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效甚微原因初探论文_张乐平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效甚微原因初探论文_张乐平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垃圾管理服务中心 陕西宝鸡 721000

摘要: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十多年来收效甚微,需要政府强力扭转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和利用等环节上的经济手段失效问题,进而完善各个环节的设施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才能打开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通道。

关键词:经济手段 失效 设施建设 管理机制 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量也爆发式增加。十多年来,政府不可谓不重视,提出了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从最初的八个扩大到了当前的四十六个,但是,从相关报道和资料来看,收效甚微,有的停留在先分类后混装,有的甚至退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以至于有声音质疑,目前我们的国情还不适合推行垃圾分类。

究其原因,人们会想到是宣传引导不够,民众素养不够,社会发展还没走到那一步,或者立法奖惩措施缺失,等等。这些或许都是造成垃圾分类止步不前的原因,不过,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经济手段在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等环节上的失效。

从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来说,居民无论产生多少垃圾,每月每户都只不过负担不足十元垃圾费,多年来已经习惯享受这种廉价福利,及时清理掉家中垃圾就万事大吉,至于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是填埋还是焚烧处理则无所谓。觉悟和素质固然重要,但它的养成需要漫长过程,更需要广泛的、浓厚的社会氛围,绝非短时期可以一蹴而就。

而经济手段不同,能够短时间显现成效,试想,如果按照不同的垃圾成分分别计量收费投放,使垃圾处理变成价格昂贵的有偿服务,定时定点来收集,那将会是另一种情况,人们会按照价格不同对垃圾仔细分类,以尽可能减少付费,而没有经过分类的垃圾将付出较高的代价。目前的垃圾投放成本实在太低了,有的城市本世纪初市民每人每月垃圾费2元,十多年后的今天,每户6元,按人平均的依然是2元,而人们的工资和物价都已翻了数倍,垃圾费与政府投入到城市垃圾处理的成本相比,居民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从垃圾回收环节来看,经济手段也是失效的。一方面,城市中的拾荒者们多年来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把值钱的废铜废铁废等垃圾收集起来卖给了回收站,大量不值钱的如玻璃、废纸之类已退出了他们的视线;另一方面,物价都在上涨,而废旧物资的回收价格却是一跌再跌,当年一个啤酒瓶收购价两角钱,可口可乐瓶1角钱,而现在居民已没有兴趣将塑料饮料瓶、空酒瓶、包装箱和废纸积存下来交售给拾荒者了,因为废品收购站支付给拾荒者的价格已无利可图,而收购站上游的企业对回收废品综合再利用也无利可图,甚至高于成本。回收环节已没有经济驱动力和吸引力来支持垃圾分类,政府必须改变这种状态,校正失效的经济驱动力,从源头对资源再生利用企业实行补贴,把钢用在刀刃上,才能理顺回收环节保持畅通。否则,分类后的垃圾没有归处,还是只好混装混运拉去填埋。

从环境保护环节来看,经济手段也没有起到正面积极作用。垃圾焚烧处理应该是垃圾的热能回收利用,将其焚烧转化为电能,但是垃圾焚烧处理的初衷是为了减少垃圾量,产生的电虽说可用,因其数量太少,投入与产出很不相称,效益主要来自于焚烧一吨垃圾政府给与的几十元补贴,或者按并网输电每度电补贴七八毛钱,基本等同于焚烧得愈多得到的补贴也越多,而垃圾分类后可焚烧垃圾势必减少,意味着获得的补贴也将减少。就是说,经济手段鼓励焚烧部门增加垃圾焚烧量,而不是减少垃圾焚烧量,这有背垃圾减量化的初衷。

有一部分垃圾的填埋也是按过磅称重方式计费的,同样不利于垃圾减量化。只有加大可回收利用垃圾的价格杠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想,如果把大量废纸废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收购价补贴到足以诱人的水平,小区的物业公司就完全可以做好垃圾分拣工作,大大减少焚烧和填埋的垃圾量。以目前的价格机制,各环节对垃圾分类都不可能有兴趣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维持混装混运及时清理的水平。

凡此种种,迫切需要政府出手加以扭转,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变市场被动引导为政府主动引导,理顺市场机制。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发改委近日已出台《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提出对配套设施完备、已经具备条件的用户,推行垃圾计量计费,并实行分类垃圾与混合垃圾差别化收费政策。希望能早见成效。

第二、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各个环节设施建设及其管理机制不完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当前垃圾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是主要的投放收运设施,实行干湿不分混合投放混合装运,处理模式为填埋,只有少数城市才有焚烧处理设备。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况:小区物业人员将垃圾桶集中推送到小区门口,市政环卫垃圾车停到跟前,使得小区出入的重要通道成为了垃圾压缩车的工作场地,空气、环境污染严重。尤其夏秋两季气温高,易腐垃圾量大,压缩车作业时腐臭液体肆意横流,由于混杂着厨余垃圾,污水流经地面油迹斑斑,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生活质量。

在街道或小区,不少成双设置的垃圾箱标注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记,但实际上各种垃圾混合,没有按标注投放。有害垃圾比如废旧电池、灯管、化学化工药品等,即使有心人打算无害处理也无处可投放,只好跟其它垃圾混合一起丢进垃圾桶。于是,拾荒者捡走有价值的废金属或包装箱后,剩下的一股脑倒进了压缩车,然后拉往填埋场。

我们的设施的确不完善,以至于只能维持现有状态。记得之前看到一份资料,讲的是德国一个城市,地面上很难见到垃圾桶,城市广场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分类处理厂,完全机械化自动化,短时间内就把整个城市的垃圾按照有害、易腐、可回收、干湿等不同类别处理完毕,有的甚至直接成为产品。笔者在此无意妄自菲薄,德国毕竟百年垃圾分类处理的历史,走在世界的前沿,值得借鉴和逐步跟进。我们一步达不到,但可以结合实际对现有设施加以完善。

1、在分类环节,对有害垃圾实行定点定期投放,每个小区大门前设置一个有害垃圾收集箱。有的小区多年前曾那样设过,人们把用过的旧电池投进去,但收集的电池并没有专门的收购或收集人,也不知道收集起来的电池该送往哪里去,不久便拆除了。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确责任主体,由政府机构认定的合格企业收集拉运和处理,坚决杜绝与其它垃圾混装混运,保证其安全的得到处理。

2、明确可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由物业公司在居民已分类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拣是个可行的选择。有朋友从日本旅行回来叙述所见,说可见到十多个标注着不同种类的分类筐,清清爽爽地摆在路边或店铺旁。物业公司可以细化可回收垃圾种类,以最大限度减少不可回收垃圾量,然后交由回收部门收购,所得收益归物业公司所有,以保持垃圾分类的良性可持续循环。近日看到一则消息,郑州市某企业拥有150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单价在5万元左右,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玻璃及有害垃圾等,目前服务6万户居民,入不敷出,但随着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必将形成规模效应。可惜这样商业化运作的城市和小区还太少,居民即使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没有完善的收运处理设施和管理机制,垃圾分类还只能成为一个口号。

3、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包括菜叶瓜果皮,是极易造成污染的湿垃圾,它们的收集必须有专门的密闭容器,其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2014年我国餐厨垃圾量已达到3000万吨,除提炼非食用油脂外,还可以制造肥料,厨余等垃圾则用于堆肥,这两类垃圾的回收处理,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利用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新技术,为垃圾的分类处理开辟了新途径。这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建立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目前国内已有这类ppp项目上马,然而,离满足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了完善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系统,湿垃圾的分类就会水到渠成,小区门前压缩车下流淌的污水才会消失。

4、最后是将要运往填埋或焚烧处理厂的垃圾,据《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年数据,这两种方式分别占到垃圾处理量的52%和30%。2016年我国县市数量2209个,其中城市数量652个,建有填埋场657个,焚烧厂249个,可见填埋场每个城市都有,而焚烧厂只有少数城市建立。焚烧处理设备价格昂贵,短期内未必能普及到每个城市,但是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方式和我们的体制优势,克服邻避效应,解决这个问题。从已建成的焚烧处理厂看,城市焚烧厂的负荷为80%,县城更低,随着垃圾强制分类的推进,负荷应该还会下降,目前来看,焚烧处理厂暂时不必每个城市都建。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解决垃圾分类止步不前问题,需要政府强力扭转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和利用等环节上的经济手段失效问题,进而完善各个环节的设施建设及其管理机制,才能打开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通道。

参考文献:

【1】《46城市将率先强制垃圾分类 中国垃圾分类路在何方?》2017-05-04 03:04:21中新网北京5月4日电(汤琪)

【2】垃圾分类进入新一轮,如何吸取教训 有序推行.2017-04-03 11:37 环卫科技网 周凯

【3】中国的垃圾分类还要多久才能真的实行?为何现在不能分类?该如何改进呢?2015-08-03知乎 陆琼

论文作者:张乐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效甚微原因初探论文_张乐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