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到底“姓”什么——关于高中教育性质定位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它一方面能够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生源,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高中教育的改革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深入思考高中教育的定位,无疑应是高中教育改革的起点。
2011年9月29日,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谈新时期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选择》一文,提出高中教育的新定位——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准备或预备。“一石激起千层浪”,谢维和的观点引起了教育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不同意见,并形成了很有意义的讨论。《中国教育报》就此组织关于高中教育的定位选择以及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专题讨论,邀请了部分学者、教育管理者、高中校长等围绕此主题进行深入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讨论。
在此,将讨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希望进一步引起读者深入思考,这也更有助于理解当前国家进行高中课程方案调研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
谢维和教授指出,就中国的实际而言,高中教育的功能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第二,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成为义务教育到职业生涯的过渡和衔接阶段。第三,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三者并非平分秋色,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功能不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以后,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更高。基于此,中国的高中教育正在呼唤和走向新的定位,越来越具有了大学预科的特点。
在2012年5月的“新时期高中教育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上,谢维和教授再论高中教育的定位及其改革,明确指出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从大众化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预备性教育的转型过程。上海市金山中学校长徐晓燕赞同这种转变,她认为这种转变可以在高一、高二渐渐渗透。但为了应对高考,高三学生全力应考在所难免,因此,更多的转变应放在高考后,增加一年大学预科。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书记刘永和也认为,高中教育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转变: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预科的转型。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当下的高中教育,明确大学预科是高中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这样,我们就可以调整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内容、计划、策略以及评价。
“基础”:高中教育的关键性质
与谢维和教授观点相左,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教授霍益萍认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自1922年正式进入学制,相当长时间内教育规模一直很小。90年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履行着大学预科的功能,始终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机构而存在。只是到了高中新课改不断推出后,面对高中教育日益大众化的现实,国家才第一次明确提出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从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高中越普及,其重心越下移,基础教育的功能越放大。
怎样为高中定性?霍益萍教授提出了四条准则:第一是社会的需求。“21世纪技能”最能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些技能当中,许多不是学术性的,却是高中必须完成的。第二是教育的属性,每一个学段的教育都不是终结性的,都有它独特的价值,不是单纯地为上一学段作准备的。第三是高中的培养目标,2000年教育部已经有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第四是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当判断高中性质的时候,必须回答两个核心问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而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公民。所以,霍益萍教授提出,即便高中是一种预备教育,它也是更广意义上为人生作预备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大学预备教育。
北京师大附中刘沪校长认为,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学生的准成人阶段,无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的很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都有着人生特定阶段的教育目标。这些是不能用“大学预备教育”一言以蔽之的。他赞成高中阶段开展大学预科教育,但不是用大学预科教育取代高中教育。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毛杰指出,普通高中和大学预科定位有所不同,普通高中介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普通高中曾有“双重任务”说,即兼顾升学和就业预备。现在看来,更应该把高中教育看成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高中是人生发展的转型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既定目的的工具。
是“基础”,又是“预备”
如果说前两派观点对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还是预备有选择倾向,那么还有一派观点则是着眼于高中教育的综合性质。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明确指出:高中是基础又是预备。他认为,高中教育介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是学生基础阶段的高级阶段,又是学生走向高等专业教育的预备阶段。这个阶段教育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生分化,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日趋明显,人生理想逐步定向,初步的生涯规划开始产生。也是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第二,学习分流,义务教育之后经过中考,根据成绩等评价进行分流,进入不同层次的学校,这是学生在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明确的差异划分,将明确接受不同质量的教育。第三,学校的分类,有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综合高中等,学校文化和师资校舍各具特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阎凤桥从高中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两个方面来审视我国高中教育的定位问题,认为我们既不应该将高中教育单纯地视为基础教育的自然延伸,也不应该将其单纯地看作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而是应该将其视为教育大众化过程和终身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高中教育定位有两个准则:大众化准则和终身教育准则。大众化准则将天平从学术教育一端移向现时实用教育一端,而终身教育准则将天平又倾向于学术教育,但是包含了长远的实用教育目的。
上海师大二附中校长刘次林认为,高中既在基础教育之内,又在义务教育之后,还为大学教育作准备,所以,它同时具备基础性、自主性、学术性的特征。
共同声音:选择性和多样性
从多方的讨论中可见,大家都认为高中教育同时具有基础性和大学预备的性质,但是目前这两种性质谁占主导?抑或是二者应该是等量齐观的?这是讨论的分歧所在。高中教育是究竟应以基础教育还是预科教育为主?尽管以谢维和和霍益萍为主要代表的两派存在观点分歧,但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其他性质,而是对应该如何兼顾其他性质给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观点。
谢维和教授的另一篇文章《从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看高中改革》再论了高中教育的定位,他指出,将高中阶段教育定位于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并不等于为他们参加高考作准备。这种定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并不矛盾,既体现了高中教育普及中的多样化和主要矛盾,反映了高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功能,也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高中教育的提供学生综合素质仍然是必要的,但它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内容却必须有所变化。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变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即是加强与大学的衔接,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应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应将符合条件的高中阶段教育或高中学校定位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能够上大学的高中学生作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增加课程与教学的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
霍益萍教授肯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的同时指出,高中的性质应该是基础+选择。根据这一性质定位,高中的任务应该有三:一是完成普通教育,二是造就健全国民,三是帮助学生完成初次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綦春霞赞同谢维和提出的高中教育应与大学衔接,高中教育既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应该注重学生的选择和自主性等观点。她从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反观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指出提高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应该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指出,在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是从国民教育阶段转入专门人才培养阶段的关节点。根据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项贤明提出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应当进一步增强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即在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建立一整套丰富多样的高中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各种更高级、更专门的课程。
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特级教师柳袁照同意高中教育的定位为大学预科,认为这将为高考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平台与计划,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但他同时指出,高中教育定位调整需要系统思维。它会带来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与体制的重大变化,将会涉及重大的社会变革。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仅需要站在高等教育的立场,还应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与讨论,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区域的、历史的等方面。
回到原点之思:我们为何需要高中教育
如果说关于高中教育性质定位的讨论,是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高中教育,那么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我们为何需要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否就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能否被大学预科取代?当我们用“为进一步升学或就业打基础”来给高中教育定位时,那么按此逻辑,是否意味着小学教育的定位是为升初中打基础,初中教育的定位是为升高中打基础?
带着这一连串问题,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年前的1993年《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发表了署名刘兼的文章。文章指出,教育既要促进个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又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如果说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具有不定向特征的话,那么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定向教育属性,高中教育界于两者之间,文章称之为“准定向性”;这种准定向性与高中生年龄与心理特征相切合,必然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应以促进学生有个性发展为目标,文章认为“这应是高中教育有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最为本质的特点”。也许,从这个视角去思考高中教育到底应该“姓”什么,或许又多了一番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