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及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及新论文,机遇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16)03-0004-07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国际国内形势的新认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为我们准确把握时局,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重要指导。 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无产阶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问题。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P542)这段话当年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9·11”事件以后,世界各大国都在谋求局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力量对比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我国被迫卷入周边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经过努力,我们仍然可以赢得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转折”带来了“大机遇”,美国安全战略重点有所调整,大国之间的协调和对话有所增强,这就使我国有可能争取到相对更长时间的和平发展环境。 ——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不但资金、信息、商品、劳务、人口在全球范围流动,而且文化思潮、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宗教信仰、尖端人才等等,也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转。世界各国间特别是各大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共同利益领域增多扩大。这一趋势在21世纪头20年内,既不会中断,也不会倒退,而是会继续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虽有风险,但又确有被我们利用的一面。只要主动参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便可抓住机遇,乘势而起,发展自己。 ——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能源革命、微型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的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科技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新整合。这就为我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良好的机遇。 从国内看,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据是: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时中国经济总量已名列世界第2位,其进一步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同时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从此中国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关键发展时期。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非同寻常。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的趋势:一种可能是乘势而上,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另一种可能是不进则退,经济发展缓慢、波动甚至停滞。面对经济发展的这一重要关口,不同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发达国家及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高速腾飞,拉美国家达到这个水平之后经济发展踏步不前,这些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国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之后,用了大约10年时间,在20世纪末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需要在21世纪头20年不断完善和定型,从而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中国进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时期。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开端,中国可以更大程度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一方面,我国可以迅速地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国内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我国的物质和服务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有了更有利的条件,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进入改革的红利期。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党历经探索,已经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之初的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党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队伍;中国各族人民对新时期以来党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衷心拥护,矢志不移。所有这些,是我们把21世纪头20年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内依据。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这10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10年,中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2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初期作出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也确实抓住这个十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质疑及再强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继续存在呢?怀疑重要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从美国发展到全世界,从虚拟经济发展到实体经济,从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危机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大衰退,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矛盾凸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速缓慢,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经济持续低迷的“新常态”。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多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需要更高的智慧。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舆论此起彼伏。仅“中国威胁论”就有多种变种,如“中国核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近几年来,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以及2014年发生的香港“占中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台海局势也充满着许多新的变数。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2009年7月,在泰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透露出美国要“重返亚洲”的信息。2010年1月,希拉里在夏威夷檀香山市杰斐逊纪念厅发表题为《亚洲的地区性架构:原则与重点》的演讲,向世界正式表达了美国外交“重返亚洲”的转向,她表示:“美国在亚洲不是一个来去匆匆的大国,而是一个长驻大国。”在2012年6月闭幕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再次明确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宣布在2020年前将美国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美国的这些举措旨在压制中国,维护其在亚太的霸权地位。此外,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摆在中国面前的是由一个强大的美国及其大量追随者组成的包围圈。 第四,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进入到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依然突出。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针对上述情况,党中央客观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并对局势作了十分冷静的判断,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3](P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重要战略机遇期问题。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4]2013年7月,在中央专门研究经济工作问题时,中央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5]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我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6]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专门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明确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7] 三、“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新变化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那么,与21世纪头十年的战略机遇期相比,现阶段的重要机遇战略期的内涵到底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呢? 第一,和平、发展与合作作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但国际环境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演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仍然有利于中国发展。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重组和流动进一步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利用全球要素提供了市场条件,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虽然全球反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世界和平与稳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难民潮暴露出新的危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行动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叙利亚危机、伊朗问题仍然充满着很多变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势力抬头。但从总体上看,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仍然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许多学者和政要看来,在当今世界,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经济呈现新形态,亚洲发展呈现出新态势。目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各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不少困难,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政危机、失业、反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发达国家经济陷入高失业、高债务和低增长的“新形态”。美国居民、企业、银行去杠杆化进程缓慢推进,总需求不足,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欧盟受债务危机和各国财政紧缩拖累,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且短期走出低迷可能性不大。与此明显不同的是,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作为亚洲最大国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亚洲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世界发展。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给世界带来了信心。经过亚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次区域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2010年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之后,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的战略防范和牵制,但美国“重返亚洲”的意图是要守住既有势力范围,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美国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充满激烈冲突的亚洲,但希望分享亚洲的繁荣,主导亚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制定了全面发展周边国家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的周边外交战略目标,提出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思路,推进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工作。这一切均展示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图景,也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充满着新的机遇。 第三,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未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制造业数字化和生物技术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日益兴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长周期增长,有效解决能源、粮食、疾病治疗等人类发展困境的希望所在。在这一轮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中,哪个国家率先抢占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哪个国家就能取得全球经济发展的先导优势,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而言,如能率先突破、实现赶超,则有望跃升至新兴产业价值链高端,显著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即便不能赶超,也可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的扩散,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确立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第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新世纪十多年进一步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日益明晰和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迈入中高收入国家,巨大的消费能量正在从潜力变为现实,对全球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吸引力持续上升,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紧紧依靠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201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胡锦涛明确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8](P7)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这一论断。这意味着,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有了“实现途径”(道路)、“行动指南”(理论)和“根本保障”(制度)。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些优良特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起全世界的注目。比如说注重教育、注重储蓄、勤劳、艰苦奋斗等等,对于被福利社会深深困扰的西方来说,会有一个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方面的影响。而中国积极倡导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也对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继续深化,这种展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交流将更为普遍,中国对世界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将不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条件深刻变化,使我国安全环境趋紧,传统发展机遇逐步消失,战略机遇期的挑战因素增多。但纵观大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9]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比如说美国、日本、俄罗斯。值得指出的是,“战略机遇期”也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反映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战略机遇的估计。一般而言,每一次大的机遇期来临的时候,总伴随有大国的起伏、升降。为了在这个全球化的机遇面前不至于被落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新世纪的前一、二十年视为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第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在战略机遇期中,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判断。因此,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们还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引入与新变化_重要战略机遇期论文
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引入与新变化_重要战略机遇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