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应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报纸应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报纸要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报纸论文,更好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出了方向,找到了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反映人们的社会实践,反映经济基础,传播信息的报纸,怎样通过深化新闻改革,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

报纸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执行基本路线的需要,是新闻改革的需要。过去,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代表的各类报纸,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为建国以来经济的恢复、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报纸越来越暴露出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诸多弊端。

过去,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认为,新闻事业是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报纸从机构设置、部门分工、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到采访方式都是“按计划分配”,报纸是产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报纸刊登的新闻不是商品,这是肯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有意无意地否认了报纸的商品属性。结果是,新闻机构变成行政机关;内设部门成了社会各有关部门的代表;宣传内容首先是按“指令性计划”,其次是“指导性计划”,最后才是“新闻”,很难真正做到按新闻规律办事;在宣传方式上,往往是跑机关、泡会议、看材料,“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出门去找例子”;在写作手法上,往往是老体例,缺乏创新;在报纸发行销售上,是通过各级党政部门作为“精神产品”,“政治任务”统购包销,硬性摊派。这样做的结果,各种报纸千篇一律,“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新闻机构和报纸之间缺乏竞争机制,再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新闻记者、编辑养成一种应付了事的惰性,缺乏竞争意识。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报纸为正在阔步走向市场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影响报纸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正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步前进。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也应该跟着变化,才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基础,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当前,各种新闻机构、新闻工具、各种报纸的增加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读者对新闻,对报纸选择度的扩大,要求报纸深化新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读者的需要。而深化新闻改革最明确的目标和最好的突破口,就是要使报纸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二)

报纸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就是要在不改变报纸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坚持报纸的“两为”方向,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个前提下,使新闻机构,新闻工具,宣传内容,宣传方法,采访方式,发行方式等都更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1.首先,全社会,特别是新闻从业人员要从新闻理论上来个转变,“换脑筋”,承认报纸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商品,它具有商品的属性,它的流通必须遵循商品规律,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新闻规律和价值规律办好报纸。

2.要建立一个鼓励竞争的机制和环境。要鼓励各类报纸和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展开竞争。要制定法律法规,反对垄断和采用不正当手段破坏竞争。

3.在报社内部建立竞争机制。报社内部的机构应作相应调整;内部分配应拉开档次;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改变写稿用稿上“统”和“包”的情况,把编辑、记者摊向版面。部门之间、编辑、记者之间开展竞争。

4.在报道内容、采访方法、写作方法上进行改进,充分发挥报纸的多功能作用,增大信息量,在新、广、深、活上下功夫。

(三)

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不是不讲社会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公认的平等、公开、公正、竞争的原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指导下,更进一步办好报纸,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服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联系云南日报的实践,我认为:

一、要始终突出主弦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要坚持100年不动摇,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改革总体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特征。作为党报,要高唱好主弦律,就是要使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宣传群众在火热的“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讴歌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业绩。通过我们的宣传,创造一个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特别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14大以后,我们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扩大开放,保持稳定这个大局,把中央精神和云南实际结合起来大做文章,力求突出“滇味”,把党报办出地方特色。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努力做到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为指导,总揽全局,接近生活,抓住难(点)热(点),精办专栏,求活求新,形成拳头;在宣传艺术上,努力做到“团结、稳定、鼓劲、全面、连续、适度”,真正做到多帮忙,不添乱,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促进云南改革开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加速云南经济腾飞方面作出贡献。

1.结合云南实际,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

配合省委在全省开展的“解放思想奔小康”的大讨论,我们通过评论、理论,大力宣传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敢想敢闯敢实验,坚持“3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在大量报道解放思想典型的同时,我们派出记者到深圳、广东、山东、福建、江苏等改革开放搞得好的地方去采访,大量介绍他们的经验,帮助群众破除狭谷意识、封闭意识,受到群众好评。

2.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好结合点,组织大的战役报道。

近几年来,我们在学习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办县乡企业、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等方面的宣传都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别是农业,多年来一直是我们报道的重头戏。不管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宣传,每年刊登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的报道1000多篇。1990年至1992年,我们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支农先进单位二等奖。国家计委主任袁宝华同志来我省考察国营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条例工作时,看了本报关于昆明冶炼厂、昆明卷烟厂、省五矿公司等单位转换经营机制的报道后,对企业界人士说,云南日报的报道不错,有针对性,能起到推动作用,希望企业界和新闻界携起手来。共同做好经营机制转换工作。北京〈求是〉杂志社来信说,在该社出版的改革风云丛书中,决定收集昆明冶炼厂关于三项制度改革一文,1992年来,我们抓住在云南举办中国第三届艺术节、西南5省(区)7方协作会议、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的有利时机,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和兄弟单位一起,大力宣传云南,在国内外树立云南形象。在艺术节期间,〈云南日报〉和〈春城晚报〉精心组织了系列评论,板块式系列报道,专栏式集中报道,机动式的时效报道,并出了彩报、增刊,宣传时间较长,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宣传气势,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二、突出“滇味”,办出地方特色,努力抓好典型,增强报纸的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机构、新闻工具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张报纸要能在市场上、读者中立住脚,非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拿出自己的杀手锏不可。作为地方党报,和其他地方的党报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想方设法办出地方特色。

所谓突出地方特色,不仅是宣传一个地方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而且要展现这个地方几千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历史、思想、文化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宣传这个地方在改革大潮中独特的历史变化过程,这实际上是宣传这个地方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地实际结合的过程。云南是多民族的边疆省。全省有26个民族,4000多公里边防线,与3个国家接界,既沿边也沿江,这是云南突出的特点。

在云南这样民族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边疆民族地区,能不能加快改革一开放的步伐,能不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通过开展“走向市场”征文,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通过宣传省委总结的“三结合一体化”搞得比较好的思茅地区等典型,推广了边疆民族地区快速地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精心组织“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的云南少数民族”专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特别是展现在改革开放中的雄姿,具有历史感、时代感、资料性,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很多地方来信来人索取报纸作为资料保存,现已汇集出书。通过开办“口岸风采”征文,集中刊登了全省国家级、省级口岸经贸情况,展现了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的繁荣风貌。

三、加强评论、理论宣传,是引导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方面。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是报纸的眼睛,理论文章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探索规律,探讨问题,解疑释惑的武器。抓好评论、理论工作,对于搞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报对此是比较重视的。几年来,配合宣传中央和省委的中心工作,报纸及时发表社论、评论,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在全国党报中,我们第一家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学习竞赛。收到2.3万份答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活动。配合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我们在理论专版上采用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阐释这个理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阐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问题和探讨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人们解疑释惑,坚定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我们专门开辟了经济理论专版,探讨和研究经济问题,受到上级领导和读者的好评。

四、努力正确处理5个关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省委提出的“教育为本,科技兴滇”的方针和典型,大力宣传法制建设。针对社会上一些地方“黄祸”泛滥,精神文明建设滑坡,有的报纸为了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在报纸上专门刊登一些低级下流、武打凶杀的东西吸引读者的情况,报社编委会明确提出,我们的晚报、周末、文摘一定要坚持高格调,强调党报的性质、任务和风格,决不把党报办成街头报摊上的一些格调低下的小报。本报的晚刊〈春城晚报〉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发挥晚报特色和“滇味”特色,“面向社会,走向家庭”,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和谐统一,在全国读者中产生了好的影响。本报的周末版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注意读者不断变化的兴趣和要求,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即:党报的性质不能变,但宣传的手法要变;以正面传宣为主的方针不能变,但报道范围,反映的方面要变;高雅的格调不能变,但生活情趣要变,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在〈新闻出版报〉上撰文赞扬〈云南日报〉的周末版格调清新高雅,可读性较强。〈春城晚报〉的文摘版、副页〈文摘周刊〉荟萃全国报刊的精华,传播最新信息,突出地方、民族特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资料性为一体,在全国评比中都名列前茅。

1994年,我们抓住见义勇为的英雄徐洪刚这个典型,充分发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优势,和省精神文明办、团省委、彝良县委联合举办“学习英雄徐洪刚”活动的征文,明确提出,征文活动不仅要奖励作者,更要重奖作品的主人公,在报纸征文中是一大突破,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480多篇,刊登140多篇,撰写本报评论员文章9篇。最后,层层推选出学英雄、见行动的先进人物20个,先进集体10个,奖励作者30多人,对于在全省推动学习英雄徐洪刚的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省委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

2.正确处理主弦律和多样变化的关系,发挥报纸的新闻性、指导性、信息性、服务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多种功能的作用,报纸才能既坚持大方向,又生动活泼。

3.正确处理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关系,在加强指导性的同时,增强可读性,以读促导,潜移默化。

4.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为主和搞好舆论监督、批评报道的关系。在搞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时注意掌握出发点,顾及预期效果,促进矛盾转化而不是激化矛盾。

我们在全国首先和10多家执法监督部门和企业一起设舆论监督奖,引起新闻界普遍关注。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国内版和海外版,〈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团结报〉发了专稿。〈解放日报〉发了评论。舆论监督奖设立至今,起到很好的作用。

5.正确处理反映群众舆论和抓难点、热点的关系,抓热点不增温,抓难点不增难,努力掌握“度”,不把不该热的问题炒热。

(四)

抓好新闻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是报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无产阶级新闻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搞不好就会转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真正搞清党报的性质、任务,认清党报工作者的职责,自觉地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1991年以来,我们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真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报社内部大张旗鼓地开展“云南报人精神”、“我与党报”的讨论,认真学习和贯彻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努力从党性、立场、世界观高度来认识和解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问题,排除各种干扰,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段时间,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新闻界,片面强调“揭露阴暗面”、“干预生活”,揭露社会弊端成了时髦,正面宣传显得无力。有的记者写起揭露阴暗面的稿子来理直气壮,有的人也认为“有骨气”、“有胆量”,而搞起正面宣传来却躲躲闪闪,怕别人认为是“贴金”、“歌功颂德”,有的记者认为写揭露阴暗面的稿子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而写正面宣传的稿子往往“费力不讨好”。这些意识和行为在我们编辑记者中也有反映,我们结合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把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任务,动员组织记者深入火热的生产生活第一线,报道宣传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主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两个文明建设在我省取得的成就,宣传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宣传中正确处理“上头和下头的关系”、“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的关系”、“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的关系”、“抓难点热点和发挥舆论的引导、疏导、分流作用的关系”等,把正面宣传工作搞得更好。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14大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党报也有一个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报纸的问题。报社编委会又明确提出,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一是时刻不忘党报的性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性,坚持新闻的“两为”方向,坚定不移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时刻不忘党报工作者的责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高唱唱好主旋律,引导好社会舆论。三是坚持以经济宣传为主,加强经济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党报的指导性、权威性、群众性的优势,发挥党报的“喉舌作用”,把党报办成既坚持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五是坚持新闻改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由于我们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新闻队伍,编委会立场坚定,方向明确,态度鲜明,所以不管在平时还是转折的关键时刻,都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我们编委会提出要“办报和经济两手抓”的口号,努力加强经营管理,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报社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利润连续大幅度增长,为进一步办好党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报纸,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是离上级党委和读者对我们的要求差得很远,我们还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要紧紧围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抓好4项工程的布署;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一步把报纸办得更生动活泼,更接近生活,接近群众;更进一步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搞好新闻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编辑记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把党报办得更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  ;  ;  ;  ;  ;  ;  

报纸应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