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的定义分析_部分与整体论文

有限与无限的定义分析_部分与整体论文

有限与无限之界定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4)04-0018-03

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辩证法范畴。有限与无限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一 定的重要地位。有限与无限是表示物质运动总体与其个别阶段、具体表现形态之间相互 关系的性质,如整体和部分、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属性。这对范畴是具有 独特地位的,是别的范畴所不能代替的。也正因为如此,探讨有限与无限这对范畴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从质和量的关系上来分析有限与无限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质和量这两个方面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对事物只有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才能全面把握事物。

首先从质上来看,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的规定性。

质的有限就是从现实世界存在的具体事物这个角度来分析。现实的具体事物一方面由于自身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与他物划清了界限,彼此界限分明,是此不是彼,是彼不是此。事物的质规定事物是什么,同时就意味着它不是什么。此事物的质规定它是种子,就意味着它不是大树。另一方面,此物的质规定它是什么,规定了此物的存在,同时也规定了在此物之外还有别的事物存在,有与自己相对立的他物存在。否则,此物就不可能有界限,因为此物的界限是由它与彼物的关系来决定的。因此,此物与彼物有内在联系。以大树和种子的关系来说,如果离开了大树,我们就无法具体了解到种子的界限,种 子的规定就在大树的规定那里,二者是相互规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种子包含了大树 于自身,包含了大树的全部力量,或者说大树是构成种子有限性的原因。可见,事物的 质不仅规定此物是自身,而且规定了此物之中包含了彼物,规定了事物是自身与他物的 同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事物内部总是处于不安宁的 过程中,它必然要超出自身而变成他物。总之,质规定事物是有限的,就是说,质不仅 规定事物的界限,而且规定了事物必然归于灭亡,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或长 或短的历史。

质的无限一方面从整个世界来看,宇宙是各种各样事物的统一体,因每一事物都具有确定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宇宙是具有无限多的质的有机统一体。这个有机的无限统一体是处于永恒的各种质的相互转化的永不停息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宇宙是作为无限的进步过程”。[1](P557)另一方面从具体事物的质无穷转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此物由于自 身运动变化而超出自身转化为他物,也就是此物的质转化为他物的质。每一事物的质都 是从他物转化而来,并且这一事物还要无限地转化下去。

由以上分析可见,质的无限和质的有限是有明确区别的。但是,我们又不难看出,质的有限与质的无限之间又是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具有质的规定,即具有质的限度、界限,表现出有限的性质。但是有限不是僵化不变的,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最终必定要超出自身的界限而转化为他物。超出限制转化为他物是一切有限事物的本性,因此事物又表现出无限的性质。而从无数的有限事物构成的整个宇宙来看,质的无限是以质的有限作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的。

从量上来看,量的有限就是指具体事物的量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有量的限度。就是说,一方面事物有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 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事物这种量的规定性是事物的界限 ,这种界限对事物自身是一种限制,而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使这个界限消失,从而使 此一事物的量消失。

量的无限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无限制的。从有限事物来看,任何有限事物的运动变化,最终必然超越自身,这样也就使某一特定的质所固有的量的界限被打破了,从而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说,事物的量由有限发展到无限,即由有界限发展到无界限,由有 限制发展至无限制。第二是不可穷尽的。从整个世界来看,包含无限多样性事物现象的 世界在量上是无限的,是不可穷尽的。

量的有限和量的无限的规定还不仅仅限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量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一个有限定的量都可以分为无限个一或单位,这就是量的可分割性或非连续性。而许许多多的一或单位又可构成一个量,这就是量的统一性或连续性。不仅有限的量是这样,无限的量也是这样。时间的长河就是由无数的一分钟一分钟汇成的,无限广袤的空间就是由无数的点线面构成的。可见,量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对量的有限和量的无限来说,是一种进一步的规定。也就是说,量的有限和量的无限又是相互贯通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还应该看到,质的有限和无限,量的有限和无限,都是统一在具体事物之上的,都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可分离的属性。在现实中,质的有限向质的无限的发展是伴随着量的有限向量的无限的发展。反之亦然。

2.从肯定和否定上分析事物有限性与无限性之根源

任何有限事物之所以能够超越自身质的限度和量的限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为无限,其根源就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上。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起着稳定和保持其自身存在的作用。否定方面起着变革和发展的作用。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在不断地斗争着的,这种矛盾斗争,最终使一方克服另一方,战胜另一方,从而导致了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形成了新的矛盾统一体。肯定与否定这种矛盾斗争的性质决定了事物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列宁说:“某物,从其内在界限的观点上——从其自身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它(这个某物)并使它超出自己的界限]的观点上来看,就是有限的。”[2](P111)当人们说事物是有限的,他们的意思就是承认:事物的非存在是它们的本性。[3](P111)我们已经知 道,一切规定性都是肯定,事物的质是肯定的,即肯定事物是什么。但是一切规定性又 都是否定的,事物的质规定了此物与彼物的界限,而“界限(是)简单的否定或最初的否 定(某物,任何某物都有自己的界限)。”因此,事物的质是包含否定因素的肯定,正如 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可是,生命中就包含着死亡,撇开死亡就无法理解生命。对于一 个有机体来说,在每一瞬间都既是自身又是他物,在每一瞬间,它同化着外界供给的物 质,并排泄出其他物质,在每一瞬间,它的机体都有细胞在死亡,又有新的细胞在形成 ……因此,自我更新或新陈代谢的过程表现了新生与死亡的统一。同理,此物中包含了 彼物,有限中包含了无限,彼物是对此物的否定,无限是对有限的否定。这样,有限由 于自身包含了无限就陷入了矛盾,由于矛盾而引起了自身的变化。当其中肯定因素处于 优势时,有限事物就保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一旦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在发展中取 得了支配地位,事物就丧失自己的质量规定性而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事物的这种转化 ,一方面体现了事物的有限性(即事物内部这种自我否定性决定了事物的灭亡)。另一方 面,事物内在矛盾的发展,使此物转化为他物,这个他物并不是与此物不相干的他物, “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2](P288)因而,这种此物界限的 消失,这种转化又体现了事物的无限性。由此可见,事物的自我否定性使此物转化为他 物,一方面是有限向无限的转化,即自我否定性作为发展的环节,使此物从有界限有限 制发展为无界限无限制。另一方面又是无限向有限的转化。这个无限不是有限物之外的 东西,而是有限自身具有的否定因素,因此,无限向有限的转化就是有限物自己的无限 性扬弃自身,转化为自己对立的他物。对无限向有限的转化这一方面,人们一般不易理 解。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无限物,原先是无限,尔后又必须变成有限,超越有限性; 它乃是本身既有限又无限。”[3](P156)

以上分析了有限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有限自身具有否定性,具有无限性。而有限的对立面无限也是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无限是对有限的否定,又是对自身的肯定。无限是肯定的,并且是更高级的肯定,其原因就在于无限对有限的肯定,是在更高级形态上肯定了有限中的积极因素。如果无限不具有否定,不包含自己的对立面,那么,无限就不会有发展变化,就永远是它自己,就会消失为绝对的无,而这是不可能的。正由于无限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所以这种内在矛盾推动着无限自身无止境地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有限性和无限性之根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有限与无限作进一步的概括和规定。前面已经说过,有限与无限的含义是相当丰富的,在不同场合下,其内含是有差别的。

所谓有限的,就是说,第一,事物有确定的质的限度和量的限度,事物由于内在矛盾的推移,必然自我变化,超出自身,因而是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第二,有限是无限全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有限是无限发展全过程中的阶段,是小过程;第四,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但又包含着无限,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有限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所谓无限的,黑格尔曾表述道:“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己中’或者说从过程方面来表述,就是在别物中返回到自己”。[3](P207)“真正的无限是它自身 和有限的统一。而这就是哲学范畴的涵义”。[4](P16)黑格尔观点的正确之处就在于驳斥了割裂有限与无限、形式主义地考察无限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了真正的无限是有限与无限统一的辩证观点。辩证法认为,真正的无限不是指一事物不受任何限制,它也 受到别事物限制,但此别事物即是它自己。真正的无限是自我限制,既是有限(有限制) ,又是无限(无限制)。因此,在真正的无限中,无限与有限处于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中, 处于一种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中。“有限性只是对自身的超越,所以有限性中也包含无限 性,包含自身的他物。同样,无限性也只是对有限性的超越,所以它本质上也包含它的 他物”[5](P207)所以真正的无限,第一,就是把无限了解为世界整体。这个整体是一 个合乎规律的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个部分都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只 有在整体中才成其为部分。离开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也就失掉了它之为它的 本性。这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不是彼此隔离、彼此孤立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偶然堆砌, 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其中各个领域的现象和事物都是现实世界统一联系之网 上的网结或环节。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虽然这个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决不 是这一部分那一部分机械相加凑成的,整体通过部分表现出来,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在 一个特殊里的表现,每个部分都体现着整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从部分找到整 体,从有限找到无限。从暂时找到永久,从特殊找到普遍,并且使之确定起来。然而普 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性的形式;它是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无 限的东西”[1](P55)。第二,把无限了解为过程,具有无限多质和量的现实世界在内在 矛盾的推动下,处于永恒的矛盾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中,处于不停息地发生、发展、灭亡 的过程中。第三,把无限了解为矛盾。“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 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可是事情就是这样。……正因为无限性是矛盾, 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境地展开的过程。如果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 限性的终结。”[1](P90—91)这即是说,无限就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

从以上概括,人们或许会自然导出这样一对命题: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但又包含着无限,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而无限世界是包含了有限于自身之内。也是有限与无 限的辩证统一。这样一来,有限和无限都分别被规定为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二者是不是 没有区别了呢?我们认为,有限与无限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从有限与无限各自的规定 来说,有限不是无限,无限不是有限。有限虽然包含了无限,但不能由此把它等同于无 限。它只是包含了无限的有限。反过来也是一样,无限虽然包含了有限,但也不能据此 把无限与有限等同。因此,说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说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 不等于说二者是一回事。我们说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就无论有限还是无限都是有限和无 限这两种因素的统一体而言的。不仅如此,辩证法还认为,有限与无限的原则界限,正 寓于两者的相互联系之中,并通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来呈现的。所以 ,我们这样来规定有限与无限各自的涵义,并没有混淆二者的界限,而且正是表明了这 种界限。

有限与无限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

第一,有限与无限是相互区别的。有限是局部,是无限的必要环节,是阶段,是有条 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是过程,是有限的必然趋势,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有限与无限是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其一是有限包含着无限,任何有限的事 物都有着无限的性质和层次。事物本身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其二是无限包含着有 限,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不是有限的机械相加,但有限要素的不断积累,可以趋向无 限。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包含于、充实于自身之 中,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的无限性就不复存在了,就成了一个空无 一物的纯粹的抽象。恩格斯说:“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可是事情 就是这样。”[1](P90)

第三,有限和无限是相互转化的。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而趋向于无限。有着确定界限的“某物”本身就包含着打破界限,扬弃有限,转化为“他物”的无限趋势。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

由以上可见,对立着的双方处于彼此关联之中,每一方都借对方而反映其自身,每一方只有在与对方的联系中才能存在,每一方都在自身中包含着它的另方。在矛盾发展中,每一方都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我们理解和把握有限与无限,必须从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来理解,也就是说,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既然这两个对立面每一个都在自身那里包含着另一个,没有这一方也就不可能设想另一方,那么,其结果就是“这两个规定,如果单独来看,没有一个真的,只有二者的统一才是真的。这就是对这两个规定的真正辩证的看法,也是它们的真正结果。”[2](P119)列宁把这种把握对立面的方法称为“真正的辩证法。”[2](P119)

形而上学的观点把有限与无限绝对对立和完全割裂开来,似乎只有有限才是真实的,此岸的,而无限似乎是不真实的,彼岸的,似乎无限是站在有限之上或有限之外的东西,二者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对待无限性,人们只是在逃避有限,而又摆脱 不了有限,或者说,只是在追求无限,而又达不到无限,因此它就只能是一种永远达不 到的无限,永远不能真正从有限中解放出来的无限。这种无穷进展的无限只是一个点一 个点的静止的相加,而不是实际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可以说只是开动无限进展的发条 而已。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批判说:“测度这种毫无内容的持续性,将一无所得,就象 毫无目的和目标地测度虚无缥缈的空间也是一无所得一样;正因为这种做法很无聊,黑 格尔把这种无限性称为恶无限性。”[1](P91—92)概言之,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理性 思维的逻辑来看,从直接的生命体验上看,从深刻的时空证悟上看,在具体的、实在的 、有意义的有限中,把握到广阔的、整体的、全幅的无限,使有限融合于无限,在有限 中获得无限的意义。没有有限就没有无限,无限只能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即是无限, 舍有限之外无无限,有限与无限相即不二。

辩证地把握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终归是有限的。今天的成就不断发展下去,就表现出人类改造自然的的无限能力。人类认识自然征服 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这个无限是和有限联系着的,即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类 能力的发挥联系着的。这就为我们做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收稿日期:2004-03-02

标签:;  

有限与无限的定义分析_部分与整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