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_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_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经济时代论文,低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1)05-0029-05

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作为刚刚跃居全球GDP总量第二名的中国来讲,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新轨迹。而对于处在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部的职业教育来讲,将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更直接、更明显的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发展新能源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国际上最早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nomy)。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1]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而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迅速。据统计,2007年我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6年人均年排放量4.27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4.28吨,为美国的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1/3,发展中国家的1.7倍;2000-2005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占世界同期增长量的56.5%,而美国只占3.2%。[3]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4]与此同时,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今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日益面临挑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必然选择。

二、职业教育在促进低碳经济时代进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西方发达的美、英、德、法,还是亚洲的日本、韩国,都随着绿色的浪潮将职业教育推进到了至高境地,职业教育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有助于低碳经济时代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提升

低碳经济的一个关键点,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转向“低碳”的最大制约不仅是低碳技术整体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更重要的是缺乏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队伍。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层次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4%、日本的4.1%、德国的5.6%。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越高,劳动的技能和方法越熟练,其创造的财富就可能越多。低碳经济时代对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使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低碳经济时代,教育与经济的紧密关系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职业教育更是直接融入低碳经济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并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要靠不间断的在职学习和培训。职业教育满足了低碳经济对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和技能的频繁转换需求对供应驱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挑战;满足低碳经济以多种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二)职业教育有助于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劳动力从业需求

低碳经济的崛起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以低碳、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的产业将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引起劳动力就业市场走向“绿色就业”(Green Jobs)。所谓“绿色就业”,是指“在农业、制造业、研发部门、行政部门中从事有助于保持和维护环境质量的工作。”[5]在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发起绿色就业倡议,对绿色经济的兴起及对就业的影响展开了首次全面研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表明,低碳经济时代的就业将会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首先,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将会被创造出来,如在污染控制设备制造业添加到现有的生产设备。其次,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就业将被取代,如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或从铁路货车制造到汽车制造,或填埋和焚烧废物回收利用。第三,一些能够产生污染的落后的产品行业(如塑料包装等),随着更多替代的出现,这些就业岗位也将逐步被替代。第四,当前的许多现有的工作(特别是如管道工,电工,金属工人,建筑工人)将会随着新技术加以改造,作为日常技能,工作方法重新“绿化”。[5]总之,低碳经济引发的就业变化,既包括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包括由此带动的间接就业机会,还包括诱导所衍生的就业机会。在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重点之一的大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环保及相关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限制“两高一资”产业发展,必然会使相关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但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绿色产业却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绿色岗位,吸纳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唯有通过职业教育,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等各种渠道传播绿色就业的概念和技能,使新成长的劳动力具备绿色就业意识;为失业人员提供绿色就业的再就业培训等,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从业者,保障低碳经济的进程。

(三)职业教育有助于低碳经济时代劳动力配置效益的提升

职业教育,尤其是适当的职业指导,能将不同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的人导向相应的职业岗位,使个性特征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劳动力配置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个体来说,了解职业情况及就业要求,成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的要求都是发展变化的,如何根据个体在职业方面心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施加影响,合理地将个人导向他们合适的岗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各种各样能胜任工作而又与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劳动者。如果个人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不能很好结合,很可能引起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安心工作,降低工作效率,引发劳动力的非必要再次流动、再次培训和职业角色的重新塑造,这样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三、培养“绿领”: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绿领”(Green Collar)一词最早于1976年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教授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为环境就业:即将到来的“绿领”革命》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事实证明,过去30多年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和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为之服务的“绿领”阶层日益走俏。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领”阶层指的是从事农业、制造业、研发、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能对维护和恢复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如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助于通过提高效率减少能源等资源消费以及有助于减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等。[5]为此,低碳经济时代,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应当首当其冲,在培养“绿领”的过程中寻求改革发展的新突破。

(一)顺应低碳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引领绿色就业方向

从广义上讲,“绿色就业”的概念包括绿色就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增绿色岗位,二是存量就业“变绿”。[6]绿色就业并非都是新的就业。有些绿色就业是以前没有的崭新的工作类型,但是大多数绿色就业是建立在传统专业和职业基础上的,只是工作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当前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亟待做出战略性的调整与布局。为此,《产业结构调整和指导目录(2010年本)》提出制定原则,要“紧紧抓住当前推进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力求在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意味着我国今后的产业结构将趋向于以下两个转变:一是加快经济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变,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经济由高耗能、劳动密集型向节能高效型转变,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效益增长由增加产量、扩大规模的粗放型向注重科技、加大产品技术含量的技术型转变;二是加大培育新兴产业的力度,如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融资、税收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而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来看,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与新的产业布局不相符,重点专业发展不突出,一些与低碳农业、低碳服务、新能源、环保有关的专业类发展力度不足。生源分布不均,师资队伍水平不足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今后的改革发展中,学校要深入行业、企业,展开市场调研,对自身专业建设进行合理评估。一是纵向上要把握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性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行业的现状与问题,包括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以此对行业相关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简单预测,从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分析,把握人才供给的现实需要;二是横向上要与同类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的区位优势,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的比较定位及发展方向。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发展和整合,为社会及时输送“绿色人才”。

(二)营造低碳文化,为劳动者塑造“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低碳意识

所谓低碳文化,指的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生产实践中,要有低碳消费、低碳排放的意识和行为,在涉及到物质能源消费的活动中,要以提倡生态文明、讲究文化质地的目标进行低碳排放和低能源消耗。[7]要让学生意识到,低碳是关系每一个人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主要应致力于对“低碳意识”的塑造。低碳意识,即“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意识。形成低碳意识,关键是让受训者认识到节约能源和低碳生活最重要的是需要每个人和每个组织能够自觉行动,这取决于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没有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还很薄弱,要增强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厉行节约,环保高效”是理应倡导的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在劳动者培养的源头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便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上至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习惯,真正使低碳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要从日常生活和消费细节做起,消费低碳产品,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如购买小排量汽车、使用环保购物袋、教材循环利用、废物再利用等。下至最基本的“人走灯灭、垃圾分类”开始,节约能源,倡导环保。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环保公益节日里,借助节日主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低碳意识”。

(三)基于行业标准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劳动者“低碳技能”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劳动者的心智趋于成熟,通过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劳动者已具备从事某种岗位的技术能力。就低碳经济建设而言,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训劳动者的一线实践能力,也就是将劳动者塑造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力资本”。企业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中枢,要具有减排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方式,生产低能耗的产品,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消费过程中能源结构趋向多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过程中,需要密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关系,共同基于新能源、新技术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造就学生“低碳技能”。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各要素,全面服务行业、依托行业,同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培养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比如,就能源的高效利用而言,校企双方可以就如何实现能源的高效低耗,需要的技术支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技术通过教育教学,使劳动者掌握并熟练应用,塑造学生的“低碳技能”。此外,一些新能源有关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行业、学校,建立新技术技能开发机构,进一步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皇明集团的职业技术学院正不断开发太阳能热利用的各项技术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环保教育

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发展绿色产业的意识。当学生树立起一定的环保意识后,应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渗透更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职业环境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1)环境知识,即本职业范围内或与本职业有关的环境要素、环境负荷,如有毒有害物质、噪声等以及它们的不良影响、预防措施和消除方法;(2)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和技能,这是职业环境教育的重点,即在职业行为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为保护、改善环境而需要采取的措施;(3)对环境承担的道德义务,包括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的态度,这是各种形式环境教育的必要思想基础,也是人类深刻认识环境问题和正确行动的先决条件。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了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自然中固有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建立新的环境价值观。[8]这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结合本专业在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需要掌握的意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如:营销专业教学中应加入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销售,提供绿色服务的内容;在管理专业教学中应提倡建立绿色管理机构、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的控制、管理;在会计专业中应引进对环境成本和收益的核算的理念,制定绿色价格;在旅游专业里应强调生态保护,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在农业技术教育中应强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绿色含量,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绿色需求,冲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社会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  ;  ;  ;  ;  

低碳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_低碳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