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 王劲松

摘 要: 大数据时代先进的设备、科学的评估和丰富的资源都在不断改善教育体系。如何有效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是高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实际调查,使用大量统计数据,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兴趣活动、效果评估等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 大数据;信息技术;高职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深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入21世纪,“互联网+”正在进行,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淘宝、微信、导航、购票等各种大数据时代的应用进入日常生活。这一切更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理念,也更新着学习和教育理念。大部分课程都引入了信息化概念,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乃至教学评估都值得重新探讨。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用人需求,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和不断减少的教学课时使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陷入了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教材内容陈旧。教学主要传授Office办公的Word排版和Excel统计,落后于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如果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将会导致“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失去其价值和意义。

2.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机房教学,课前无预习、无准备;课中任务重、时间紧;课后无作业、不巩固。一方面课时少,时间宝贵,教学任务多难以完成,另一方面课前不做事,课后无事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显然传统的机房教学模式已显现出不足。

3.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技能差异大。目前,由于初、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机房。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只跟家庭环境有关,这导致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教师教学时,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而且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差异也大,导致教师难以开展教学。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考

通过近千名学生的问卷统计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手机APP编程”“图片处理技术”等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选修课程,学生既可获得学分,又能提高计算机水平一、二级考试的通过率。

1.从广度、深度和实践,提升课程内容。从本次问卷调查中,笔者首先分析得出两条信息。第一,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47%不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获得的,如表1所示,这说明了高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说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传授知识量甚少。

建议给涉农企业和人员建立单独的“数据采集平台”,将所有涉税信息进行上传,有关部门信息共享,工作人员会比较迅速和准确地进行处理,及时做出反应和判断,做好税收管理各项工作,提升执行力度和速度。涉农企业及人员也应尽量配合“平台”运转,按照要求及时登录“平台”,必要时机关指派专人协助完成此项工作,将票据和数据等整理后上传平台并做好相关信息登统工作。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税收管理,既能更加快速地通知企业、人员享受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强化了税收管理力度,打击非法偷逃税行为,共同营造公平公正的纳税环境,保护涉农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表1 高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来源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面向以计算机和手机为核心的各种应用,针对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教学内容应从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是教学的补充和延展,是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手段,大学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通过调查统计,70%以上的学生愿意参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如表2所示:

教学内容广义化:除Office文本处理技术外,还应包括常用的图片处理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网络组建技术、动画加工技术等,各种通信设备、媒体设备和存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根据上述分析和调查结果认为,水位的突然下降是由于井管老化微破裂造成的,破裂处裂隙逐渐增大,直到2017年6月29日突然变大,造成观测井中的大量水突然外泄。后来,水位逐渐恢复是由于井中水位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位逐渐持平,水力梯度开始变小,破裂处被水中杂质沉淀堵塞,裂隙变小,水的泄流量微乎其微。天津双桥井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车用太,1998;车用太,2004)。

教学内容深度化:高职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不是零起点,因此教师不能把初高中已经传授过的知识再次讲授,应从知识的深度进行拓展,增加论文排版、图片加工、音视频操作和系统网络构建维护等内容。

教学内容实践化:以实际应用为主,学以致用,授课内容来源于实践,如使用手机进行文档处理、手机和电脑通讯、家庭wifi如何安装和设置、蓝牙设备驱动等。

第二,在高职学生认为将来最重要的技能中,有32%的学生认为是信息技术能力,如图1所示,这说明了高职学生相当重视信息技术能力,把它当作重点课程来对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图1 高职学生最重要的技能

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学课件及视频放在网上,学生用手机上网,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实现了教与学双丰收,并完成课时少而内容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

可以发现,高职学生对信息设备的使用主要是手机,其次是笔记本电脑,最后才是个人计算机,学生对手机的使用程度远远超过电脑。教学模式应将手机作为课堂内外的主要教学工具和手段。目前,手机已成为随身携带的工具,4G乃至5G网络不断提速,使得手机在线课堂成为现实。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和产品,开展全方位、全时段的教学。

2.利用手机网络平台,改变教学模式。大数据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利用无线网和手机设备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实施多方位的立体化教学。笔者从资料查询(信息下载)、网上购物(银行话费)、观看视频(电影音乐)、交流分享(聊天发帖)、在线游戏(手机电脑)、文件办公(文本报表)等六大日常应用进行问卷统计,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学生对信息设备的使用比较

本文在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时,注重的是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等等来进行改进,并在这一过程中要融入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化教育观,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价值性。下面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方面的理论基础,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教学不仅在电脑上、更在手机上,教学不仅在课堂上、机房中,更在休息中、宿舍里,在校园内外每一个地点和每一个时间段。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结合传统的案例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空间进行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

课前,教师准备资料,通过QQ群下发前置性任务,引导学生查阅和预习,将教学视频、评估测试题上传至相关学习网站,如学习通、云课堂等;课中,学生登录学习网站,观看教学视频,上机操作,在线答题测试。完成基本任务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拓展任务,实现分层个性化教学。教师在课中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检查、监督评估和引导总结,必要时也可单独辅导;课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作业。教师统计上机操作和在线成绩,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教学反思。

第三,钻孔位移现象。导致钻孔位移的主要原因就是钻架机的稳定性较差,而且零部件损耗也会影响钻杆的笔直性。此外,地层内部存在的坚硬障碍物会对钻杆稳定性带来负面作用,使得钻杆出现位移的情况。

4.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系统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估教师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本量化的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分析及处理,实现教学评估的信息化。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对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近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支撑,探讨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路。

矿石呈灰—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花岗结构,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黄铁矿、黄铜矿主要以它型—自型细粒结构为主,辉钼矿主要为细小鳞片状结构,呈细脉状、薄膜状分布于裂隙中或沿裂隙充填的石英细脉中;以钾化、硅化、绿泥石化为主,其次有萤石化等。

表2 70%以上的学生愿意参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所以,学院可以引导和协助学生的信息技术协会和社团的工作,促进他们研究学习数码设备,编程技术、动画制作、媒体加工等信息技术知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选取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集中培训,参加大学生信息技术类大赛,为个人和学院争得荣誉,同时培养学生参与校园网建设和维护工作,协助教师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推进学院的信息化工程。

3.利用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从问卷中了解到95.39%的学生愿意通过选修课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以开设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补充。

(1)结果与过程并重,全面评估。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估包括理论和实作两部分,通过期末考试获得成绩,属于结果性评估。而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录用标准来看,不仅要看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看职业意识素质,这些素质需要使用过程评估来检测,比如:学生的考勤、纪律、毅力、安全操作、守时诚信等。因此要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提问、作业、实训、作品等,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同样重要。

(2)网络自动数据分析,在线评估。“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手机网络教学+机房操作实训”的模式,实施拓展任务、分层教学。教学评估上利用网络在线评估方式,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动搜集和统计数据,比如:学生登录情况、时长、进度、答题情况、讨论发帖次数、有效发言、按时任务提交等,教师能够得到课程的整体教学数据,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及时教学反思,修正后续课程。教学课改能短期得到响应,加快教科研工作的实践进度。

为有效地解决制药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一主二翼”(以新工科为一主体,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新工科的二翼)思想,采用经典的OBE法和CDIO法[5],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升级改造,强化实验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支撑作用,经过医药化工企业实践和评价,进行持续改进。

(3)基于大数据分析,个性化评估。利用网络高速传输和云计算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全方位获得海量学习和测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日常信息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等,提出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比如,从经常出差错的地方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来预测将来可能会出问题的地方,预先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大数据分析法来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给出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是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的体现。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要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人才信息能力的需求,教学内容要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日常应用,教学方法要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平台,教学评估要利用大数据平台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分析能力。

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评估体系、高速的网络传输、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新着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同时也对课程内容、模式提出了挑战,走出传统误区将迎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蓝天白云。

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摩天轮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时,采用振型分解响应谱法[4]。响应谱分析计算结构各阶振型在给定载荷频谱下的最大响应,这一最大响应是响应系数和振型的乘积,这些振型最大响应组合在一起就给出了结构的总体响应。因此摩天轮地震响应谱分析需要先计算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首先进行模态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子立,陈丽莎.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综述[J].软件工程2019,22(2):60-62.

[2]唐坤剑,杜广周.“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2016,(l):101-102.

[3]宋敬敬.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信息化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6,(4):182-02.

作者简介: 王劲松,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云南 昆明 650208)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9)27-0056-03

责任编辑 陈 佩

标签:;  ;  ;  ;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