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与现代并存 上海:注重与国际接轨——台湾:流派纷呈更迭快捷——三地三人谈话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流派论文,上海论文,北京论文,注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台湾阿里山tsou剧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台北身体气象馆联合在京演出古希腊悲剧《tsou伊底帕斯》,剧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台湾少数民族邹人纯朴的歌舞及祭祀仪式的展现虽令普通观众还难以迅速接受,却受到了各地戏剧学者的瞩目,也使得各地学者跟随这话剧舞台形式的变化纷纷对本地的话剧发展与走向作了一次深刻的回眸。这里仅请三位学者对北京、上海、台北的话剧现状作一次有趣的比较。
记者:《tsou伊底帕斯》与以往我们看到的话剧演出样式极为不同,除了邹人以邹语演出普通观众根本听不懂之外,剧中朴拙的舞蹈、沉郁的民歌以及祭祀场面所占比重之大是近年来所少有的,这是否意味着以前我们已经习惯的传统写实戏剧已经很难一统天下,一个充满实验性和多元化色彩的戏剧时代已经来临?
林克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不是从今天才可以这么说。早在80年代林兆华导演的《野人》、《好兵帅克》在舞台表现上都极具开创性。之后,孟京辉、牟森等一批年轻人的探索又使戏剧向多元化发展迈进了一步。如具有象征意味的《棋人》。极具形式感又幽默诙谐的《思凡》。还有在优美的弦乐四重奏的烘托下,利用先进的光电手段,由两个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自我剖白的《倾述》,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有趣的是,乐于接受前卫艺术的京城观众并不排斥传统话剧。像描写北京人当代生活的《北京大爷》等,观众反响极为强烈。而一些主旋律作品,如赞颂公仆市长的《李润五》、写下岗职工生活和企业改革的《生逢其时》、刻画农民企业家的《关东大集》都有各自的观众群。京城话剧观众在观赏心理上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性。这一切都表明北京目前的话剧舞台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
记者:相对于北京颇具文化意味的话剧现状,上海给人的感觉是兼收并蓄的‘海’派,不论什么新鲜玩艺,凡是有吸引力的就伸手拿来。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戏剧是否已形成了自己新的鲜明特色?
荣广润(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广收博采、为我所用的传统没有变。但随着上海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不断迈进,话剧所相应呈现的是一种注重国际交流、努力与大都市形象相吻合的创作状态。
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合并后斥资百万推出的《商鞅》,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被稿成了规模宏大的广场剧,这种有深度、大气派的作品都是为达到与上海这个大都市形象相符的初衷而排演的。我认为上海对于国外各种戏剧流派的介绍与引进已于80年代初步完成,90年代进入了一个各种流派、各种文化的融合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上海戏剧学院改编了庄子的《大劈棺》,将于近期到英国的6个城市去演出,企图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赵耀明写昆曲男旦同他的学生、家人关系的小剧场戏《穿上戏装》,也是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演出给人看,出国演出时效果都不错。这些都表明,上海戏剧界总是希望同国际上的联系多一点,以此打开视野,既吸收利用国外的新东西,又勇于把那些根植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呈现给世界。
记者:与北京、上海都不同,我听说在台湾没有专业的话剧表演团体,话剧演出以散点式出现在舞台上,各种流派非常多,演出也很活跃,这是否意味着话剧在台湾的发展更前卫些?
王墨林(台北身体气象馆负责人、编剧、戏剧评论家):目前台湾的戏剧流派确实很多,但主要都是受外来影响。表面上看起来繁荣热闹,好像很前卫,但与京沪等地厚实的写实主义戏剧相比,台湾的戏剧基础显得异常薄弱。今天是现代主义,明天是后现代,刚还是贫困戏剧风靡一时,此刻又流行身体语言。艺术家的触角时而伸向美国、欧洲,时而又转到印度、日本,各种流派今天粉墨登场,明天就烟消云散,很难与台湾本身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此外,业余剧团的成员主要都是大学生,因此戏剧所表达的也通常是他们这些人的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像历史啦、宗教啦,这样的大题材很少有人去碰,因此,台湾与京沪等地的戏剧界人士互相交流,将现实主义的丰富创作经验与戏剧发展的新鲜气息结合起来,双方拾遗补缺,将会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