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供销社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销社论文,农村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意义
在买方市场背景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是关系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保证实现今年经济增长8%目标的关键。其中, 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大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与内容,同时也是供销社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有8.5亿农业人口, 农村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销售市场。我国农村有2.3亿个家庭, 工业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需求量。据推算, 如果农民家庭的家电普及率达到1997年城市的水平,则农民需要彩电1.68亿台,冰箱1.8亿台,洗衣机1.7亿台。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对推动供销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解决当前供销社市场份额下滑,企业效益低下的着力点。如何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改变供销社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已成为供销社的重要议题。
供销社是由农民集资入股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和农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二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促进供销社的兴旺,而供销社的兴旺也必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互利互惠。供销社的根基是农村,优势在农民,在目前我国城市居民除住房需求和汽车需求有较大潜力外,其他消费品已进入更新换代的平衡需求阶段,不失时机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对确保供销社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农村市场现状与供销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历了20年的改革,农民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他们不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村市场的主体,其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能否买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称心如意的商品,是影响农村市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和农村商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两个“不足”是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也就是说,要使农民有钱买得起商品,也要有农民愿意买的商品。
从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来看:1978~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1%,“七五”期间下降到8%, “八五”期间进一步跌至4.3%,1996年尽管上升到9%,但因近年来农产品价格跌幅较大和农民“卖难”问题突出,乡镇、供销企业效益下降,农民负担依然很重等原因,1997年又回落到4.6%。1996 年县和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从前一个时期的58.8%下降到43.5%,1997年这一比重又降为38.9%,扣除县城仅占26%。近9 亿乡村人口的购买力远低于3亿城镇人口的购买力。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下降是造成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因而,如何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
从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状况看:由于消费水平、文化水平和消费环境的不同,农村居民的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市场消费群体的研究重视不够。一些供销社虽然经营品种齐全,供应充足,但不少商品的结构、品种、功能、价格不适应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货源供应不足。具体表现在:实用商品少,价格昂贵的高档精品农民买不起,也用不着;一些低档劣质商品,农民不敢买;优质、高效、价格适中的农资、农机商品,以及农产品加工设备、储存设备和运输机械的开发不够,供给不足。
从供销社的经营状况来看,供销社在开拓农村市场方面的深度力度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是深层次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经济是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农业。大农业的经济形态,要求供销社不仅要为农业生产的产前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业生产的导向,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产中提供各种优良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服务;产后提供各种销售服务,提高农产品的上市率和价值。而且,还要求为农产品经营提供品牌经营、资产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服务方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效率。而许多供销社仍然延续着原计划经济时代的“老三块”模式,深层次为农服务的意识淡薄,“一卖一买”的经营方式仍是一些供销社的经营特色。
二是供销社目前经营状况不佳。从我省供销系统的情况看:1996年供销系统全行业亏损严重,全系统亏损单位达873个, 比上年亏损单位增加了63个,亏损面增幅为7.8%,基层供销社亏损面达44.8%。 1998年8月份,全省供销系统商品购销总额低于7月和去年同期水平,其中,购进总额为4.2亿元,比上月减少了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 亿元;商品销售总额为5亿元,比上月减少了2.5亿元。1998年1~8月,全省供销系统商品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9%,农副产品的购进总额为2250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7987万元,降低19.6%,其中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209841万元,比去年同期降低16.8%;利润下滑,亏损单位和亏损金额增加,阵地丧失,使一些供销社的经营举步维艰,自我生存的空间难于自保,开拓农村市场的能力不足。
三是供销社产权结构变型。供销社的产权应归农民所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供销社在历经了“三分三合”之后,社员股金比例日趋萎缩。全省到目前为止,社员股金仅达5.5亿元, 仅占全省供销系统资产总额的5.9%,入股农户仅占全省农户的46.8%。 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丧失,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农民的买卖关系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供销社开拓农村市场的对策
对上述农村市场的现状和供销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一些供销社目前的状况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供销社自身壮大的发展要求。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尝试;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供销社才能在改革中重获新生,再创辉煌。开拓农村市场,确保供销社的生存空间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植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能够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新产品、新企业或区域群体。从目前看,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为具有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要在稳定农村家庭责任制的前提下,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发展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在适应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在食品、生物化工、生物能源、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旅游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多层次开发等方面创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农民的收入水平提不高,开拓农村市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开辟农民的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供销社要根据广大农村消费水平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对扑朔迷离的市场难以适应的情况,利用供销社在广大农村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搭起农民与市场相联系的通讯、信息、销售等网络系统,凭借这些优势和实力,改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来拓展农资、农机市场、消费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又通过开拓农村市场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使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形成农民收入提高与农村市场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供销社只要立足于农村市场,抓住机遇,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我省思茅地区供销社就选择了咖啡作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他们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使全区的咖啡生产形成了一个“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产”的经营格局,带动和促进了全区咖啡产业的发展。如思茅市供销社咖啡有限公司,经过8年的努力, 开发建成了高产优质咖啡生产基地4550亩,截止到1997年,咖啡累计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已形成净资产326万元的资产规模,建成了以基地建设为主体,产、供、 销一体化的综合经营机制,走出了一条商农结合、股份合作共建基地、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路子,使本市500户农民脱贫。实践证明, 供销社只要能抓住机遇,适时介入农村产业化之中,就可利用供销大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产业化中的“龙头”作用。
2.定位于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是供销社改革的着力点。
增加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要求供销社从加强市场的调查入手;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相关的产业和经营结构,发展专业合作社,开发实用性强、为农民所接受的产品,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
一是要利用广大农村地价便宜,劳动成本低,土地资源价格便宜等优势,在农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信息的条件下,利用自身优势,多渠道融通资金,多方面寻求技术,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把握市场行情,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加工和半加工产业,为广大农民开发物美价廉、质量可靠、保证服务的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并使之逐渐成为主导性产业。
二是注重研究农村市场的需求状况,把握农民对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不同购买行为特征和模式,把符合农民需要的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输送到农村。
三是做好农村市场的细分工作,要认真审视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增强产品销售过程的定向性,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四是针对专用性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经营,增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严把进货渠道,杜绝“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要讲求实用性与先进性,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工作。
3.深化改革、遏制亏损,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供销社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基层社和社属企业底子薄,包袱重,市场竞争能力弱,资产负债率高,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亏损严重。面对现状,要提高供销社的经济效益,遏制亏损,要求供销社立足农村市场,转变观念,理顺产权关系;面对目前严峻的经营形势和永无休止的竞争环境,要打破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思想的束缚。跳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等政策、靠指示、要优惠的老套路,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才能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一是要改革产权制度。要把供销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要扩大社员股金的比例,使供销社的权力真正掌握在入社农民手中,并确保社员股金的保值和增值,找回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经营方式上要跳出“一买一卖”的小圈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把发展社办企业与实现“种、养、加工和贸、工、农”相结合。抓住“农字”围绕“农字”找市场,只要法律不禁止,有助于增强为农服务的都可以经营。同时,重组社有资产,提高社有资产的有效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以支柱产业、高效企业和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为重点,推动社有资产向支柱产业转移。
二是树立效益观念。从过去单一生产经营管理观念转变为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观念,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要盘活存量资产,让资金流动起来,并吸收外来资本合作、合资、合股经营,滚动发展,实现资产的最大增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内涵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存量资产,扩大经营能力,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或流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是利用供销大系统的优势,通过机制转换,积极推行总代理、总经销、配送服务、连锁经营、工业品联购分销、农产品分购联销等现代经营方式,充分发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领域的主导作用,架起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