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中心中学 亓新英
摘 要:现代中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老师的工作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和氛围,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或者把知识嚼碎再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带领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培养;途径探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许多同学在踏进中学大门的同时就已经担心起能否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这就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重大课题。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一、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调动学习热忱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日常学习中,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他们平等相处,尊重他们,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不去考虑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平等亲密的关系,有效保证了学生能够在课堂的注意力。有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会存在一种心理,与哪科教师的关系好,就会喜欢这个教师,进而会喜欢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因此,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哪位学生的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此时,教师不要在课堂上向这位学生了解情况。在课下把学生叫到外面,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谈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是在关心自己,并不是因为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而责怪自己,这样学生便能对教师敞开心扉,将心里的小秘密告诉老师。
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
经过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材实施分析可知,如今的教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非常吻合。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是实践性的内容。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材的人文性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挖掘出教材中的动手实践性内容,借此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三角形”时,鼓励学生借助直尺、量角器以及其它各种辅助工具来探究各种三角形的角度以及垂直平分线等。经过比对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两边长度相等。除此之外,还能够知晓等腰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特点。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在比对的过程中掌握三角形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当然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在简单的实践操作之后,几何知识便可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出来。实际上,简单的实物与几何图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想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
解题措施中也蕴涵着数学美,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开采美的解题功能,相信上述的解题吃透是值得探讨的,也能培养思维能力的。特别的技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我们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措施的渗透,教诲学生在把握措施的同时,能构造出解题模式,使数学美得到升华。在教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实践中发展同学们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提倡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措施。具有谐和美、对称美的例题,能达到以美启智,增强学生探索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美能给人们以精神享受,以便调动学习研究的兴趣。数学中的审美原则在数学觉察中占有关键地地位。研究表明,美感与直觉密切相关,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越强,以便数学觉察与独创的能力也就越强。数学教学倘若没有美的挖掘和欣赏,无疑是一种缺憾。
四、沟通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实践能力
华罗庚曾说:“数学给人们留下枯燥,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事实上,这只是数学的表象而已,数学知识同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数学与社会的关联同样十分紧密,数学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数学知识里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将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实际,利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例来引导教学,避免生硬的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而是将这些抽象的性质转化为生活中直观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只有充分联系实际的教学,才能让数学教材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对数学感兴趣。比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运用这一性质的事物,例如高价铁塔,或是让学生利用木棒来进行各种图形的拼接,让学生们从生活中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学生才会理解数学的应用型,了解数学可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具体问题,才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愿意自主地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处于对知识的"饥饿状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中心.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兴趣教学法[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8).
[2]石迎春.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51).
[3]吴玉柱.以兴趣为引导——改变初中生数学学习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3).
论文作者:亓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兴趣论文; 生活中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