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虫害论文,小麦论文,后期论文,生长论文,防治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高发、重发期,能否控制住病虫为害,直接关系到小麦能否丰收,因此,做好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小麦丰产增收的关键。
一、主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指标
1.纹枯病
①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地表处小麦茎节叶鞘上,先产生不太明显的周边褐色、中部浅褐色或灰白色的菱形病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展,呈云纹状。向内可侵入茎壁部,向上可发展到倒二叶的茎部,轻则叶鞘、叶片发黄、枯死,重则使茎秆坏死,引起倒伏、枯秆、白穗,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②防治指标。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要及时防治。
2.白粉病
①发病症状。小麦受病菌侵害后,随着病情发展,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覆有1层白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逐渐由灰褐色变为黄褐色小圆粒(即病菌有性阶段的闭囊壳)。该病能引起小麦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
②防治指标。当田间平均病株率达到15%、病叶率达到5%时要进行全田防治。
3.锈病
①发病症状。锈病是小麦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每年都能造成一定为害,以叶锈病为害为主,其次是条锈病。叶锈病一般只发生在叶片上;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生。
②防治指标。小麦返青期病叶率达0.5%以上时防治。
4.赤霉病
①发病症状。从出苗到成熟都可侵害小麦,引起苗腐、茎腐和穗腐等。小麦扬花期受到赤霉病侵染后,初期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后期有白穗状和黑颗粒出现,最终造成整穗或大半穗枯死,表现为“枯白穗”。
②防治指标。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3天以上连阴雨,或降雨量超过50毫米,即要及时进行防治。
5.红蜘蛛(也叫麦蜘蛛)
①为害症状。红蜘蛛为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常发性虫害,成虫和幼虫吸食麦叶汁液,使叶片布满黄白色斑点,以后斑点合并成斑块,叶片发黄,受害严重时小麦不能抽穗。
②防治指标。单行麦垄30厘米长有红蜘蛛200头以上,叶面有10%的白斑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6.麦蚜
①为害症状。麦蚜是为害小麦的第一大害虫,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小麦叶片、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②防治指标。当苗蚜百株达200头或穗蚜百株达500头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7.吸浆虫
①为害症状。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为害麦粒造成秕粒。越冬后的幼虫于3月下旬(小麦拔节期)破茧后上升至3~10厘米土层内准备化蛹,4月中旬小麦孕穗期开始化蛹,到4月下旬小麦抽穗期成虫开始羽化,至5月初羽化结束。成虫羽化当天即交配产卵,幼虫孵化后从颖壳缝钻主食害麦粒。
②防治指标。吸浆虫蛹期(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虫蛹2头,或成虫期(小麦抽穗扬花期)10网复次捕到成虫10~25头时需要防治。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第一次综合防治
2月中旬进行第一次综合防治,主要防治小麦纹枯病、红蜘蛛和蚜虫,预防白粉病、条锈病,此次防治可与化除、化控同时进行。每亩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20%三唑酮100毫升+20%井冈霉素50克+水100千克喷雾。如与化除、化控结合,则可与化除、化控药物混用。
2.第二次综合防治
3月下旬至4月初为红蜘蛛、麦蚜发生期,此时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也开始发生,因此,应在3月25日至4月5日进行第二次综合防治。每亩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20%三唑酮50毫升+水40千克喷雾。
3.第三次综合防治
小麦抽穗以后,气温高,群体大,病虫害发生严重,应在4月下旬至5月初搞好第三次综合防治,防治对象包括:蚜虫、吸浆虫、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每亩可用下列药剂配方喷雾:40%氧化乐果4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30毫升+12.5%禾果利(烯唑醇)25~30克+50%多菌灵100克,或40%氧化乐果65~80毫升+20%粉锈宁100毫升,或3%啶虫脒5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20%粉锈宁100毫升+50%多菌灵100克。
4.防治注意事项
一是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性强,涉及千家万户,防治关键时期最好统一行动、统一供药、统一时间、统一防治。二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早晚,结合防治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立足“早发现、早控制”。三是喷药要均匀,不重喷、不漏喷。对感染纹枯病的品种,应在喷药后7~10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20%三唑酮100毫升/亩兑水50千克喷1次,连续2~3次,注意将药液喷洒在麦株茎基部。
联系电话:010-8321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