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276826)
【摘要】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跨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平均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术。
【关键词】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3-0032-03
胸腰段是脊柱骨折常见部位,由于受解剖结构的影响,该部位一旦发生骨折,往往出现椎体压缩、骨块移位,同时多伴有神经损害症状[1],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经典的术式是跨伤椎经椎弓根行螺钉固定,但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该术式具有较高的椎体高度丢失、相邻节段椎体退变发生率[2],未避免该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开始探讨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2~61岁,平均(48.55±5.38)岁,病程6h~11d,平均(5.45±4.59)d,损伤部位:T118例,T1212例,L116例,L29例,爆裂型骨折17例、压缩型骨折20例、骨折合并脱位6例;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15例,D级7例,E级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31~61岁,平均(48.15±5.34)岁,病程6h~14d,平均(5.59±3.71)d,损伤部位:T11 6例,T12 10例,L1 20例,L2 7例,爆裂型骨折15例、压缩型骨折21例、骨折合并脱位6例,ASIA分级:A级5例,B级15例,C级17例,D级4例,E级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节段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保护脊髓,合并开放伤或病情危重的患者,先处理开放伤或危及生命的创伤,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脊柱骨折手术治疗。选择全身麻醉下手术,手术体位选择侧卧位;以骨折的胸、腰椎节段为中心,取后正中入路切口,如后正中软组织有破损,则取偏正中入路,逐层剥离皮肤、皮下组织及肌组织,充分暴露关节突与椎板,对照组选择跨伤椎内固定术治疗,首先根据骨折椎体旋转、屈曲及前滑脱的程度,选择合适的长度的椎弓根钉4枚,分别经椎弓根置入伤椎上、下两节椎体内,然后进行椎管减压,探查硬脊膜损伤情况,解除压迫,C型臂下放置纵向连杆,安放前进行适度预弯,放置完毕后进行纵向撑开,恢复伤椎高度,同时对后胸腰椎凸畸形进行矫正,恢复伤椎脊柱段序列。观察组选择经伤椎内固定术,即在对照组手术操作基础上,再选择2枚螺钉经椎弓根植入伤椎,螺钉长度相比上、下椎螺钉短5~10mm,防止伤椎椎体骨折受压移位,然后安装纵向连杆,以伤椎螺钉帽为支点,向上下方向依次撑开,恢复伤椎正常高度,合并脊髓损伤者,可在高度复位成功后,行椎板开窗术,将游离骨块推入椎体内,最后将所有螺钉、螺帽拧紧。常规放置引流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应用抗生素药物3d,2周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术后每月随访1次,术后6个月后拍摄腰椎正侧位以及过伸过屈动力位X线片,测量术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②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7]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将患者术后ASIA分级提高1个级别以上定义为改善,改善率=改善例数/总例数。④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医学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ASIA分级改善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跨伤椎固定术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术式,其固定节段较短,通过间接复位撑开前、后纵韧带,达到椎管减压,复位骨块的效果,且操作相对简单,便于临床掌握[3],但临床观察发现该术式存在一定缺陷,部分患者术后随时间推移容易发生伤椎高度丢失以及Cobb角增大的现象,部分患者脊柱严重失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跨伤椎固定术的基础上,探讨后路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段骨折[4]。
国内张骞等[5]研究报道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段骨折,改善伤椎高度,减轻Cobb角效果显著。本研究通过观察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发现,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椎体高度、Cobb角,改善神经功能,但是经伤椎固定术式术后效果显著优于跨伤椎固定术式,与张骞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一方面,经伤椎固定术经椎弓根置入的螺钉有助于分散骨折节段伤椎应力,而跨伤椎固定术伤椎无支点,力矩固定较长,而导致棒和螺钉的应力相应增加,临床易出现棒钉断裂、脱出的现象,不利于骨折愈合,导致椎体塌陷,Cobb角增大,甚至出现脊髓、神经根受压,影响神经功能[6]。另一方面,经伤椎固定术伤椎螺钉具有向前顶压作用及向心性的钳夹作用,有助于恢复伤椎,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稳定[7]。
综上所述,经伤椎固定术式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跨伤椎固定术矫正椎体高度、Cobb角方面效果优越,且改善神经功能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云奇,杨成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3001-3002.
[2]印飞,孙振中,殷渠东,等.伤椎植骨植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2):227-232.
[3]苏明海,张勇,徐院生,等.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4):376-377.
[4]周全,周礼安.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9):1228-1230,1233.
[5]张骞,李保健,尚博,等.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9):811-813.
[6]宋玉光,江伟,叶蜀新.后路复位椎 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69-371.
[7]张纯,姚聪,贺西京,等.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节段固定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3):207-209.
论文作者:王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月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脊柱论文; 术后论文; 统计学论文; 螺钉论文; 椎体论文; 两组论文; 高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月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