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水务局,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工程,是农业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本文通过分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初步探讨其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工程管理;措施
前言
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改革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各级政府、村组集体和农民用水户,以及大学生村官的纽带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公共产品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管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自己的责任。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管主体。让各类投资主体成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者、拥有者、管理者、使用者。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引导机制,整合水利、农业、国土等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以行政指导加专业维护公司的管理模式,保障农民的用水权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用水率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等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工程送水能力下降,渠道灌溉效率萎缩。泵站排涝能力衰减,工程设施的平均完好率相对较低。同时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造成农田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与0.8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工程节水设施建设滞后,多数耕地还是大水漫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滞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的切身利益、水资源节约和国家粮食安全。
1.2管理权责不明,农民参与程度低,运营不合理
对已经建设好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粗放,缺乏正常的维护改造,没有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的部门;许多人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投资兴建的项目。管护不是农民的事,农民只管用,导致农民在使用农田水利工程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自觉管护工程的意识差。例如个别农民为了自己用水方便,任意在渠道上凿洞开口,移动闸门、机泵等。一些地方小型以下水库没有设管理机构,而由村组水管员负责代管,渠道仅由用水户自主季节性管理。一些地方部分小水库、塘坝、自流、提水及小灌区,机电井和小型河道及圩口的防洪工程处于无专人管理状态。从而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形成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
1.3管理投入少,缺乏运行资金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而资金来源主要是水费收入和用水户集资。对水费收入而言,多年来由于水费价格低,不能按照成本收费。在低成本下也很难做到水费的足额收取;对用户集资而言,集资多少、如何集资,用水户意见很难统一,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集资更加困难。“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运用“一事一议”办法,建设村级水利工程,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临的新课题。在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不富裕的村庄,“一事一议”运作起来难度很大虽然群众盼望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但一提到集资,就很难操作。农田水利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公益性的支出不应单独由农民来承担。因此,一些地方引入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护,但农民用水户协会面临管理松散、运作不规范,管理水平低,水费收缴困难,没有稳定经费来源的窘境。资金的缺乏制约了工程的运行,必然会降低农村水利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农村水利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
1.4产权不清晰,管护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及机制、体制的原因,有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致使管护主体不落实,管护责任不到位。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统的功能有所下降。大多数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由于产权不明晰从而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资金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移交给乡镇管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是承包了的,产权和责任主体很难明确。有些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是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维护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管理水平低,缺乏维护意识
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基层水利人员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水利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服务能力弱,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基层水利管理者思想上就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的倾向认为管理难度大。有些地区虽然农民参与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农民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错误认识,形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2.1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的思想观念。各级政府和水管部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在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通过深入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节水改造的好处和建立用水组织的重要意义。举办各类培训班市、县、乡、村要对各级用水单位和用水农户进行分级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水利工程建设营造“人人拥护,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或通过“竞争立项,招标建设,以奖代补”的四川南充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谁的积极性高就先支持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明确管理主体,依法管水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还应从明确产权入手,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将使用权面向市场租赁。比如河南的股份合作制的“小农水”工程,产权按股本或合同约定界定,每个人都平等持股合法经营,实体劳动者与产权所有者相结合,采取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办法。这种管理体制明确所有者的责、权、利。使产权分明既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对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又增强了内在经营活力。乡镇投资的水利工程归乡镇所有由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对农民实行有偿服务;村集体投资的水利工程归村集体所有,由受益农户管理使用。如村委会组织农户投资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用水户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产权归投资农户所有。由投资农户民主推荐管理者。投资农户既是建设者、所有者,又是受益者,也是管理的参与者。这种方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微型水利工程,实行自己建设、享有管理、使用的权利,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其产权归个人所有。这类工程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充分体现群众在管护中的主人地位。
2.3培养人才,管养分离
改变“由上自下”的管理模式,设立“农民本位”的水利建设的参与式管理模式,让农民参与到水利设施的管理中,通过民主程序决定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调动农民在水利设施管理中的积极性。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明确其责、权、利关系,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乡镇水利站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举办乡镇水利站长培训班着力提高乡镇水利站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
2.4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管理
随着水资源日趋紧缺,节水灌溉已成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国际上公认节水灌溉50%的潜力在管理,管理措施滞后势必影响节水灌溉效益。近年来,广西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探索并创新了一些管理模式如兴安莱茵公司模式;温氏模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等模式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的模式;崇左市江州区高良公司模式和隆安县金穗模式为代表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等各类节水灌溉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了用水管理水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2.5因地制宜是根本
在完成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易拍则拍,易租则租,易股则股,盘活资产,落实管理责任人,做到了产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云南西双版纳州各乡镇在改革过程中“一事一议”让群众参与,制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县政府,各县市汇总后报州政府批准实施,在改革中稳步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3结语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丰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工程效益最大化发挥。建立“以水养水,以改促建,以建促改”的良性运行机制,给农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翁贞林.小型农田水利农户参与式管理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2(2)
[2]崔世彬,张庆华,马静,曹三海.泰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8)
[3]钟玉秀,李伟.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2010(3)
论文作者:朱杰 薛万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论文; 农民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用水论文; 水利论文; 农户论文; 《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