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危机与金融对内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危机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人都预感到,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将在人才问题上遭遇严重的挑战。那么,这个挑战究竟有多严重呢?
在美国,一个2万人小镇的银行支行,其业务负责人的平均工资是年薪10万美元;那些大银行的行长年薪动辄上百万美元。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月薪不过2000多元人民币(约合年薪3万元人民币);国有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其名义工资当不会超过这个数,虽然其实际收入可能多得多,但即使他们衣食住行完全不用工资开销,存下来的钱也不会超过二三十万元人民币;只要他们银行存折上的钱超过这个数,就得随时提防反贪局来检查。
有人说,如果国有银行的工资水平比外资银行低30%~50%,考虑到其他因素,可能许多专业人才还是会选择国有银行;如果收入差别大到10倍以上,那就很难留住人才了。
为了防止人才流失,能不能大幅度提高国有银行员工的工资待遇呢?起码有三方面的困难。
第一,1999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员工有55万,农业银行54万,建设银行43万,中国银行20万(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汇丰银行的业务遍布全球,员工总数不足3万。一对比就知道国有银行效率差到哪里去了。在国有银行内部,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有行政级别,什么股级、科级、处级,甚至局级、副部级,决定职位高低不完全是业务能力。这样就很难区分谁是业务骨干,谁应先涨工资。如果要提工资,怎么样也得大家一起提。兵马如此众多,提工资可是个了不得的数。
第二,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目前国有银行的利润率已经很低;部分银行甚至处于亏损状态。没有利润怎么增加工资?因此,工资调整的余地很小。
第三,既然国有银行的员工有行政级别,要提工资就得考虑左邻右舍。银行系统的工资改革,必然牵涉到一大片政府机关。国有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改革,可能会因其他部门的反对而不了了之。
短期内,国有银行既不能大幅裁员,又不能大幅提升业务骨干的薪酬。那么,等外资银行进来后,业务骨干跳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人认为,在人才问题上,外资银行未必会产生严重冲击。外企在中国兴起,不也从国企挖走一大批技术骨干吗?国企今天不也照常运作吗?
一个企业走掉一个工程师,固然会有些影响,但不至于让生产停工。在制造业,即使有些骨干跳槽了,由于技术、设备、产品差别,短期内人才流动未必形成竞争威胁。因此,在制造业,人才流失并不构成严重问题。
可金融业就完全两样了。银行业务的核心是金融服务。通常,一个工程师只了解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工艺);但一个优秀的金融人才,几乎可以掌握本银行的主要资源。
一般说来,人才流动不见得是坏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必然要雇佣大量本地人才。中国员工加盟外资银行,将很快学到先进的金融工具和管理办法。这对于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业务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在相当大程度上,金融业务与业务骨干的个人联系十分紧密。只要几个专业人才,例如信贷主任跳槽了,就可能带走一批客户;如果成批的业务骨干跳槽,就可能搞垮一家银行。
究竟有多少国有银行的业务骨干向往加盟外资银行?这个数字很重要。如果人数很多,问题就大了。一家银行,真正的业务骨干也不过2%~5%。可以预期,只要外资银行从国有银行挖走1%的业务骨干,就足以挖走优质客户,让国有银行的利润丧失;如果挖走5%的业务骨干,就势必让国有银行面临瘫痪。
2001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财富论坛”上,中国金融界一位高级负责人估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大约20%的国有银行业务骨干将被挖走。若此,从人才危机看,国有银行的改革刻不容缓。
海外归来的金融人才,其专长是现代金融业务,少有人具备应付官僚体制的能力。让他们去改革旧体制,实在难为人了。因此,向旧的金融体制注入人才固然重要,但“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
化解即将到来的金融业的人才危机,惟一出路是尽快打破金融垄断。在对外开放金融之前,首先对内开放金融。民营银行的问世,必然从国有银行挖走一部分人才。惟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中国的金融人才市场。目前,中国金融业的人才市场尚未形成。民营银行兴起之后,必然会让国有银行品尝被挖墙角的味道,而国有银行由此振奋起来,真正从人事、工资制度上痛加改革。
民营银行兴起之初,规模有限,挖人不会太多,对国有银行的冲击有限。人才在国有银行和民营银行之间流动,无论如何都属于中资银行,总比跑到外资银行要好些。国有银行只有在国内的竞争环境中先练上几年兵,改掉许多计划经济下的坏毛病,才有资格参与同外资银行的竞争。
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民营银行才能迅速为海外归来的金融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民营银行将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既懂得现代金融业务,又适应中国国情的金融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