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_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_继续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每本图书馆专业杂志,几乎都有一两篇关于图书馆人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提高素质等的文章。但对于“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笔者有不同的认识。

1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概念

首先学习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是主动的,教育是被动的,学习是出自个人的内在需要,教育则是由外界对个人施加的任务。学习要比教育更重要、更积极、更人性,也更有效。所以当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迈进的响亮呼声”[1]。

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人类将由此跨入知识普及和创新的时代,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由此可见,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转为社会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共同体对每一成员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把人一生分成受教育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的分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由于科技信息的增长无限,没有人能靠20几年的学校教育学到终生需要的知识,所以就有“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概念。德国教育界把“继续教育”列为继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之后的第四个教育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术语》一书中称“继续教育”是“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或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2]。“终身学习”超越了把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继续教育区别开来的传统观点。它强调了“满足在学校和工作中不断学习的需要的唯一之路得学会学习”[3]。“终身学习”是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功利行为(学习只是为了求职、为了做官之类),转变为主动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知识增长和扩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学无止境”、“学无常师”[4]。即所谓“学海无涯”。

2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相互关系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既有一个共性,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技能等,但也有它们的个性。既然教育与学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内涵及外延也是不一样的。

“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新知识教育、新技术教育、语言技能教育等等,接受继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可参加函授学习、培训班、交流研讨等等。如果把“继续教育”看成是外因,那么“终身学习”就是内因,所有采取的方法、形式都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建立了终身学习理念的人,才会把“继续教育”的内容吸纳,才能生效,否则会把“继续教育”看成是一个负担,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继续教育”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只是“终身学习”中的一部分。各类在职教育和培训都是短期行为,只是使人在某些方面暂时提高,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是要落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技进步、劳动时间缩短、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充分利用闲暇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闲暇不仅是解除身体疲劳为再投入劳动作的准备,而应作为丰富人生的构成部分。学习可使人克服闲暇的自流和盲目状态,而使生活更加丰富,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现代社会人们有多不胜数的场合和机会来获得文化教养,但是,如果人们不掌握得以接进这些精神财富的钥匙,那么所有这些财富仍然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不会产生效果。所以,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5]。

继续教育还有一个经费问题。1991年美国全国公司投资技术教育、职工培训的费用为2100亿美元,比该年美国中小学教育预算还多300亿。英国1990年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为268亿英镑,其中投入到成人教育中的经费是27.3亿英镑。法国政府在继续教育方面支付的经费约为全国普通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6]。我国在教育资金短缺的条件下,用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如何使这种短期行为长期有效,还是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时间是人一生的时间,而每种学习又与其他学习相互渗透,相互补益。不受地点、环境、资金等影响,可通过工作场所,大众媒体、文化设施和其他机构的教育功能,使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相一致。终身学习是人的不断构建,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它把正规学习和获得新技能合在一起。因此,只有让人们意识到终身学习是“社会共同体对每一成员的要求”,学习行为才会普及化、社会化、群体化。

3 “终身学习”比“继续教育”更重要、更积极、更有效

3.1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不会成为新世纪的“文盲”

初级阶段的“文盲”在辞海中定义为“不识字或识字极少的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一位名叫埃德加、富尔的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不会把知识用于实践的人”。然而这两条定义似乎都已经过时了。20世纪9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重新对“文盲”作出定义: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交流与管理的人。

3.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知识的有效期才能顺延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工程技术的有效期大约是非颠倒年。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腐掉。对一个企业而言,职工的知识更新尤其重要。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企业职工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与经济效益成正比的。可见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的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科学知识,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87.5%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积累的,其专业知识每过5-10年就要失效一半,称为知识的“半衰期”,象计算机一类高科技知识,其知识的半衰期还要短得多。

“一张文凭管一辈子”的想法已经过时,人的一生中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抛弃“一劳永逸”的思想。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不能一证订终身,企业用人单位要看文凭的时效性。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有效期顺延。

3.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今天电脑的价格是20几年前的万分之一。如果汽车价格也能如此下降的话,那么今天汽车的平均价格只有几十元,相当于一只而不是一双皮鞋的价钱。另一个动人的例子是登上火星的美国“探路者”号宇宙飞船,它在火星上搜集到的信息量是24年前发射“海盗”号的5倍,“海盗”的成本是10亿美元,而“探路者”成本只花了1.8亿美元。

匹兹堡大学图书馆馆长米勒博士在《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变革》发言中说: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图书馆正处在从印刷型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化的过程中,并且,这个转化过程比我们几年前预想的时间要短。10年以前,我们还认为数字化的图书和期刊不会给印刷型文献带来太大的冲击,但是,现在我不再这样认为了[7]。

21世纪是一场文化大战时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是未来教育革新的主要观念与指导原则;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的会议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的概念”[8];1996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出版了一本题为《学习——蕴藏着宝库》,其中提出了“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9]。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比“继续教育”更重要、更积极、更伟大、更人性、也更有效。如果把“继续教育”看成是“扬鞭催马”,那么,“终身学习”则是“无须扬鞭自奋蹄”。

标签:;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_继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