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于推理和证明的理解偏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差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介绍时,曾提出教师要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理解推理和证明相关内容,因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都属于推理与证明的范畴,通过这几年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观察与研究,我发现小学数学对推理和证明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也很难处理好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关系.
一、小学数学对“推理和证明”内容理解有偏差
有一些小学数学老师一看到“推理和证明”,就会联想到初中和高中的几何证明题.事实上,我们看到下面关于“推理和证明”的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以后,就会比较清晰地了解推理和证明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这里要强调的是:演绎推理与直接证明有所区别,演绎推理又称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大前提是一般原理(规律),即抽象得出一般性、统一性的成果;小前提是指个别对象,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从这个推理,然后得出结论.演绎推理是“结论,可从叫做前提的已知事实,‘必然’得出的推理”.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直接证明,是相对于间接证明,是完全利用已知的公理进行推导,逻辑上是严丝合缝的,没有一点瑕疵,推导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说明它们的区别:
演绎推理:
(大前提)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小前提)铜是金属
(结论)铜能导电
直接证明:用导电实验验证铜能导电
小学数学中的推理与证明以合情推理为主,当然也包括逻辑推理的渗透.如当我们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后,在求一个直角梯形的面积时,学生自然想到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这就渗透了三段论的思想.
二、小学数学对“推理和证明”意义理解有偏差
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但我们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第二学段目标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并没有把证明与推理纳入小学数学课程的要求.我们只强调通过合情推理发现新关系、新结论,而没有反问“为什么”,给学生提供说理的机会,说服自己、说服同学.我想通过下面的案例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问题:用20块方砖(边长为10 cm的正方形)拼摆出长方形图形.要求必须用上所有的20块砖.数出并记录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然后找一找并描述你发现的规律.(见表1)
我们有些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得到这样的规律:“瘦长”的长方形的周长最大,“胖”长方形的周长最小.我们的教师不会让学生解释其中原因,因为教师知道这个理由要到高中才会接触到,其实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瘦长的长方形中,有些砖的一些边在外面,把瘦长的长方形变胖以后,原来的一些边就到了里面,这样周长就变小了.学生的理由说服了所有人,包括老师.
三、小学数学对“推理和证明”培养理解有偏差
因为对推理与证明的意义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小学数学在培养小学生推理与证明能力方面存在偏差:
1.注重归纳推理,而忽视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利于发现新的结论,同样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基本而重要的手段.波利亚曾高度评价类比的作用和意义,说:“类比是提出新命题和获得发现取之不竭的源泉.”通过强调数学中的类比,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应用联系解决数学问题的态度,而不是把数学看成一些毫无联系的概念和技能.
笔者参加一次市级教学观摩活动,课题是五年级的《梯形的面积》.其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入课题:先给出一个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2厘米的梯形,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通过分割、对折等多种方法求出了面积.教师利用这些求解方法,在不化简的情况下,通过归纳推理得到一个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猜想.笔者觉得这样的设计完全忽视类比推理,割断了知识的联系.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生长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即使类似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割补法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师也要让学生去试一试,有时候,不能证实一个方法是错的,就不能证实另一个方法是对的.
2.注重数字验证,而忽视学生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通过合情推理得到一个猜想以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不是一味用数字验证,应鼓励学生在他们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下面是《一个小数乘十、百、千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教学片断:
师:知道了一个小数乘10的规律,那么我们推想一下,一个小数乘100、乘1000,小数点又会怎样变化呢?(板书)
生:乘10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两位,乘100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三位.
师:这只是我们的推想,(在板书上打上问号)还需要验证.你打算怎样验证?
生:想个小数,再算一算乘100、乘1000的结果,比较一下.
师:他是这样验证的,你们呢?老师验证的方法有点不同,我也先选一个小数,先猜出结果,再用计算器验证是否正确,可以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
师:以5.08为例,经过研究,5.08乘100、乘1000,小数点的移动和我们的猜想一样,其他小数呢?
生:还要验证.
有了猜想,怎样说明猜想正确呢?除了数字验证还是数字验证,教师有没有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乘1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一位,为什么乘10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两位呢?学生的回答很可能是:乘10小数点会向右移动一位,小数乘100就是小数乘10再乘10,乘1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乘10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猜想:(a+b)×c=a×c+b×c,在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几何模型验证猜想,不能过分依赖数字验证.由a×c和b×c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来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呢?可以先计算大的长方形面积,再计算两个小长方形面积的和,下面这个图(图2)直观地显示了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确实成立,借助这个几何模型也使得该规律更加容易被记住.
3.注重练习的正确性,而忽视拓展推理的空间
推理与证明即使对大学本科生来说也是学习的难点,何况是小学生?这种观念导致一些人认为小学生不需要学习推理与证明,只注重习题的正确性,而不会拓展推理的空间.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四第2题:4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20,等于它们的乘积.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30,也等于它们的乘积.学生很容易得到下列两个猜想:
(1)任何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乘积
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说明猜想的正确需要严格的数学证明,而要说明这个猜想不正确,只要用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猜想马上就能证明是错误的,因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不等于它们的乘积24.当然教师也不要忽视这些“错误”的猜想,因为它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重要的发现机会: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什么情况下等于两个数的乘积,什么情况下不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2)任意相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乘积
学生用比较小的相邻两个数来验证这个猜想时,还可以比较自信地确认,当用比较大的数目验证时,他们就没有那么自信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来解决验证问题,学生发现这个猜想仍然是成立的.虽然学生此时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证明这个猜想,但他们仍会感叹反证法的神奇和证明的重要.
总之,数学证明与推理是一种思维习惯,小学数学只有了解推理与证明的内容、理解推理和证明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对推理和证明的认识和培养上的偏差,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了数学的另一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