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构与实用立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中国文化论文,立场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4)06-0093-05 一、文化产业政策内涵:经济与文化视角 文化产业政策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界定,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对类似概念“文化政策”也同样一直存在争议。[1]根据目前文献,国内对文化产业政策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视角和倾向: 一是文化的视角。认为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政策的一部分,是政府根据文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一定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规划、引导和干预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主张体系。[2]这一概念将文化产业政策归为文化主张体系的一部分,其内在实质是将文化产业仍看作文化范围内的事,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文化属性;并突出了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作为管理者的主导角色。 二是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为指导和调节文化产业活动和经济利益所制定的规则和措施,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政府间接管理文化产业,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3]显然,这一概念是将文化产业政策放置在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当中来考察,其内在的实质逻辑是把文化产业归结到传统的经济产业范围内,倾向于强调文化产业及其政策制定的经济或产业属性。 尽管文化产业政策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这里有三点应该是明确的,即政策制定主体、作用对象客体以及制定目的。因此,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旨在鼓励、推动和调控其发展的一系列相关规划、措施等的统称。根据上述不同视角的定义,国内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界定普遍强调国家、政府在政策中的主体性,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在政府管理和产业发展中的工具性作用,这显示出国内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倾向。与此对应,国外部分学者对类似概念“文化政策”却有另一番认识。如Toby Miller和George Yudice(2002)认为文化政策是指以制度上的支持来引导美学创造性和集体生活方式,并且是串联这两个方面的渠道和桥梁,[4]吉姆·麦圭根(2004)更为简洁地指出文化政策是关于文化和权力的研究,文化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从属政策”、子系统,[5]在研究路径上,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研究的批判性立场。 二、文化产业政策理论研究体系构建:跨学科研究和实用性立场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理论研究与国外成熟的研究路径和体系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发展快速,推动了相关政策研究的跟进,而对建立何种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研究体系也随之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文化产业政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建构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政策在内容体系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发展政策[6],而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以社会效益为主,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行政手段关系等基本原则。[7] 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体系,吴慧勇(2010)认为,要立足国情,向西方借鉴经验,但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文化产业政策作为一个跨学科新领域的复杂性,并强调当前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要首重实用性,兼顾“批判”性话语。[8]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研究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其中体现出了对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实用性倾向。其中吴慧勇(2010)体现出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指出的问题,来源于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政策研究的对比,尤其是对人文批判性立场的强调。对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实用立场是国内学者普遍自觉的选择,但对其人文性或批判话语的强调,则需要国内学者更多向西方文化政策研究者学习。 三、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财政税收和金融 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资金问题是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与此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也是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重点,2010年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之后,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对文化产业的相关金融政策。对应理论研究,文化产业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研究成为这两年的研究热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状况研究,二是对国外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介绍与启示。 贾旭东(2010)认为文化产业金融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核心的政策问题是如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提供充足并可持续的金融支持。[9]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学者提出应重点扶植一些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资金作用;适当减免文化产品的劳务税、扩大优惠企业范围和减免个人税收等完善税收优惠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的建议措施。[10-11] 此外,有关于国外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类型的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应明确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和扶持弱势文化产业,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外。[12] 四、两种研究视野 (一)以史为鉴: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历史变迁 “文化产业政策”这一概念正式出现是在200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却有着更长的历史。[13-14] 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学者间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和认识。杨吉华(2006)认为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践走过了从不自觉到自觉、被动到主动、个别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其演变发展可以分为:1978-1992年的兴起阶段、1993-2002的全面扩张阶段及2003年至今的战略地位确立阶段。[13]而蔡尚伟(2010)等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源于体制创新和政策主推。以中共十六大为分水岭可将文化产业政策演变分为文化市场酝酿期(1978-1987)、文化市场全面推进期(1988-1998)、文化产业合法性建构期(1998-2002)、文化产业提速发展期(2003-2004)、扎实助推期(2005-2008)、纵深发展期(2009-至今)六个阶段。[15]张培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我国1997-2007年文化产业政策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把这10年间的文化政策变迁分为调整政策阶段、规范发展(1997-2002)和创新政策阶段、鼓励发展阶段(2002-2007)。[16]此外,还有学者对我国文化产业研究文献的梳理。[17] 对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历史的研究表明,从历史的视角回溯和审视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总结归纳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已成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以洋为鉴:中外文化产业政策的横向比较 1.欧洲文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原则及对文化政策经济理性的批判 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文化产业政策及其研究现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他涉及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有阿根廷和巴西,其中《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李庆本,吴慧勇,2008)是一本对欧盟文化产业发展和政策介绍最全面的文献,涉及欧盟27个国家,几乎涵盖欧盟所有的国家。该书指出欧洲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重要原则是:“充分认识文化的民主化要求,并以此方式来避免文化的不良倾向。”[18] 文化产业作为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的产业形态,其政策的制定倾向直接影响到这两种属性体现的强弱。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国外有学者指出,对文化政策的经济目标的强调则会招致对其实用性(工具性)的批判。Lim(1993)指出,文化产业政策对欧洲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效益以及提高环境和城市竞争力,但其实际效果常没有预想的好。文化政策如果建立在经济目标之上,便会导致地方政府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城市的文化状况,而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在制订文化政策时,考虑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是相当重要的。[14]这种现象正是国外学者所批评的文化政策背后的经济理性或理据。[5]但就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及其政策制定实际来看,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仍主要来自于经济力量的推动,对其发展目标及产生效益的评价也主要在经济范围之内。 2.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中间道路” 在分析比较了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和以国家安全为要务的法—加文化产业政策两个极端模式之后,李宁(2006)认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应走“中间道路”,在防御中创新。[19]而美国模式和法—加模式为代表的文化政策模式分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欧洲和美国不同的经济体系。[20]美国文化产业政策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启示在于文化产业政策的市场化、中国化和世界化。[21]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起足够的引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将更多资源引入文化产业领域。[22]理论建构与实践立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_文化政策论文
理论建构与实践立场--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_文化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