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敏[1]2004年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及示范推广应用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改革,伴随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已解决了农业产品短缺问题,完成了农产品数量上的生产过程,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和产品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巨大的落差,表现为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过剩和短缺并存等现象。特别是WTO的市场框架下,面对全球的农业市场,我国的农业如何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农业安全和经济基础的稳定。利用当前活跃的信息技术,即智能化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升级,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内涵式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我国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起步较早的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智能化技术的萌芽就在江淮大地上产生。我国在农业专家系统的理论和应用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开发,到上世纪末,在国家科技部和“863-306”课题组的支持下,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农业专家系统的重点示范应用工作。目前,示范应用区已经扩展到全国19个省,示范区达23个。由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各示范区根据其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本文首先根据农业信息化的含义和研究范畴,分析构建了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结构、功能、开发方法,总结了国内外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并以国家智能化农业示范工程“863-11”为背景,通过对示范区开发和应用过程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概括智能化农业示范工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条件下,智能化农业的研究和应用推广模式和方式,例如“国营农场+家庭农场”、“龙头涉农企业+政府+农户”、“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等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的适用范围、推广特色和优势,并对示范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夏建刚[2]2006年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及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科技转化率非常低、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恶劣、农业资源日趋匮乏等问题。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发展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对于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通过对“杨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执行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叁种推广应用模式和适合国情的推广应用建议。1.论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概念、结构、功能、种类、开发技术、开发步骤以及应用农业专家系统的必要性。论述了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总结了在农业专家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2.概述了国家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概况、推广应用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论述了杨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情况,包括项目的实施目标、技术路线、研发方法、系统的总体设计及结构,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实施规模和所取得的主要效益。3.通过对杨凌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研发和推广应用过程及主要做法的总结、分析和研究,针对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面向广大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现状下的推广应用,从推广主体及应用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大学+农户”、“市场主体+大学+农户”、“市场主体+政府+大学+农户”等叁种适应不同农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推广应用模式。分别论述了叁种模式中各推广主体的主要工作,叁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区域。4.经过对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发展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的力度、农户对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协同程度是影响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的叁个关键因素。并提出采用“市场主体+政府+大学+农户”模式开展远程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示范户建设的具体建议。
丁朝霞[3]2007年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文中指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Agricultur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AIIT)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重要学科。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改造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是当前一项备受关注的工作。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信息技术的基础比较差,21世纪在我国推进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将会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研究领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科技部门的重视和基层的欢迎。论文以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下的关键项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山西示范区”和重点项目“农业专家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并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与有机结合、信息资源整合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深刻分析研究国内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应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坚持Web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人机友好技术、ASP.NET开发技术、模糊推理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并结合山西特色搭建了一个先进的、基于中间件技术的、完善易用、科技信息含量高的集获取农业信息知识、提供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的综合农业信息处理平台。并已投入实际运行。此项开发研究对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正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广大农民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成,加快了农业科技普及的速度,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农民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接受最新技术的培训,使用最新技术,从而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和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平台的建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必将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夏建刚, 李军, 海江波[4]2006年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现状,同时结合杨凌示范区的实际,提出了“政府+大学+农户”、“市场主体+大学+农户”、“市场主体+政府+大学+农户”等叁种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模式,分析了叁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探讨了加快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示范的对策。
蔡东宏[5]2005年在《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信息化”促进“叁农”工作,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环境千差万别,区域特色鲜明。热带区域面积占华南地区8省区的267个县(市),共4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86万亩,宜种植热带作物的土地面积达3亿多亩,其中农业人口达1.16亿人。我国已成为世界热带农产品生产贸易大国。 加入WTO、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泛珠叁角合作全面启动,在为我国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国外热带作物优质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且受绿色壁垒限制和国外严格的技术标准、复杂的质量认证以及名目繁多的包装、标识、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热带农产品生产、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热带农业面临考验,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和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热带区域农业典型代表。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能较好地体现热区农业信息化研究中应有的特色。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绿色农业”。近年来,通过电脑农业专家系统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热带农产品新优品种选用、田间耕作、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指导,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通过以海南为例的分析来研究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理论与经验,并结合海南省省情,努力探索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业生活质量与劳作环境,为21世纪热带区域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理论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为海南省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吴雨华[6]2005年在《“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推广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资源严重短缺,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党的十五届叁中全会做出了“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决策。这一重大决策把信息技术农业应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农业领域里,只有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上,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本论文主要是对“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这种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吉林省农安县、榆树市推广应用“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农户采用该系统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成功推广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分析得出其最适宜的推广模式,为该农业信息技术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1) “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增产、增效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减轻了环境污染及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2) “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主要在国家863智能农业示范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在其他地区技术扩散效果不显着。3) 影响农户采用该软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培训和农户对该技术的信任程度。4) “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的最适宜推广模式为“政府+农户”。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 针对不同农户,采取不同的推广策略;在示范区的带动下,不断向示范区外进行辐射,不断扩大其推广应用范围。2) 不断增强产品优势、提高其适应性、稳定性,加强健壮性,提高傻瓜化程度;3) 加强对农户的相关技术培训;4) 增加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经费应主要应用于建立示范区、示范户及技术宣传、示范、培训等方面。
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7]2001年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工程概述在科技部的领导下 ,86 3计划 30 6主题专家组从1991年起把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列为重点课题给予了支持。 1996~ 1998年又在北京、云南、安徽、吉林 4个省市开展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
朱玉龙[8]2017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叁农”经济的稳定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和利用问题,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当前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土地“叁权分置”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效率一直不高,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进行中国土地流转问题和目标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而且有利于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土地流转中土地地租、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经营、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土地地租理论及其土地产权效益的平衡化对我国土地流转的作用;总结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集体经济,农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高度概括了习近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叁权分置”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促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化,尽快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叁化”带“叁农”,用产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同时,运用西方土地产权的增效、激励、约束和匹配功能,农业经济学的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其次,研究了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在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二叁产业发展、法律诚信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等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市场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和经营者利益差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前提,“两权分离”到“叁权分置”的多元化土地流转方式,从而推动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带动型)、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揭示了土地流转对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资源配置和农业经济与社保体系建设的作用等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第叁,首次系统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成效与问题,剖析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功能与可持续能力。系统分析了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至2012年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土地非粮化利用、市场中介和土地银行匮乏、土地利用监督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补贴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欠缺、农民技能素质低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和研究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等9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特点、作用及前景,通过其缺点与长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较弱,更适宜近期的土地流转;集体经营、能人经营、协会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生命力可持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更适宜中、近期的土地流转;而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可持续能力,适宜中、远期的土地流转。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检验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的成果经验,确定了我国土地流转是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是否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等4项检验标准和坚持农民自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土地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坚持适度推进等6项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近期、中期、远期和未来土地流转的总目标和目标模式,其中未来总目标模式为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甚至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经营模式,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将会占据一定的份额;总目标为职业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农村土地全面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00-20000亩/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智能规模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80%,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人均粮食产量500kg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100%,粮食净出口量占5%以上,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达80%以上、农民收入翻两番达到9万元。近期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存,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能人经营、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种粮大户、集体经营、协会经营型等模式,大规模的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经营模式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达到40%~50%、规模经营面积平均500-1000亩/个以上,市场化水平达4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50%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3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50%左右。中期目标模式为日益发展成熟的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等中等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模式占绝对优势,大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得以发展,所占的份额将逐步扩大,现代化农业跨国公司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兴起和发展;发展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通过股份制或市场的有偿转让等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10000亩/个,市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80%,智能化覆盖率30%以上,形成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化农业生产,使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5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翻一番,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远期目标模式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将升级换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所占的份额将首次超过中等规模以下土地流转模式的总和,出口创汇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为全面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85%以上,市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5000亩/个,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生态化、智能化的特色现代化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75%以上,信息化覆盖率100%,智能化农业6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80kg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150%以上,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良性生态循环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群体。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与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改革、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反哺乡村、工业支援农业、发展规模经济与智慧农业等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以及强化农民技能教育、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二叁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资本化运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与流转银行、拓展经营权实施保险制度、科教服务引领产业品牌化与标准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法律诚信机制和推进“一带一路”跨国现代农业发展等11条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和激发我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壮大。
师新宇[9]2004年在《国家863-11山西示范区五台示范基地“政府+学校+农户”推广模式效果好》文中认为本文从实施国家863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示范区项目中 ,讨论了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模式 ,从“政府 +农户”推广方式中 ,探索出了“政府 +学校 +农户”的推广模式 ,并阐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及初步实施后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仇方迎, 王春, 孙治贵[10]2002年在《“电脑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试金石》文中指出电脑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Illinois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共同开发出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
参考文献:
[1].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及示范推广应用模式研究[D]. 白杨敏. 山西大学. 2004
[2]. 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及推广模式研究[D]. 夏建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D]. 丁朝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07
[4]. 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推广模式研究[J]. 夏建刚, 李军, 海江波. 陕西农业科学. 2006
[5]. 热带区域农业信息化路径与对策研究[D]. 蔡东宏. 武汉大学. 2005
[6]. “玉米生产管理智能决策系统”推广应用模式研究[D]. 吴雨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7].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J]. 国家“863”计划306主题专家组.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
[8].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朱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
[9]. 国家863-11山西示范区五台示范基地“政府+学校+农户”推广模式效果好[J]. 师新宇. 农业网络信息. 2004
[10]. “电脑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试金石[N]. 仇方迎, 王春, 孙治贵. 科技日报. 2002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土地流转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智能化技术论文; 应用推广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国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