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化与论文,传统产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北三省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信息化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因素,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工作日益重视,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709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4000亿元,通信业309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增长23.73%,拉动当年经济增长1.3%(当年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4%。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领头羊”作用,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东北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即重化工阶段,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城市转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沿袭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东北就难以完成21世纪初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因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必由之路。
目前,东北地区正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东北地区还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信息化指标测算数据(2000年),东北三省各项信息化指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情况见表1。
表1. 东北三省主要信息化指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排名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互联网用户数 8 16 14
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19 25 24
每百户电视拥有量(台)9 12 16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19 16 28
总值的比重
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7 10 23
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 25 29 24
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
每万人大学数(人)4 6 7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http://www.niec.org.cn/zt/xwtg31903.htm)
从表1看出,东北三省每万人大学生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说明东北的高等教育、高学历人才有比较优势,互联网用户数也在全国位于中上等水平,但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都在全国中下等水平,甚至接近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后。这一方面表明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度还不够,另一方面表明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还不够扎实,如计算机的普及率比较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信息化的进程。
另外,东北三省企业信息化的状况也令人担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至今处于启蒙阶段。有关部门对辽宁14个行业204户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表明,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企业特别是地方企业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信息主管的占27.4%,只有55.4%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户企业平均信息技术人员不足16人,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水平低(信息化简报(http:www.qqhriib.gov.cn/jian bao42.htm))。
二、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测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很多,有日本信息指数法、美国的波拉特法、国际数据通信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法(IDC)、中国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法(NIQ)。各种方法都是从多个指标、多个方面来反映信息化的程度,而且各个信息化指标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因此,只要找到影响其中几个指标的因素,就可以推断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拥有计算机数量的因素分析。
“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指标虽然不能全面反映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信息化发展的高低。下面首先利用统计中的相关分析方法来定量分析与计算机拥有量相关程度比较明显的指标或变量,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指标数据,计算得到与计算机拥有量相关性显著的指标变量及其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与每百户拥有的计算机数相关的变量指标
财政支出 研究开发
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中的科学
2000年每
教育经费
机构及科
人均消费 可支配收事业费(万 万人大学
(万元)
技信息人
支出 入(元)元)
生数(人)员数
2000年每相关系数
百户拥有Sig.(2-.920[**] .878[**].795[**]
.722[**]
.644[**]
.647[**]
的计算机tailed).000 .000.000
.000
.000
.000
数(台) N 3131 31 31 31 3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由表2计算出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中的变量与计算机拥有量的正相关性都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与计算机拥有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2,说明计算机的拥有量是与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分不开的,计算机作为一种消费品,与各地区的消费需求密不可分;其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地区的财政收入与计算机拥有量的相关系数也很高,分别达到0.878和0.694,说明信息化中计算机的拥有量受制于居民和各地区的财力,收入对计算机消费的引致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再次,各地区每百户的计算机拥有量还与财政支出中科学事业支出的大小、各地区教育经费的大小、科技人员的多少正相关,说明计算机拥有量的多少还与政府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对科技、教育重视程度高的地区,计算机比较普及,从而信息化程度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进一步,将每百户拥有的计算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它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通过SPSS软件计算比较,得到的比较理想的回归模型为(见表3、表4):
表3. 模型概况
Model
R R平方修正的R平方估计的标准差D-W值
.957
.917 .907
2.171441.528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Model非标准化系统标准化系数方差扩大因子
回归系数
标准差 Beta系数
t值Sig.VIF
(常数)-12.010 1.613
-7.446 .000
每十万人大专以上人口(人) 6.539E-04
.000 .281 3.946
.0011.646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3.235E-03
.000 .623 7.443
.0002.266
教育经费(万元)2.125E-06
.000 .218 3.192
.0041.505
可以看出,该模型能解释计算机拥有量的90%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D-W值及VIF值都在合理范围之内,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或多重共线性;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是决定计算机拥有量的最显著因素;其次是每十万人大专以上人口,反映出人口的教育素质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再次是各地区的教育经费在显著性水平0.01下也是显著的,说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
2.影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因素分析。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测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信息化发展效果的直接度量。我们仍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来寻找影响该指标的一些变量,通过计算相关系数(见表5),发现每十万人大专以上人口数、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上网用户数、研究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人员数以及电话普及率五个指标变量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关性显著。
表5. 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关性显著的变量
每十万人大
2000年移动
2000年上网研究开发机 2000年电话
专以上人口
电话普及率
用户总数(万 构及科技信 普及率(部/
(人) (部/百人) 户) 息人员数百人)
2000年信息 相关系数
产业增加值 Sig(2- .699[**] .607[**].480[*].385[*] .382
占国内生产 tailed) .000 .003.028
.032 .059
总值的比重 N3122 21 31
2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信息年鉴
首先,每十万人大专以上人口数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09。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与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其次,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上网人数、电话普及率也分别在显著性水平0.01、0.05和0.1下显著,说明信息产品的普及与发展是进行信息化的关键,信息化的效果直接与这些因素有关,因此,要使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首先应该将手机、上网、电话等信息工具普及;再次,研究开发机构及科技人员数在显著性水平0.05下与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相关性也是显著的,说明科技人员的数量对信息化的发展起着显著性的作用。
3.从信息化的影响因素看如何加快东北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影响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和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两个标志信息化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因素,这两个指标也是东北三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落后的两个指标,是该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的弱项,因此,要加快东北三省信息化建设,进行计算机的普及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非常必要。
从影响信息化的因素看,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产品的普及与当地消费需求的大小密不可分,而东北三省的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处于中下等水平,辽宁相对好一些,吉林和黑龙江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都比较低,另外,东北三省职工的平均工资近年来也是比较低的,像黑龙江几乎是全国最低的,这些是当前制约东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出发,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应当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东北三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通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支出中科学事业费、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开发机构及科技人员数等多项指标都列于全国中上等水平,但信息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却不尽人意,说明东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不高,需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中特别注意。
三、信息化带动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分析
信息化代表着当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组织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正在强有力地挑战原有的传统经济组织,并成为新型经济组织的催生剂。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区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1.发挥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曾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未能抓住机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滞后。随着煤炭、森林、石油及其它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枯竭,与之相关的资源型产业随之萎缩,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成为当前体制矛盾和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值此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的伟大战略举措。振兴东北,路在何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振兴东北经济的有效途径。
2003年辽宁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了4060289万元人民币,利税191817万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19142万美元,利用外资35191万美元;辽宁省全省信息产业的总规模达到了7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2%,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4.47%上升到了4.88%,有了明显的进步(注:2004年辽宁省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简报。)。2003年吉林省信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日益明显的带动作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同比增长17%;软件产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销售额突破了30亿元,同比增长25%;信息化建设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领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注:2003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23.4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78%;软件、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其它相应技术服务营销额61.5亿元,同比增长50%,筹备成立了ERP软件企业联盟和软件出口联盟,实现软件出口104.3万美元。截至2003年底,黑龙江省13个市地数码城全部开通,为各地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注:2004年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简报。)。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销售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它会带动其它产业与之联合,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2.通过信息化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等工作中,应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渗透、倍增和带动作用,系统、协调地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东北三省经济及产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演变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经验,东北三省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将信息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因为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渗透性强、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广阔、资源利用率高、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等特点,加快发展符合东北地区特点的信息产品制造业。
3.加快企业信息化,实现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节能降耗,减轻环境污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协同开展产品开发和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活动,以快速、及时地响应和适应市场、用户需求变化,提高企业群体竞争优势。说到底,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主要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已经多年,涌现出了很多信息化优秀案例。但与东南沿海地区尤其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企业觉得信息化不是生活的必须,宁愿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进口新设备、新生产线等,而不愿意购买软件为其服务。(2)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部分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前期预研论证和统筹规划,仓促上马,对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企业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以及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等心中无数;对企业信息化将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会造成利益冲突等问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3)资金和人才的缺乏。企业信息化普遍缺钱缺人,东北老工业基地尤甚。信息化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投资,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下岗工人较多,能拿出的信息化资金有限。另一方面,信息化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仅难以引进急需的人才,即使自己培养的信息化人才也流失严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应用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4)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亟待改善。信息化是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环境,还需要相应的法制环境、产业环境等。目前,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等还亟待完善,对企业信息化工程进度和质量,还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和信息化权威机构的统一协调管理。此外,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落后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实际需要,各类信息化标准制订滞后,也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