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

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

薛君[1]2011年在《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之开山。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其最富代表性的思想主要有人类文化三路向说和乡村建设理论。本文以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作为研究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安排: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梁漱溟先生的生平、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概述,主要论述了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渊源,内容及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渊源复杂,涉及到其个人的心路历程及人格特质,西方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儒学与佛家唯识学等的影响。文中分别从生命与意欲,人心与人生、直觉与理性方面对其内容展开了阐述。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是其全部学说的起点,为其文化观和乡村建设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第三部分为现代新儒家生命哲学思想比较,本文选取了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同熊十力、方东美生命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为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审视,首先分析了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内在的矛盾之处,然后指出了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胡丽娟[2]2010年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首中国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发现我们走过的道路既曲折又艰辛。五四以来所提出的传统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保守或是激进,现代化是否一定要以完全改变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为代价等等重大问题,直到今天,学术界似乎仍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人们似乎依然傍徨在漫漫的探索和选择过程中。新的探索需要有对理论变迁史的了解,这一要求把我们引向了被誉为“最后之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基于救国兴邦的国家社会责任感,梁漱溟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不仅在文化和哲学思想上也在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虽然历史的发展,没有给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得以全面展开和纠错的机会,但是他的乡村建设思想与社会实践,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判断,对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视,以及以复兴中国文化来实现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却并没有因历史和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价值,相反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超越历史和时代的远见卓识。本文主要通过对梁先生乡村建设的思想背景,乡村建设基本理论的内涵与基础的分析,在与同时代其他主要乡村建设思想和运动的比较中,抓住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及特色,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理解;当然,本文更试图从当今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所面临独特困境这一大背景出发,加深对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思想体系深刻性的认识,探寻梁漱溟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地方自治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使我们在对历史中国所走过的激进革命道路作出深刻反省的同时,为我们今天中国的乡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探索提供一种几乎被激进思潮所湮灭的视角与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有梁先生这样的哲人作伴,我们今天的求索并不孤独!

宋薇[3]2000年在《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梁漱溟是二十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本文从其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文化思想的历史定位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标志着梁漱溟文化研究起点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问世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哲学渊源。当时国内是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的浪潮与东方文化派的对抗;而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却宣告了西方文化救世论的破产。梁漱溟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并存的时刻开始他的文化哲学研究的。他批评东西各家学说,而独发挥孔子哲学,并指出世界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分为三部分。三大路向说,是他的文化哲学,他指出中国、西方和印度由于人生态度的不同表现在文化上是三个不同的路向。从社会学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分析并指出中国文化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是他的文化社会学。阐述“理性”为体,“本能”、“理智”为用,是他的文化心理学。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 梁漱溟倾尽全部心力构建他的文化理论体系,成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但是,梁漱溟忽略了作为宗法社会产物的儒学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时代隔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他不承认社会存在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他始终未能找到真正能够打开人类文化迷宫的钥匙。

秦红洋[4]2012年在《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思想探析》文中提出梁漱溟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他的“文化三路向”思想不仅奠定了其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化三路向说”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时值中国学者对于“西学东渐”的反思期,众多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文化进行了各种反思和思考,意图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定位。梁漱溟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以意欲为文化的原点提出了文化的三条路向,“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一路向,“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二路向及“意欲反身向后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三路向。把这三条路向分别对应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即“文化三路向”。在此基础上对世界未来文化做了大胆的预测——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是把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一起放在同是世界文化的高度来说明他的民族性,在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给中国文化赋予了世界性。但其理论也面临很多疑问:在世界多元文化的领域中,如何以东方为主体的一元文化理论来与西方为主体的一元文化理论相对抗?就算是西方文化在完成了现代转向后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不能足以说明是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复归”。另外,现代化与反现代化的纠结也是他无法回避的难题。“文化三路向”思想启示我们,应该将文化的因果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看出文化的本质,为当前处在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发展寻找可行的出路。现在的中国文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文化的争论仍然继续,“西化论”与“传统复兴论”仍然是知识分子讨论的重要话题。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及他提出的文化自救,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现实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辩证看待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思想,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对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李劼[5]2005年在《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农村教育运动,试图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体系,努力矫正西方搬来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针对当时农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在实验区取得了较大成果。农村教育运动的目的是想通过改革教育,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中国建设乡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汇入现代文明的世界洪流。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着眼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着力西方文明精神的生根开花,在探索与尝试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对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通过透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体认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思想文化危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文化思考决定了梁漱溟对乡村教育问题的认识,儒家精神的发掘奠定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新教育运动失误的批判提供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现实契机,西方思想和丹麦教育的影响为他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期教育家的实践启示也加快了梁漱溟投入乡村建设的步伐。本研究介绍了梁漱溟乡村教育实践的阶段演进与基本主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客观评价其成败得失,高度赞赏梁漱溟对于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清醒和自觉,以及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和超越,提炼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包括政教合一的理论构架和模式选择,知识分子的投入和农民阶层的发动,精神陶炼情意教育的张扬,社会本位教育系统的恢复,创造教育的提出和尝试等。论文最后针对当前教育尤其是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梳理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难点在于挖掘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

黄从庆, 王学宏[6]2006年在《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广大农民日益破产,农村经济更加凋敝。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来寻求民族独立、富国安民道路。于是,乡村建设成为具有全国性的、极为时髦的政治思潮与社会运动,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派别和思想主张,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乡建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本文试图对此作进一步的探析,把握这一思想对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王杰[7]2016年在《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位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他始终都是一个有思想,并且本着自己思想意志行动的人。梁漱溟一生的研究涉及教育、哲学、宗教、医学等多种领域,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梁漱溟对人生至理的追寻,其中不乏生命教育思想,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研究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心与人生》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凝聚了梁漱溟对于人心与人生的看法和思索,它的价值还在于融入了梁漱溟对于生命的体悟,是在他人生最艰难时刻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信念。梁漱溟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大起大落,人生也是几经波折,但他始终自强不息,为社会大众奔波忙碌,孜孜不倦,多领域取得杰出成果,并形成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趋于模糊,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混乱,自杀率节节攀升,各种吸毒、斗殴、谋杀事件几乎每天见诸于报端,人们的生命健康发展及其对于生命价值观的认识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学习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命意识淡薄、人生价值颠覆、社会责任淡漠、生计能力薄弱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生命之旅:梁漱溟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梁漱溟早年自学探索人生价值、中年投身乡村建设、晚年自强不息著书立说的研究,介绍梁漱溟的整个人生经历,对于其生命教育思想形成的缘由进行阐述。二、生命之思:梁漱溟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梁漱溟功利主义思想、佛家出世主义思想到儒家入世主义思想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来介绍梁漱溟一生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他对生命认识的发展脉络。三、生命教育之涵: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从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合理的人生态度、全生活教育三个方面来系统介绍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四、生命教育之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成因分析。从梁漱溟生命教育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观及国外哲学思想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五、生命教育之悟:梁漱溟生命教育引发的思考。简单地分析了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及其对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鲍秀峰[8]2010年在《梁漱溟佛学思想探析》文中指出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青年时期以一篇《究元决疑论》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赏识,仅中学毕业的他进入北大讲授印度哲学。在《究元决疑论》中他提出“出世间”和“随顺世间”两条生存之路。后来,他以佛家唯识学作为研究知识的方法,通过对唯识学的修订和改造,以“三量说”为基础,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的观点。他自己的思想也由佛家转入儒家,对西方柏格森的生命派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至此,他形成了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又糅合印度佛学和西洋生命派哲学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梁漱溟的佛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宗教、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出世即救世”等思想的研究来解读梁漱溟的佛学思想。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梁漱溟研究佛学的缘起是什么?他的主要著作各包含了哪些佛学思想?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他的佛学思想有些什么变化?如何理解他这种思想上的变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引言部分,重点为本论文的系统架构提供一套整体的说明。内容包括本论文写作的缘起、目的、研究的现状、理论分析与依据、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等。本文第一部分,在简要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事迹及思想演变的基础上,重点以其人生早期即思想转变的第二期为考察对象。这一时期,因为种种原因,他笃信佛学,在《究元决疑论》中,希望通过“究宣元真”以决“行止之疑“。他从佛学角度探讨了宇宙的本体问题,认为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依照佛教的苦谛观点,认为苦乐原不在外境,它主要是人的主观感受;要摆脱痛苦就只能出离世间。在《印度哲学概论》中,他对印度文化及其佛教哲学进行了一番研究,努力实现自己要“替释迦说个明白”的目的。在《唯识述义》中,他重点对佛教众多宗派中的唯识宗进行了研究,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把它作为研究知识的方法,并提出了逐求、厌离、郑重三种人生态度。本文第二部分,以梁漱溟思想转变的第三期为考察对象,对他儒学代表作品《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进行了解读。虽然思想上他已归入儒家,但是他还是把佛学主要是唯识学作为观察文化和研究知识的方法,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他用“见分”“相分”来说明“生活相续”,“生活相续”则形成宇宙。他认为,知识的构成是由现量、比量、非量三者的作用,通过对这三者的发挥和修订,把它们作为研究知识的方法。本文第三部分,以梁漱溟人生的晚年为考察对象。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坎坷之后,晚年的他对很多事看得比较淡然,对早年的佛学思想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佛儒之间既有异同,也是可以会通的,对出世间做了进一步发挥,重新把自己的思想指向了那遥远的终极之地。在与采访者的交谈以及其他一些场合,他坦承自己是一名佛教徒而且说自己前生就是一和尚。结语部分,对梁漱溟的佛学思想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李淮州[9]2017年在《梁漱溟社会伦理思想探析——基于《中国文化要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伦理"是梁漱溟一生思想的精华所在。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梁漱溟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这里的伦理可以概括为"与人相关系,因情而有义"。伦理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共财之义、通财之义和分财之义以及对物权债权的忽视,在政治上表现为阶级的消融。由于其生活时代和个人思想的限制,梁漱溟"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思想暴露出理想色彩过于浓厚和与唯物史观相对立两大局限性。

梁普[10]2012年在《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梁漱溟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更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精神,以哲学的视角去关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的境况,他提出了“以道德代替宗教”来重建国民道德伦理信仰的思想,亦即以儒家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为基础,以哲学和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人心”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道德本质的哲学和心理学阐释来详细阐述自己道德理性主义的丰富内涵,并且将自己的道德伦理思想运用于实践,通过知行合一的乡村建设运动来践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最终希望实现个人的向上与向善、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国家的自强与发展。本文是在阐述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基础上,围绕着其著述中关于道德的哲学和心理学解释,较为深入地剖析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特别是其道德理性主义的丰富内涵。首先,本文通过历史文本分析,揭示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产生的个人、政治时局和社会文化思潮等背景;其次,本文通过阐述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内容,去系统阐述梁漱溟道德伦理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核心价值。即借助儒家性善论和陆王心学,以“人心”作为逻辑起点,得出道德是人生命本性(向善和向上)的实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阐述个人道德的理性实现——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和社会道德的理性实现——道德的群体性,来详细阐述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内核——道德理性主义;再次,通过介绍其身体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来探讨其道德伦理思想对国民信仰重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及其问题与不足;最后,本文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特别是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其实践对当今中国国民信仰重建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探析[D]. 薛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D]. 胡丽娟. 山东大学. 2010

[3]. 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D]. 宋薇. 河北大学. 2000

[4]. 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思想探析[D]. 秦红洋.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5].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 李劼.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6].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及其当代价值[J]. 黄从庆, 王学宏.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

[7]. 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 王杰. 河南大学. 2016

[8]. 梁漱溟佛学思想探析[D]. 鲍秀峰. 安徽大学. 2010

[9]. 梁漱溟社会伦理思想探析——基于《中国文化要义》的研究[J]. 李淮州. 河套学院论坛. 2017

[10]. 梁漱溟“以道德代替宗教”思想探析[D]. 梁普.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梁漱溟文化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