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李章斌[1](2020)在《成为他人——朱朱与当代诗歌的写作伦理和语言意识问题》文中指出一最近几年,朱朱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提起的一句话总是萦绕在我心里:"在自己的家中没有舒适自在之感,这就是道德的一部分。"①这句援引自阿多诺的话一直让我好奇,对于朱朱诗歌而言,它意味着什么?它给朱朱诗歌带来什么样的写作伦理?"伦理"是最近在有关朱朱诗歌的评论中被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越是简单的词,其中的问题就越复杂。不管"伦理"指的是人对待他人的行为准则,还是如同近来一些学者在使用"叙事伦理"一类的词所暗示的那种从个人经历的叙述捕捉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提出具体的道德关怀和伦理诉求。②我想,至少可以回到"伦理"的底线(基线),当我们说到"伦理"一词时,不管它指什么,它最基本的前提应该是对"他人"之存在的承认——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无人荒岛里,是不存在"伦理"问题的一列维纳斯说:"《圣经》中的人是能够让他人从我面前经过的人。"我想,就是这种意识,让《圣经》中的人成为"伦理的人"。对他人之存在的认可,如果说这在写作中意味着什么的话,这首先意味着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在表达的时候不要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过于"自在",为所欲为,也不刻意显露自己的才华与情绪,而是时时注意分寸与尺度——这正是朱朱的优点之一,就像他所称道的博尔赫斯的一句话一样:"一种被谦逊地隐藏起来的复杂性。"③
林琳[2](2015)在《聆听语词的声音——细读朱朱诗歌《小镇的萨克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诗人朱朱早期代表作《小镇的萨克斯》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切入点,结合其创作的早期诗歌作品,以20世纪90年代诗歌转型为背景,在具体细读诗歌的基础上,对朱朱早期诗作中的典型意象进行了分析。同时,重点把握诗人关于诗歌本身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语词的重视。
颜炼军[3](2015)在《重新编码的传统和当代诗意景观——试论新时期汉语新诗古典意识的嬗变》文中提出一、绪论在汉语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古今之争。近代以来,古今之争升级为中西古今之争,至今未息。在汉语新诗领域,这一纷争主要体现为:以革除旧诗起家的新诗在建构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是如何反视和启用古典资源的。关于现代新诗和台湾现代新诗与古典传统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者给出了恰切的陈述。(1)而关于新时期的大陆汉语新诗,由于其自身的纷乱与丰富,它与古典传统
赵飞[4](2013)在《落差之诗——论朱朱的《故事》》文中研究指明围绕着朱朱的新诗集《故事》,本文探讨朱朱是如何处理平静与激烈这类情绪与节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他诗歌中感受到的声音,即语言呈现出来的效果,与他体验到的或日期待自己的诗所创设出的情绪有多少吻合之处。通过对生命之"落差"的"挖掘",诗人应该以语言这一非物质乐器的声音来构造幻象之境以填补其与真实现象之间的落差:生命的落差正是诗之发声所在。而诗之落差又在于内容的收敛、紧缩与声音的放纵、舒畅之间——当朱朱做得最好的时候,他的声音就能够既热烈又庄重、既迷人又动人。
朱朱,木朵[5](2004)在《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文中研究说明木朵:2000年9月,你在南京召开了新书发布会(诗集《枯草上的盐》和散文集《晕眩》),提到“当代诗歌的前景是悲观的,诗歌正处于零下30度的境况”,以及“诗歌到评论这一步就已死亡”(诗歌应该在“诗人—评论—出版—读者”这个循环中生存);而且你被称为“南京硕果仅有的诗人”。现在离那阵子快三年了,你的观点有改变吗?“南京”作为你一种身份的前缀,它有哪些趣味? 朱朱:诗人们自身的努力从未停止,我看到众多写作者的灯盏亮起在整个版图上,其中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明亮的或者微弱的,有些
朱朱,木朵[6](2004)在《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朵:2000年9月,你在南京召开了新书发布会(诗集《枯草上的盐》和散文集《晕眩》),提到“当代诗歌的前景是悲观的,诗歌正处于零下30度的境况”,以及“诗歌到评论这一步就已死亡”(诗歌应该在“诗人—评论—出版—读者”这个循环中生存);而且你被称为“南京硕果仅有的诗人”。现在离那阵子快三年了,你的观点有改变吗?“南京”作为你一种身份的前缀,它有哪些趣味? 朱朱:诗人们自身的努力从未停止,我看到众多写作者的灯盏亮起在整个版图上,其中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明亮的或者微弱的,有些
张桃洲[7](2004)在《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中的词与物》文中提出法国批评家让·里夏尔(J.P.Richard)的警句“观念不如顽念重要”,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朱朱。我以为,由这句箴言般的断语开启的联想链,会将阅读引向朱朱在诗歌写作中所作的独特探索。在朱朱那里,诗歌的意义处于缄默和幽闭的状态,它们消融在纷繁错落的语词结构中,一如他本人自甘寂寞地隐匿于表面喧闹的诗人群体的边缘。这正是现代诗歌的命运:那些诗篇不会自行敞开,除非遭遇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意义上的“挖掘”(digging),或者“卜水者”般的探测。
张桃洲[8](2004)在《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中的词与物》文中提出法国批评家让·里夏尔(J.P.Richard)的警句“观念不如顽念重要”,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朱朱。我以为,由这句箴言般的断语开启的联想链,会将阅读引向朱朱在诗歌写作中所作的独特探索。在朱朱那里,诗歌的意义处于缄默和幽闭的状态,它们消融在纷繁错落的语词结构中,一如他本人自甘寂寞地隐匿于表面喧闹的诗人群体的边缘。这正是现代诗歌的命运:那些诗篇不会自行敞开,除非遭遇西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意义上的“挖掘”(digging),或者“卜水者”般的探测。
二、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3)重新编码的传统和当代诗意景观——试论新时期汉语新诗古典意识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古典意识与诗意革新 |
三、古典意识与母语情结 |
四、古典意识与现代性批判 |
五、结语 |
(7)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中的词与物(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为他人——朱朱与当代诗歌的写作伦理和语言意识问题[J]. 李章斌. 诗探索, 2020(01)
- [2]聆听语词的声音——细读朱朱诗歌《小镇的萨克斯》[J]. 林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重新编码的传统和当代诗意景观——试论新时期汉语新诗古典意识的嬗变[J]. 颜炼军. 文艺争鸣, 2015(08)
- [4]落差之诗——论朱朱的《故事》[J]. 赵飞. 中国诗歌研究, 2013(00)
- [5]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J]. 朱朱,木朵. 诗探索, 2004(Z2)
- [6]杜鹃的啼哭已经够久了——朱朱访谈录[J]. 朱朱,木朵. 诗探索, 2004(Z2)
- [7]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中的词与物[J]. 张桃洲. 诗探索, 2004(Z2)
- [8]寻找话语的森林——论朱朱诗中的词与物[J]. 张桃洲. 诗探索, 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