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论文_韩波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415001

【摘要】目的 探究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均选自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先后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全部选择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发病3.5至6小时用药治疗,实验组发病3.5小时之内用药治疗,分析对比两种不同时间用药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阿替普酶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中还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老年群发病率较高的危重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而在病发后及早恢复缺血区循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临床针对此种疾病常开展溶栓治疗,但发病后不同时间段治疗的效果存有一定差异性,进而缩短急救时间、t提升治疗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本次针对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选自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先后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以上患者全部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内的先关诊断标准相符[2],家属均同意此次实验。同时将合并脑出血患者、机体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患者排除。其中实验组中20例男患,10例女患者,年龄47-77岁,年龄均值为(61.7±2.4)岁;对照组中19例男患,11例女患者,年龄48-77岁,年龄均值为(62.1±2.7)岁。以上两组患者的临床常规资料差异较小,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发病3.5至6小时用药治疗,实验组发病3.5小时之内用药治疗。治疗方式相同全部使用阿替普酶(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110051)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体重计算使用剂量,即0.9mg/kg。先选择10%的剂量进行静脉注射,在60秒内完成注射,剩余剂量通过静脉滴注用药,持续滴注1小时。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禁止使用动脉循环障碍治疗药物和抗血栓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综合评价[3],共计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差。并对患者治疗三个月后的结局使用mRS评分评估[4],死亡为6分,不良结局为3至5分,0至2分为良好结局。记录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选用个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n(%)]代表计数资料,检验值为χ2;(±s)代表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60例患者mRS评分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

在mRS评分上,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IHSS评分上,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60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为13.33%,对照组为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发病后梗死位置会有部分脑细胞死亡,剩余脑细胞会发生缺血性损伤,且属于可逆性,最终产生半暗带。在发病后及早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能够有效挽救部分缺血脑细胞,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现阶段针对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据相关研究显示,发病3小时以内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溶栓治疗,恢复效果较好。超早期溶栓治疗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且在临床广泛应用。溶栓剂是将机体中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激活,进而达到溶解血栓作用。以往常用的溶栓剂包括东陵克栓酶以及尿激酶等,其中尿激酶溶解血栓过程中会激活纤维酶原,极易引起全身出血。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阿替普酶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和血栓内的纤维蛋白产生作用,合成复合体后更亲和力纤溶酶原,存有较强的溶栓作用,恢复血流速度较快,可明显改善受损脑组织的血液灌流。

在此次实验中,实验组在治疗后的mRS评分、NIHSS评分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患者发病后3.5小时之内使用阿替普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与预后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可减少多种不良反应。发病后越早使用阿替普酶治疗,患者康复效果越好,延长治疗时间,不仅会影响效果还会增加出血风险。

总而言之,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发病3.5小时内开展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预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余练, 严洪新, 罗建华.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效果及安全性[J]. 血栓与止血学, 2017, 23(6):915-917.

[2] 曾志伟, 吴燕生. 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4(6):907-909.

[3] 周曾, 李美英, 凤兆海,等. 超早期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 2017, 41(11):1164-1165.

[4] 马灿灿, 张熙斌, 徐耀,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20(10):47-51.

论文作者:韩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脑梗死患者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论文_韩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