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探索论文_罗绍林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探索论文_罗绍林

罗绍林(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10101)

摘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关系到大学生个体未来职业生涯的成长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势在必行。课程思政理念有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出发,探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构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思政;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098-02

一、课程思政: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基石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育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理念由此形成,课程思政逐渐成为在新时代条件下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开始课程思政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解决”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观,让他们顺应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价值要求,整合了国家目标、社会理想、个人修养,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个人成功三者统一,本质上明确了大学教育的任务与目标。课程思政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培养具有主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扭转实践中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向,将课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结合起来,明确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同向性。

通过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当中,能够有效塑造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价值体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二、职业价值观: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总体评价。人在发现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价值观。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制约作用。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其主要内涵包括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价值尺度体现主体对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包括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价值取向体现了主体对客观事物和自身行为的选择评价和决策。一个人的是非荣辱、抉择取舍都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影响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个体价值观汇聚成群体价值观,就会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态和精神文化。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决策中的具体体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具有时代印记,也具有群体倾向,其中价值观在职业的抉择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的就业观、择业观,其实就是职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就会指引人们去选择具有相应价值属性的工作或职业。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客观属性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个体对职业的认同和倾向程度,决定了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取舍。总之,职业价值观对人们在职业探索、职业决策乃至职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澄清职业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在选择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更好的进行职业探索,明确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职业路径选择的预期可控性。

现实的职业世界中,由于各行各业的差距,不同职业存在不同的特点,无论是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报酬、社会福利、发展机会等等都有巨大差异。同时,每个个体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也各不相同。各种职业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导向也存在差异。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成为很多人纠结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往往是初次就业,缺乏工作经历。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世界,职业价值观会帮助他们进行最后的决策。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最理性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职业价值观引导个体在对职业及其属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支持引导着个体的一切职业行为。个人需求是职业价值观的内部属性。个人需求实际就是个人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离不开个人的价值观的制约。个人的价值观具有核心作用,决定职业价值观的的走向。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必须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三、深挖思政要素,落实“三全育人”,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1、突出问题导向,推进课程思政,让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长期以来,高校在课程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直存在重视传授学科知识,淡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广泛存在,背离课程育人的初衷。同时,在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等错误观点不时出现,影响着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必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淡化薄弱的现象,增强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制度认同,增进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但每一个门课程因其内在的独特性具有不一样的精神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课程思政,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比如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工科学科中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医学学科中的生命关怀,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有巨大帮助。通过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各学科各专业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锻炼各种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价值引导,让这些精神真正的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们固有的精神内涵,未来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强化价值导向,弘扬核心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个人价值观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才能更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应成为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现实生活中,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少将职业发展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起来,缺乏正向的指导性。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理想化、功利化、模糊化的倾向。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过分看重经济报酬与物质待遇,很少考虑个人的长远发展,更少考虑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有的学生自我意识模糊,又具有盲从随大流的心理,缺乏真正的自我价值定位。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他们既希望自主选择,又害怕承担风险,在职业理想和现实利益中纠结,在拼搏奋斗和稳定踏实中徘徊,多变而矛盾。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精神带到工作岗位,把诚信友爱贯穿到职场和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只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们在进行职业抉择时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3、激发教师活力,增强示范作用,让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同向并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讲,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也不应该只是读书学习,他的责任在于学习人生之道。可见,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

首先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做授业解惑,又传道教化。专业课程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让每一门课程都能体现并发挥育人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奋斗精神。其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政要素。教师要从文化素质教育的视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的视角等方面,将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有效结合。同时还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说服力避免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疏离,真正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

4、坚持学生主体,改变教育误区,让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生涯规划全过程

职业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教师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职业指导,注重对学生具体求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注重对求职技巧和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生涯规划的教育功能。由于生涯规划起源于西方,教师倾向于遵循价值中立的的原则,忽视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容易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缺失,出现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如果大学生们都没有国家至上、事业为先的宏大理想,如何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任呢?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国家命运、社会前途与个人奋斗结合起来,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价值的融合,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涯规划的全过程,这也是课程思想理念在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以课程思政为理念,改革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在课前,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讲授方法,合理确立教学目标,以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出发点,完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思政要素融入教育案例中,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引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职业价值观。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安排课后生涯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选择的各种要素,践行价值理念,总结提升自我感悟,从而逐渐形成和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生涯教育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的进行指导,因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是动态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价值观塑造也要贯穿整个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地区等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持续推进,才能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相对稳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锋.价值哲学视域的职业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9-1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 206_320698.html.

[4]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5]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28-132

[6]徐斌,张继延.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6(2):79-81

个人简介

罗绍林(1975-),女,汉族,四川犍为人,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罗绍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探索论文_罗绍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