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华 江威 蓝素坚 陈清
源城区人民医院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时应用于T-组合复苏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把30例确诊为窒息的新生儿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对照组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两组采用Apgar评分、血气变化及X线胸片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复苏成功率、血气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T-组合复苏器人工通气后气漏的发生率比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人工通气低,两组患儿的气漏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抢救采用T-组合复苏器,操作简单方便,复苏成功率高,还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气漏的发生,对于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疗效显著。
关键词:T-组合复苏器 新生儿窒息 窒息复苏
新生儿窒息是指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因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严重窒息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复苏为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关键。本研究旨在评价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应用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产科发生的新生儿窒息患儿30例,均分为2组。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胎齡平均为(37.5±2.8周),平均体重为(2.9±1.30)kg。观察组15例,男6例,女9例,胎齡平均为(36.8±3周),平均体重为(3.1±1.10)kg。分析产前高危因素,包括早儿、巨大儿、胎盘异常、脐带异常、胎儿窘迫等。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作对比分析。
1.2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小于3分为重度窒息。
1.3方法 新生儿科医生到达分娩现场后需详细询问胎龄、羊水情况、产前检查的情况以及产妇及胎儿情况(包括胎动、胎心率),准备吸氧管、经皮测血氧监护仪以及复苏器具。分娩后快速评估患儿的呼吸和肌张力,准备复苏。有哭声或呼吸规律、肌张力正常者进行常规护理。哭声弱、无呼吸、呼吸不规律者在保温、摆正体位、通畅气道后再快速进行Apgar评分,心率>100次/分、肤色转红者进行观察护理。呼吸需要进一步复苏措施者,重新摆正体位,选择合适面罩,使用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充气式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设定PIP 20-25cmH2O、PEEP 3cmH2O 实施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后使用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充气式复苏气囊或T-组合复苏器给氧,通气频率40-60次/min。快速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操作步骤。患儿经皮氧饱和度>88%及心率>100次/min后,转入新生儿进一步处理。
1.4观察指标 在复苏期间,统计新生儿出生1、5、10min的Apgar评分,患儿转入新生儿后,取动脉血查血气分析,行X线胸片评价肺部情况,观察指标:PH、BE、PaO2、PaCO2、HCO3-、SaO2,发生气漏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定量数据和定性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的Apgar评分比较,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2组新生儿气漏发生情况比较 经胸片检查可见,对照组气漏发生2例,发生率为6.7%,患儿均为早产儿,观察组气漏发生率0例,发生率为0.0%,对比2组新生儿的气漏发生率,差异有统计表学意义。(χ2=5.20,P<0.05)
3、讨论:
新生儿窒息为是出生后最常见的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和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为了有效治疗窒息患儿,关键在于建立充分正压人工呼吸,我国自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至今,复苏效果有明显进步,但因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患儿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及伤残率。传统的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经济、简单、实用,被基层医院广泛应用,但因受操作经验,复苏者主观感觉的影响,操作者按压力度不同,每次输出PIP差异较大,易造成气漏损伤。而且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不能提供一定的PEEP,因此不利于肺泡的扩张,还将使患有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病情加重。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治疗后出现气漏2例,且均为早产儿。T组合复苏器为一种压力受控的正压通气装置,临床分析认为,其优势主要为:可有效控制呼气末正压、吸气峰压,压力保持一致,操作者不会因操作皮囊而劳累,给氧稳定,操作的个人因素不会影响压力输出。该装置复苏时输出压力稳定,可有效减少气漏发生。
综上所述,T-组合复苏器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复苏,可有效减少气漏发生,操作方便简单,不受人为了因素影响,年轻无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同样适用,对于提高患者儿生命质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映艳,周秀英,尹江琴。新生儿窒息现场复苏应用T组合复苏器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9-10
2、吴伟锋,王宇,文红蕾。T组合复苏器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4,20(1):82-83.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0-410.
4、冯琪.新生儿危重病诊治中的热点问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5732-5734.
论文作者:徐燕华 江威 蓝素坚 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8
标签:新生儿论文; 组合论文; 患儿论文; 发生论文; 气囊论文; 发生率论文; 差异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