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论文_吴晓雯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论文_吴晓雯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互联网+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思维,文章通过分析在这种新思维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深层涵义,探寻博物馆如何运用互联网+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为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民生;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思维模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的文化事业长足发展,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潮流,如何借力"互联网+"的东风,探索一条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之路成为当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点。

1 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深层涵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在文化治理情境中、由政府推动的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实践。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走向“公共”的标志,是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在线化、数据化,更是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模式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的需求,改善和保障文化民生。

11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中提出四点倡议,其中第二、三条是:“各国政府应鼓励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开放服务的水平,更好发挥社会作用。研发更多更好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广泛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各国政府应该鼓励博物馆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博物馆的转化利用。尤其要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数字化优势,建设智慧博物馆。”这些都涉及到博物馆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如何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深入运用到博物馆的策展、服务、传播、管理领域中,而不仅仅是博物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相加,国内外业界都在探索实践中。中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与互联网+一年多的融合实践中,迫切需要学界的理论总结和对国际前沿应用案例的学习借鉴,以此,更好地促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应用。

2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今天已经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正在促使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进行着深度融合。中国博物馆紧跟国际互联网发展前沿,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积累了很多良好的案例,并以研讨会形式进行理论提升。

2.1 藏品管理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新媒体技术则是博物馆发挥熏陶功能的成事之道。数字虚拟展厅、博物馆藏品导览APP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馆藏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的数字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凸显藏品的艺术价值,最大限度地为观众打造直观而全面的文化熏陶环境,帮助他们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2 博物馆网站

博物馆传播的最重要目的是“教育”,网站传播相对于传统博物馆传播的优势正是在于其全面性、多样性和多维度,网站同社交媒体互补,即博物馆官网恰好可以利用自身内容的完整、系统性和易检性成为工具网站,同时与微博和微信这类当下国内社交媒体的主流软件配合应用,弥补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另外,展讯、场馆使用、文博讲座等实现了网上预约。网站可以对参与的所有在线活动及行为产生数据痕迹,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策展人分析这些数据,将会准确掌握本次展览的参与程度、服务质量水平和延展活动效果;同时还能接受观众在线反馈,为参观者需求反馈机制提供了科学化、便捷化手段,促进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受限于技术水平和人员配备,当前中国的博物馆网站差别很大,有的仅限于网站的基本功能,所以,还需要数字资源库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建设。

2.3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深入渗透,促进手机上网使用率增长。国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社交媒体传播,如广东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推行“微信导览”,而后逐步开发了展览推送、相关阅读、展览整体宣传功能,目前初步实现整体服务线上化。无论是博物馆传播还是活动预约,抑或与观众的在线交流,都能够通过微信实现。微信给博物馆带来的不仅是对外服务上的变化,还有媒体管理方式、媒体运营思路和观众数字化渠道的变化。

3 启示与思考

从国内外的诸多应用案例分析中,可以获得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3.1 影响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激活创新元素

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给博物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管是新技术的应用还是社交媒体带来的多样化的互动方式等,都给博物馆人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是创新,也就是跨界融合。而这种创新中最重要的动力是互联网相关技术。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支撑技术上的变革,还有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变革,需要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重构。或者说,我们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体验、分享及其不断创新的方式进行博物馆的策展、导览和开展各类传播活动。当前各种传播艺术品或藏品的新形式层出不穷,而新媒体的形式则令博物馆行业逐渐开放思路,转变固有观念。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作用,及时发布展览信息、公布藏品信息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网络互动,使观众能够与展馆实现实时的“零距离”接触,帮助博物馆突破过去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通过展示藏品、组织活动来展示文化,更能够通过灵活运用传播速度更迅捷、覆盖范围更广阔的新媒体信息技术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

3.2 促进以观众为中心的博物馆发展导向

当代博物馆从“神庙”“殿堂”到“社区文化中心”的角色转变之后,互联网技术进入博物馆,开放馆藏,传播互动,公共文化服务面临巨大空间。中国的博物馆可以借鉴美国博物馆经验,如美国史密森学院将藏品数字化,探索未来科技,提升观众体验。运用新技术手段,大大拓宽观众准入,让全世界的公众都能通过互联网触及史密森学会以及其下属的博物馆。观众和专家从不同角度优化导览应用,并基于内容提供给观众足够的自由度。博物馆必须全媒体、立体化传播,不同媒体形式承担不同功能,不能本末倒置,延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多元化传播让博物馆变得“接地气”。博物馆自媒体应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确定风格。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博物馆的受众体验感,微信具有局限性,中国用户应尝试使用多方平台来提升参观体验。对于博物馆来说,内容为王,从内容出发制定发展策略才能更细致地服务观众。

3.3 拓展公众教育和完善传播机制

博物馆的官方微博与参观者的微博虽然对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职能贡献有限,但仍可利用自身“用户多、传播快”的特点来开展公众教育。配合展品,博物馆采用各种传播手段服务民众,比如,运用宣传小册子、网站、讲述、微信等,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与物的关系、人们与物对话的方式。现在进到博物馆,用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下子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博物馆教育和微博传播中的矛盾在于人群、形式和内容完全错开,博物馆微博需要打破自身“高冷”限制,重视交流互动,不自我设限,在遵循社交网络法则的前提下,帮助博物馆走向公众,成为博物馆的一个网络名片。博物馆通过自己的媒体了解观众的需求,力求把服务做到极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效果评估”。新媒体运营团队可以充分利用对后台用户数据的分析制定或调整策略,积累经验,并不断寻求新的方式来完善传播机制。

4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能够积极地推动博物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历史文化需求,推动历史文化地继承与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要契合时代的发展,认清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纪锋亚.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6):152-152.

[2]王金玉.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 2017(2):120-122.

论文作者:吴晓雯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论文_吴晓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