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礼观与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_儒家论文

儒家仁礼观与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_儒家论文

儒家仁礼观念与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家论文,现代文明论文,观念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内容可资我们借鉴进行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

孔子认为仁是极崇高的品质,他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提问对“仁”有不同的回答。认为“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上),能在行动中贯彻“恭、宽、信、敏、惠”五项原则都是仁的表现。孔子所说的仁内容丰富,一般的人很难都做到。孔子自己也做不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可见仁是极其理想化的、体现人的价值高峰的人格。虽然如此,孔子认为用生命去换取仁仍是有意义的,而损害仁以求苟活是卑劣的。孔子提倡的这种道德无疑是具有生命力的,曾经鼓舞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寻求真理,为民族、国家的生存献身。孔子在论述仁时也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把仁现实化,激励大众奋发进取。他认为,“仁”的最高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仁”亦非远离我们,“我欲仁,斯仁至矣。”(同上)为人们指明了在行动中实践“仁”的可能道路。

孔子也十分推崇礼。一方面他认为礼是统治阶级治国的武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礼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所以他告诫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本人就是对礼仪身体力行的楷模。《论语·乡党》中大量记载了孔子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中对礼的践履。

儒家认为仁与礼并非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它们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仁是人的思想根源、感情内涵,礼是仁的外在流露、形式体现。仁指人的人格美、内在美,礼指人的行为美、外在美。失缺了仁,只追求礼,礼便成了无本之木,变成形式主义。

(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仁和礼的论述,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在实施礼仪教育,塑造形象美时,首先应完成人格美、内在美的塑造。而形象美是人格美、内在美的寄托体。仁终归是抽象的道德、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感情。仁要求有一种形式流露。从仁的可施性和实用性来讲,礼就有了存活的价值和意义。礼是表露仁的最具体、切实的形式。如果没有礼这种形式,仁就将僵化、被窒息,最终消失殆尽。其实,礼也不单单是表露仁的形式,礼对仁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人在不断实施礼的程序、塑造形象美中可以培养、强化感情、道德,使仁得到深化、升华。礼仪是培养仁德之器,对它的掌握亦须假以时日。正如杜维明先生指出的那样,儒家是用授礼的方式使人达到艺术化,把人的身体从呱呱坠地的自然物逐渐培养成具有艺术美的形象。仁的培养离开礼的学习、实践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人不经过礼仪化的过程就具备仁德是不可能的。

儒家这种塑造理想人格、美好形象的伦理观念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布周边国家。在当代对东亚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最近新加坡当局在一一比较了东、西方各学说后,选中孔子的学说作为向民众进行教育的材料,将孔子关于修身、治国等方面的语录做成广告张贴在全国40多个地铁站的月台上,在16条隧道里还有大型的孔子语录海报。恰如杜维明先生说:“像他(指孔子)这样在人类文明史上影响之大、层次之高的人,是非常少见的。世界上很少能找到像孔子那样塑造人格、塑造文化的精神力量。”(《超越而内在》)从中我们得到宝贵启示——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应以儒家伦理观念为借鉴,完成公民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

孔子的仁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他让人们通过修身形成内在的人格力量,从而深刻领悟一己对家庭、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及义务,步入社会实践,利用一切机会与条件为社会服务,担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职责。他修身的观念具有普遍意义,在广大的范围内,人们都在深刻反思因忽视道德修养而尝到的苦果,为了重塑文明人格纷纷把视野投向儒家文化。当然,儒家文化观念有它的历史局限,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忠孝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应成为现代文明人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在伤天害理、有悖人性的事时有发生的今日,赋予忠孝以新的内容,为民为国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儒家强调各安其位、各称其职、各尽其责、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孔子本人堪称典范。他为官仅3个月,鲁国就出现商人不敢卖高价、道不拾遗、宾至如归的良好社会秩序。从事教育,他教人不厌、海人不倦,更是为师者的表率。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刚刚发育,不够完善健全,有些人便趁机尔虞我诈,见利忘义,坑蒙拐骗,不择手段牟取暴利,扰乱社会治安,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势下,孔子的诚信观念、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的积极意义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以儒家提倡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习来处理人己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社会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就能有序和谐。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塑造公民的文明人格,需要吸取儒家仁学中的养分,这是无庸置疑的。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加强国民教育,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武装公民,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也是塑造公民人格美的方法。

儒家关于通过实施礼仪教育塑造人的外在艺术形象的观念同样是一份珍贵的遗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日益便捷、频繁。实施礼仪教育,美化公民外在形象,不仅是交往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且也反映着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影响着现代化的进程。不能设想,一个不讲礼节、粗野鄙俗的民族会创造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说,这主要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十分讲究礼仪。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的到来,常常听到社会上有人喟叹道德滑坡和礼仪的丧失。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我们缺乏礼仪教育有关。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应当产生这种共识,即经济的现代化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是同步的,现代化的经济只能由现代文明人创造发展。现代文明人应具备现代礼仪形象。人体形象的礼仪化并非与生俱来,要靠后天学习、反复演练。对公民进行礼仪教育,完成礼仪形象的塑造势在必行。

内在修养良好,外在形象文雅,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离开良好修养,文雅形象不存在;离开文雅形象,良好修养不可能。现代文明人要把两者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

标签:;  ;  ;  ;  ;  ;  

儒家仁礼观与现代文明形象的塑造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