打了一个高分。8月30日,该公司的股价即大涨6.37%,于4.574元的高位收盘,远优于大势1.69%的增幅。

平安寿险核心业务持续增长直接带动了该集团利润的大幅提高,上半年该集团利润提高比例达25.8%,为15.04亿元,市场也在其中报提早泄露的几十分钟内做出反应,急升3.5%。

中国人保就没有得到市场的“笑脸”。该公司的中报上,没看到利润的上升尚且不论,该公司在盈利能力最差的车险产品上,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从去年同期占总业务比重65%提高到68%,而其总体市场份额却进一步下降,半年的时间,接近5%的市场份额被同业抢占。

投资“苦果”

受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连续下跌影响,三家保险公司的共同点之一表现为投资上的失利。因产寿险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中国人保投资给整体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最大。今年上半年,人保实现股息收入5.2亿元,增长72.4%,但持有的基金及债券出现浮动亏损分别达4.7亿元和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5亿元。全部投资收益从2003年上半年的5.3亿元下跌至500万元,减少了4.8亿元。

平安若将投资的浮动亏损计算在内,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下降0.9%,浮动亏损达8.3亿元,若不计浮动盈亏,则净投资收益为34.5亿元,对应的投资收益率为4.1%,略低于去年同期的4.3%。

和人保、平安一样,中国人寿的投资亦呈现出亏损,且成为该公司利润下滑的最主要原因。上半年中国人寿已实现的投资亏损净额为人民币6300万元,未实现投资亏损净额达7.23亿元。在去年同期,两项数字分别为盈利4.2亿元和1.7亿元。

人保吸取投资教训,中报发布后,立即宣布调整投资结构,将减少对中国股票的投资,而加大对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公司财务总监王银成称,今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提高债券持有比例,尤其是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以及部分公司债券,对基金的投资比例将进一步缩减。

中国人寿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下半年将缩减基金投资,但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家德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们一直对基金投资比较慎重,投资比例始终没有达到监管规定的上限。他们希望在“封转开”问题上监管部门能够迈出关键一步,这将对改善基金投资收益状况非常有利。

几家公司都将投资状况转好的希望寄托在海外投资的良好盈利能力上。无疑,分散化的投资将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而海外市场的投资品种又比较丰富。中国人寿和人保均表示,将充分利用投资海外市场限额。不过,海外投资的效果未必能够立即显现,这一政策的真正实施并产生效果,应在保险公司完成种种报批手续,真正投资之后,而这一时间应该在接近今年年底时才能完成。

改制酸甜

中国人寿的管理层显然已经认识到投资者的担忧,目前正着重发展风险型业务。2004年上半年,该公司业务构成显著改善。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5%,占到总保费收入的86%。风险型业务和期交保费收入并存的业务构成将有助于提高公司今后的利润率。

中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投资型和存款型业务销售仅同比增长4%,而风险型业务销售增长43%。新业务销售强劲增长。拉动盈利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公司业务重心向风险型业务的转移。该公司风险型业务首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4%。

同时,200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保险代理人数不断增加,且运营能力也显著提高。保险代理人数从原来的650000人扩大到668000人。人均销售额从2003年上半年的月均1555元人民币提高到3083元人民币。

平安寿险业务的发展重心集中在个人寿险产品上。上半年寿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3%。但是,从寿险业务的构成来看,个人寿险保单同比增加5%,个人寿险业务占公司总寿险保费收入的68%,高于上年同期的57%。

从去年开始的结构调整正在平安显现。平安为了提高企业利润率,主动压缩银行网点和代理人数量,2004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人员从上年同期的22万人降至18万人。直接效果就是,该公司上半年在团险和银保业务的保单均出现下降。上半年平安银保保费收入降幅达55.2%。

而中国人寿除了大力发展个人寿险业务之外,并没有人为压缩银保业务继续增长。这一点和对于代理人的不同政策,显示出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全国最大的寿险公司的不同战略。中国人寿副总经理林岱仁透露上半年该公司邮政、银行网点数量继续增长,业务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较高。

“虽然银行保险赢利能力弱一些,但是还是有盈利的,同时,一个渠道的建立很不容易,如果不利用这个已建立好的渠道,再想重新恢复就要付出更大代价。”林岱仁认为,中国人寿应该继续发挥银行渠道的作用。他认为,继续发展这项业务可以给公司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增加业务收入,使市场地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上半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由去年的45%提高到50%以上,很大程度上在于银保业务的继续发展。二是维持渠道,鼓舞员工士气。

2004全年展望

两家公司在业务发展上的不同态度,在投行意见上也表现为有所分歧。身为平安股东的摩根士丹利对平安的发展保持了乐观的预期,调高其先前的预计达到今明两年29%和11%。而雷曼兄弟则认为,平安的寿险业务表现不佳,将其目标价位调低至9.8港元。不过这一数字的下调幅度不大,仅为7%,远低于其对中国人保预期下调20%的比例。

中金分析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维持对中国人寿“增持”的评级,目标价格为5.29港元。高盛分析师发表分析师评论,将对中国人寿的评级从“中性”提高到“高于大市”。

面临巨大业务结构调整压力的中国人保首席执行官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汽车保险业务必须盈利。”他说,汽车保险业务占总业务的68%,该比例过高且将会调整。据王毅表示,公司将在下半年将汽车保险业务降至约占总业务的65%,这意味着公司将大力发展非汽车保险。

此次半年报中还透露新产品开发的信息,公司将在今年下半年加大市场调研力度,“积极推进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合作,完善意外伤害保险、短期健康保险产品体系,做好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产品试点推广工作”。

在结构调整上,中国人寿和平安均表示,将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和人保、人寿不同的是,平安强调其集团化优势。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04年下半年,平安将继续深入推进产、寿险改革,调整产品组合,提升销售队伍产能,优化队伍结构,改善销售支援和管控,为长期发展打下牢固基础。继续推进产、寿险后援集中项目建设,制定标准化的运营流程,加强产品的交叉销售,积极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

标签:;  ;  ;  ;  ;  ;  

三大保险巨头:承受结构调整的痛苦_中国人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