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建筑景观与观景之过渡空间的实现体制论文_徐华艳

海南中元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208

摘要:展览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提升着城市的品味丰富着人们的交往生活。在城市的景观体系中,展览建筑不单作为一种使用功能,更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探讨了过渡空间的相关概念和特性,从空间形态,设计元素等方面研究如何使展览建筑更好的作为景观融入并影响周边环境,并从自身观景角度透视空间的建构。

关键词:展览建筑;景观;观景;过渡空间

1 展览建筑概述

1.1 展览建筑

所谓展览建筑,就是能够容纳展览活动的建筑场所。展览的英文表述是“display”,它来自拉丁语的动词“displicare”及名词“displico”,原意是“将弯折之物摊开”,这也是展览活动最初的内涵[1]。

1.2 现代展览建筑的景观与观景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展览建筑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收藏”、“教育” 等几大功能版块上,多元化的拓展是其发展的趋势,诸如演讲、社交、购物、娱乐和休息等各项功能的增加,展览建筑真正成为社会开放空间系统的一部分。

展览建筑在促进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交往,信息的传递的同时,其明显的公共属性越发的使其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建筑的形式、内涵,还是材质等各种技术艺术因素,均有与城市交互交融的趋势。作为景观与观景的平台,展览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介——过渡空间,发挥着积极有效的媒介作用。

2. 过渡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过渡空间的缘由

过渡空间在传统的中西方建筑设计中早已存在,随着时代发展,空间类型、功能呈现多样化、分类化、参数化趋势,具有模糊性的过渡空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了“中间领域”概念,并以“灰空间”一词指代内外的中间领域。荷兰结构主义大师范埃克提出了中介空间的概念。它体现在建筑上是一种中间的,既不属于内,也不属于外的空间形态,即“亦内亦外”的空间[2]。

2.2过渡空间的概念

过渡空间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实体在彼此邻接时,产生相互作用的一个特定的区域,是空间范围内对立矛盾冲突与相互调和的焦点,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间的联系,是不同领域间的间接联系以及对应领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包容性的区域[3]。

2.3 过渡空间的特性

2.3.1异质性

过渡空间为内外环境交接区域,其空间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影响与被影响范围涵盖了内外这两个近似对立的空间,各种功能、形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充满异质性。其边界效应明显,丰富并多元化了构成景观的物质元素。

2.3.2中介性

在结构上,过渡空间是一个中间地带,成为内外相互关系的渗透及物质交流交换的必经环节。中介性赋予过渡空间融合缓冲的能力,使其拥有满足人的多种需求的空间品质。

2.3.3模糊性

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相较之内外两种明确的空间特性,因其被突破了的边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空间感受以及似是而非的模糊体验。从空间归属的角度来讲,亦存在明显的亦此亦彼的模糊性。属于建筑物的一部分,又通透着外界的环境,过渡空间构成了具有独特意义的第三类空间。

2.3.4公共性

过渡空间不仅局限作为建筑与室外的连接载体,更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公共活动场所。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如中庭空间、走廊、开阔的平台均有促进人们进行自发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功效。其景观环境的舒适性,艺术性成为刺激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2.3.5开放性

过渡空间边缘的模糊性及边界的通透性表明其本身即是一个开放系统。过渡空间承载了人们各类活动,是社会交往最为频繁的地段。从空间形态构成上其存在并未造成空间的分割,具有外向型的开放性格,使得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有机的交融于一体。

3展览建筑过渡空间形态及景观与观景实现机制

过渡空间作为展览建筑的一个特殊形态的空间,其空间意义远远超出它的连接功能,是整体空间的前奏与缓冲,联系着室内与室外两个相对立的个体。从景观的层面来看,能最大限度的使建筑融入城市景观环境,并使环境渗透其中,建立一种协调的地景关系。针对建筑的不同构成要素,过渡空间呈现越发多样化的景观与观景交流模式。

3.1 入口

就建筑本体的意义来看,作为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点和连接点,入口成为构建空间序列变幻,建筑环境相濡相融等特色的关键因子。入口作为一个活跃要素赋予展览建筑景观建构以生命活力,其明显的过渡空间属性在提供出入路径的同时,还给即将参观的场所的人们以模糊感受,更有求而往的哲学体验。

建筑创作技术、艺术的不断更新,入口的构成形式、内容及序列转换越发多样而复杂。在艺术追求细节化、精美化的浪潮中,平面、二维的入口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游览体验的需求。在三维空间的扩展及开合变幻、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组织创作中,入口丰富了更多类型的景观层次,独特空间感受和景观内涵的入口空间也越发的提升着建筑的各种品质。贝聿铭设计的美秀博物馆(图1,图2)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入馆流线:首先穿越一个山洞、经过一座反悬索桥,建筑在视野内若隐若现,层层递进。随着入口空间序列的变幻与推进,融合奇特的自然环境,流线性的融入到建筑空间。拾阶而上,导向般的路径使得建筑更具吸引力,环境与建筑更是融为一体,将过渡空间体验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3.2 屋顶、平台

随着展览建筑的日趋公共化,建筑设计开始出现屋顶平台,并且利用屋顶进行绿化,在满足建筑美观的同时,更大的发挥着生态效益,该设计不但可以增大建筑与外界的接触面,营造更多的灰空间特质,更能很好地引导室内空气的对流、自然光的渗透,充分形成建筑节能的低碳途径。过渡空间视野开阔,与建筑内部空间分割却又不断的进行交流,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而其形体更加自由个性。

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馆(图3)不断平衡建筑实与虚的关系,建筑适时向城市开敞[4]。屋顶木质平台给观景提供了另一种视觉角度,其自身的色调与建筑整体形成对比。空间内白色墙体就似主题建筑的延伸体,分隔着空间,极大了增加参观的趣味性,极具韵律感的孔洞将城市景观缩移至在大小各异的相框内,记载着城市影像变化的点点滴滴。

3.3 走廊

展览建筑中,走廊具有明显的过渡属性,在联系不同建筑空间个体的同时与室外环境相互渗透,进行物质能量等交流。由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Felix Nussbaum博物馆是原有的德国奥斯纳布吕克文化历史博物馆的扩展部分,用来展出这位被人遗忘的艺术家的作品。长长的走廊,简洁动势的黑色线条配以玻璃材质的运用,使走廊成为景观环境中的一件艺术品,玻璃反射渗透着室外的风景,灰空间的模糊感受使游览者有置身自然的错觉。

3.4 窗

窗是建筑与自然之间连通与渗透的重要手段,这种渗透具有两面性,即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互相渗透。建筑外立面上窗的形态,或与面相似,或与面相对,或不规则,艺术设计的排列组合,节奏与韵律的设置,窗成为建筑构成景观颇为重要的因素,其细节的勾勒更是建筑品质不可或缺的过程,窗的个性最大限度的扩展了建筑的特色。

3.5中庭

中庭通常是指建筑内部的庭院空间,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具有位于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室内分享室外环境的一种方式。

中庭是建筑设计中营造出一种内部与外部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特有形式,作为过渡空间的一种重要形态,充分展示出其特性,创造出在建筑内部环境中引入外部自然环境的一种景观实现模式。在美国国家艺廊东厢的设计中,贝聿铭在艺廊和研究中心以一个三角形中庭结合,伴随着天窗下光影的斑驳变化,畅游在展品艺术的海洋中,自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使展览空间层次更加多样化,实现室外环境对室内良好的映射。

3.6 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层次的过渡空间通过消隐与透视,实现了景观视觉与心理的过渡与融合。法国建筑师努维尔曾经提出了“在场的建筑”的概念。他认为透明与消隐不仅仅只是一个视觉的问题,而是将时间、空间及场地相融合[5]。在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设计中,他尝试以金属杆件的最小化和玻璃界面的最大化来体现“虚无”的概念,具有模糊性的边界使得建筑内外的分隔程度极小化,从而将外界环境极大化的囊括于内,视线的通透构成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内部即外部,外部即内部,达到场所的完美融合。

4结语

当代展览建筑空间的公共化和功能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构建城市整体景观系统中,展览建筑作为公共性极强的建筑组成部分无疑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功用、技术、艺术的结合使得展览建筑其自身景观与观景的品质得以提升。而过渡空间这一介于室内外的模糊属性在联系、渗透、融合两个相对独立甚至对立的个体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过渡空间的空间形态及主要设计元素的研究,凸显其在建筑景观构建的重要性,为展览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灵感。

参考文献

[1] 陈淑雯.展览建筑中过渡空间的光环境研究[D]. 中央美术学院, 2010.

[2] 张雷,郭东海.公共建筑的公共性实践——郑州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J]. 建筑学报, 2011,(03).

论文作者:徐华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展览建筑景观与观景之过渡空间的实现体制论文_徐华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