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

郭力[1]2006年在《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析》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框架和特点日益清晰,它集中反映了俄罗斯对外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变化,逐步完善对外双头鹰政策的构想。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特征是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先导,扩大与周边国家联系,加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实现俄罗斯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俄罗斯在东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全面拓展在亚洲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提出,涉及了许多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也是具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理论问题。

王绍章[2]2004年在《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大历史”为背景,以安全、势能、平衡为论述主线,以冷战结束和“9·11”事件为时间分期,借鉴《国际战略学》的相关理论,对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要论证:俄罗斯东北亚大国地位的构造,是俄罗斯东部资源战略、俄罗斯东部安全战略、俄罗斯东北亚军事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章 俄罗斯全球战略中的东北亚俄罗斯东北亚战略是其大国战略的组成部分。大国是兼具“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国家。叶利钦确立了俄罗斯大国战略的路线方针。由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俄罗斯从军事战转向经济战阶段的进程缓慢,其大国地位主要是政治、军事意义上的。以叶利钦的遗产为基础,普京在确保国内稳定的同时,在东西方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来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俄罗斯政治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充实经济方面的内容。军事实力、经济潜力和地理位置是俄罗斯实现其大国战略目标的主要依托。东北亚地区是世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大国地位的追求,是贯穿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东北亚地区是俄罗斯大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军事实力、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战略-经济潜力是俄罗斯实现大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第二章 俄罗斯东部资源战略俄罗斯东部资源战略是俄罗斯推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的重大举措,并为突出其大国地位充实经济方面的内容。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强了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地位,并赋予其潜在战略优势。在西伯利亚和远东,能源项目的发展维持经济纵深发展的刚性,交通项目的进展增强经济发展的辐射力,两者互为经纬。俄罗斯的科学潜力也将推进其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双边关系是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经贸往来的主要形式。俄罗斯多边合作的尝试主要是图们江项目。能源安全往往是影响俄罗斯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油气资源开发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将不仅促进俄罗斯发展其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也将为俄罗斯参加东北亚乃至东亚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远东能源外交更加突出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它不仅要借助油气资源吸引东北亚的资金,而且要与里海油气开发形成呼应,为俄罗斯的欧亚整合提供战略性的支持。第叁章 俄罗斯东北亚军事战略军事实力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撑。东北亚地区正处于军事战向经济战过渡的战略阶段。俄罗斯从本国和东北亚的实际出发,突出其军事力量的实战准备和威慑功能。在东北亚,俄罗斯不仅加强其远东军事力量的机动能力,而且对其与本地区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军事关系进行调整。“9·11”事件后,俄罗斯开始从守势转向攻势。显示军事存在成为俄罗斯制衡美国的主要方式。由于俄日领土问题的存在,美日同盟对俄罗斯造成的潜在压力,俄罗斯对日本既有军事交流的一面,也有威慑和防范的一面。俄罗斯和韩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是俄罗斯分解美-日-韩军事同盟对其东部地缘压力的潜在途径之一。军事领域的信任与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中国出口武器为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也带动了俄罗斯远东经济的发展。俄罗斯加强与中国的军事关系,可以减缓美日同盟对其东部的地缘压力。军事交流和合作成为俄罗斯重返蒙古和朝鲜的重要手段。第四章 俄罗斯东部安全战略保持国家东部边界稳定,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俄罗斯以“安全合作”为理念,通过灵活多样的外交为本国谋求当前和长远的战略利益。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是俄罗斯实际介入东亚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重要标志。俄罗斯构建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努力,政治意义更多。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也非常关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俄罗斯亚洲安全的意义重大。中俄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上海合作组织将成为俄罗斯加强其与东亚、中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领土问题是俄罗斯牵制日本的手段。在领土问题悬而未决的背景下,俄日关系的发展依然在不断摩擦和协调中进行,这同样有助于俄罗斯东部的安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机制,是俄罗斯参与朝鲜半岛事务的重要“平台”。俄罗斯将从该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战略利益。第五章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走势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初步平衡。得到大国地位,保持周边稳定,获得经济援助,是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主要目标。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构造,是俄罗斯东部安全战略、东部“资源战”与东北亚军事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俄罗斯对东北亚经济影响力有限从而制约其政治作用的发挥;俄罗斯要理顺其与东北亚各国的政治关系尚需时日。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广阔。俄韩关系有望继续得到发展。领土问题是俄日发展全面关系的主要障碍,将为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发展前景增添许多变数。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要进行适度延伸。俄罗斯加强其在东南亚的存在,近期是从侧翼支持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实施,远期则是南下印度洋。“俄中印叁角”可以发挥支持俄罗斯东北

何海仁[3]2017年在《新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5月,普京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亚太地区成为新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的重要方向,东北亚安全在俄罗斯亚太外交政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东北亚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次区域,是全球经济、政治最为活跃的地区,以朝鲜半岛问题为核心的大国竞争和领土争端造成东北亚安全局势的持续紧张。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涵盖其东部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俄罗斯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俄罗斯远东经济开发战略,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经济和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的重点。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经济、外交和政治的影响巨大,对俄罗斯的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俄罗斯西部安全受到北约的直接军事威胁,俄罗斯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亚太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上升。俄罗斯更加注重东部太平洋方向的区域安全,尤其是远东地区的安全,以东北亚地区安全为保障实现俄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内部安全问题和外部威胁的挑战。远东地区主要面临人口安全威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方和民族的分裂倾向,外部威胁主要来自美日军事威胁,日本对俄罗斯领土的诉求,朝鲜半岛问题对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安全的影响。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发展远东地区经济,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保障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稳定是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以合作安全为新的发展理念,以双边政治关系改善促进经济合作,以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具体以军事安全保障为基础,加强双边政治关系为纽带,以经济开发合作为主要手段是俄罗斯实现东北亚安全的主要措施。普京新时期的俄罗斯实施东北亚安全政策对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地区和国家关系上维度看,维护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形势的稳定,尤其是对朝鲜的政策良性走向产生积极的影响。俄罗斯能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远东经济开发战略,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东北亚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俄罗斯的东北亚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作用巨大,促进中俄关系的全面发展,经济区域合作更加务实,政治关系更加深化,军事能源合作深层次发展,对中国在地区制衡美国霸权,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都产生积极的意义。

马斌[4]2007年在《冷战后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演变析论》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是东北亚地区大国,在它的对外政策中,朝鲜问题无论是在苏联时期还是在此之前,传统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战略重心东移,"在更大程度上成了亚太国家"。亚太地区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与俄罗斯毗邻的朝鲜半

林治华[5]2007年在《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俄罗斯加速战略转变:与中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日本推进建设性伙伴关系;与韩国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朝鲜恢复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与蒙古建立友好互助伙伴关系。俄罗斯在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吕平[6]2013年在《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文中指出本论文着眼于对美国政府当前区域战略进行研究,即通过对2009——2013年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地区安全战略进行透视、剖析,评估其战略影响寻找中国对策。本文力图将新时期美国区域战略放在全球格局巨变时代背景下,寻找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的特点,在美国对中、朝、韩、日、俄、蒙战略中寻找内在联系,提取共性内容,实现宏观、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战略高度解析美国各项战略举措,客观、全面地评析美国区域战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力求做到理论深刻、论述准确。本文主体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的环境剖析。奥巴马政府肩负着调整美国内外战略,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历史重任。以致于它既无法割舍主导东北亚地区欲望,又不得不谨慎介入域内事务。经典地理政治学的叁大学说揭示了东北亚在亚太地区的特殊地位,对理解奥巴马政府区域战略困境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居于东北亚大陆边缘地带的日本、韩国对美国巩固在东北亚优势具有重要的依托作用。陆海交错的朝鲜半岛、东海、台湾海峡是东北亚地缘矛盾集中所在,朝韩、中日、台海两岸叁大矛盾则成为奥巴马政府控制太平洋两岸实力变化的有力砝码。而雄踞东北亚大陆纵深的中、俄则是制衡美国霸权构建的主要力量,两国战略实力的增加令美国如芒在背。总体而言,东北亚战略环境对美国既富于机遇又充满挑战,虽然在该地区构筑完全霸权秩序的难度有所增加,但美国对其他各方的战略优势并未动摇。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目标与实力分析。美国区域军事目标相对冗繁,囊括维持对中国海上优势、遏制朝鲜核威慑能力、淡化俄罗斯强化远东海上力量影响、如期完成部署调整、保证战略资源供给等内容。经济目标则更加简明,包括构建“开放”的跨太平洋区域经济整合框架、捍卫美国对东北亚各国制造业优势。政治目标由巩固同盟体系、协调传统、新兴伙伴系统两部分构成。通观奥巴马政府区域战略目标,其指向性明确,可实现性较强。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国家实力独占鳌头,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国的实力优势,其领域影响并不均衡。在军事领域,美国军事财政开支受到限制,但奥巴马政府区域军事财政资源保障并未动摇。在经济领域,美国国家经济实力基础牢固,区域经济战略受制于财政危机,可供调动的战略资源有限。在政治领域,经济危机影响微弱,美国区域政治战略资源充裕。综上所述,奥巴马政府实现区域战略的资源瓶颈尚未出现。第叁章主要内容是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内容解析。奥巴马政府区域战略也可以延续战略目标分类,从军事、经济、政治领域着手审视其战略措施。美军一方面通过部署调整维持东北亚地区前沿威慑,部队任务更为明确,进攻性更趋明显;另一方面利用技、战术创新,提高对中国压制能力。通过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奥巴马政府得以迅速打开区域经济整合局面,利用缔结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抢占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的主动地位,从而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扶植制造业复苏争取时间。面对东北亚岛屿争端同时激化的复杂局面,奥巴马政府采用不同介入立场,引导地区力量走向。新时期美国区域战略注重依托信息时代背景,利用与中俄社会直接沟通机遇强化对彼意识形态渗透,削弱两国制衡美国的战略实力。纵观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内容,其格局更加宏大、议题更为广泛、领域更趋全面、手段更为多样、内容承接更为连贯,对其战略效果实现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奥巴马政府对东北亚各国战略的多维透视。新时期美国对日战略集中于压制鸠山外交挑战,引导菅直人、野田佳彦内阁外交路线,捍卫“美主日从”基本关系框架。奥巴马政府对韩战略则侧重于诱导韩国参与规制中国的区域战略,曲意迎合李明博当局强硬北方政策,诱导韩国将中国崛起与朝韩关系恶化相联系,参与防范中国战略。由于中美关系影响广泛,奥巴马政府刻意将对华战略区分为全球、地区两大层次。在全球层次,美国维护与中国基本合作关系,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在地区层次,借助邻国对中国疑惧心理,加强联盟合作维持对华优势。对朝战略中,奥巴马政府打破美国对多边对话机制依赖,利用全球安全机制、地区军事联盟加大对朝鲜压力,同时注意避免压力过大导致朝鲜崩溃。奥巴马政府对各国战略思维内核在于“分而治之”,压制与拉拢并存,提高了各国合作处理地区安全问题的难度。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效能评估与中国的应对。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目标内正面效果居多,目标外负效果不足以抵消已取得成果,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新时期美国区域战略效能有所提高,总体战略能耗获得较好控制。在战略影响方面,除在岛屿争端中偏袒日本遭到他国非议外,奥巴马政府区域战略获得域内多数国家肯定。在第二任期内,奥巴马当局可能在既有区域战略基础上,在全球战略收缩与东北亚战略重点等矛盾之间微调,以期完善对东北亚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区域战略的成功映射出中国崎岖的崛起之路,中国只有摆脱思维束缚,面向未来最大限度挖掘战略机遇期价值,以“自变”带动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的改善,才能破解美国的规制之局。

苗艳艳[7]2010年在《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文中提出俄罗斯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普京在其任期内虽然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细微的调整,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即在依托欧亚、促进全方位的平衡外交的基础上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本文对普京执政前的苏联东北亚政策和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重点论述了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我们能够认清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在东北亚地区国际新秩序建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使我们对未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康喜顺[8]2016年在《“朝核困境”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朝核问题陷入“朝鲜执意拥核,美国拒绝谈判”的困境之中,相关各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诉求及政策指向日趋对立,朝核问题迟迟没有纳入解决轨道,实质上处于失控状态,由此给中国及地区安全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对此,中国应在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原则的同时,明确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优先性,反对韩美危及地区和平的极端无核化举措;在坚持“朝鲜必须彻底弃核”底线的同时,着眼于朝核进程的冻结与朝核问题的管控。中国应将朝鲜弃核目标灵活分解为长远目标(完全的、可验证的、不可逆的弃核)和近期目标(不研发、不试验、不扩散),推动朝鲜“止核”而不是“弃核”。解决朝核问题亦不应该以中朝关系倒退为代价,朝核问题只是中朝关系议题之一,而不是中朝关系全部,中朝应该合理管控核导分歧,不应该让核导分歧无限扩大,避免将朝鲜推向美日,导致中国对朝影响力和半岛事物话语权受到削弱。中国的政策选择仍应该是以推动六方会谈重启与转型为主。六方会谈是否能够促使朝鲜最终彻底弃核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六方会谈仍是冻结朝鲜核导进程,促使朝核问题得到管控,确保半岛和平稳定的不可替代的多边机制。一方面,中国应推进在六方会谈框架内同时启动半岛无核化和停和机制转变的“并行谈判”,以多边机制、第叁国身份对美朝双方进行协调、劝导、约束、监督,重建对彼此的信任。另一方面,中国还应该积极推动六方会谈的转型,加强实体化和机制化建设,扩充会谈功能,使会谈兼具东北亚安全风险调控功能,将六方会谈发展成维护和平合作、促进发展繁荣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总之,中国应该与国际社会一道,在促使朝鲜弃核的同时满足朝鲜安全关切,缓和朝鲜与美日韩紧张关系,接纳和帮助朝鲜融入国际社会,改善朝鲜民生,最终使朝核问题“软着陆”。

张海锋[9]2011年在《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日本和蒙古都是中国的邻国,两国在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日蒙关系对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冷战时期,世界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对峙,日本在外交和安保上追随美国,而蒙古则采取了与苏联全面结盟的“一边倒”的对外战略。日本、蒙古身处两大相互对立的集团,并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导致冷战时期的日蒙关系总体上处于比较冷淡的状态。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蒙两国根据各自的国家利益纷纷调整其对外政策。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的转变步伐,而蒙古则确立了开放的、不结盟的“多支点”对外政策。两国在交往过程中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各取所需,积极地改善双边关系并逐渐发展为日益密切的全面伙伴关系。“9·11”事件发生后,日本与蒙古以此为契机,更加积极地推行其对外政策。日本通过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积极扩大其在海外的影响力,顺利实现军队跨出国门的目标;而蒙古通过坚定地支持美国在全球的军事行动,提高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美蒙关系的升温为日蒙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中、俄等国与蒙古的关系也得以迅速发展。诸多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日蒙关系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日蒙关系也由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就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在分析了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历程时进行分阶段论述,突出日蒙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此外,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影响冷战后日蒙关系的几个主要因素,这也是文章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由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构成。正文包括叁章:第一章简要回顾冷战时期的日蒙关系,并做了一些原因分析:冷战格局的影响、日蒙各自对外政策的影响;第二章将冷战后日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分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上世纪90年代的过渡期和新世纪前十年的发展期,突出日蒙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第叁章着重分析了影响冷战后日蒙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即日蒙两国的自身因素、美国因素、中国因素和俄罗斯因素。

马晶[10]2009年在《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一个力量相对薄弱的国家,冷战时期处于美苏争霸和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之中,韩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外交和防务长期不能自主。但是,经济上的成功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韩国的国际地位。对于一个经济繁荣、民族自尊心增强的韩国来讲,仅仅在大国的夹缝中求得国家的安全与生存显然不是其对外关系的根本目标。1988年卢泰愚总统推出“北方外交”,把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占据了外交上的主动地位。1990年9月韩国与苏联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1992年8月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韩国“北方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韩美日”不再是韩国外交可以依赖的唯一选择。至此,韩国与东北亚四强国(美日中俄)均建立了外交关系,韩国逐渐摆脱冷战阴影,其外交政策真正走向东北亚。本研究以冷战结束为时间分期,对韩国的东北亚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韩国的东北亚政策以东北亚地区为关注对象,主要围绕韩国与美、日、中、俄四大国的关系展开,联盟及准联盟理论是韩国东北亚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冷战后,韩国充分调动本国的经济、地缘政治战略优势,在巩固韩美同盟关系、加强韩美日叁边协调体制的同时,发展与中、俄的友好合作关系,从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突出其东北亚中心国家的地位。韩美同盟关系是韩国东北亚政策的基轴。冷战时期韩国的东北亚政策是以对美“一边倒”为主要特征的,冷战结束后韩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调整,但韩美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是有限度的,韩美同盟不会解体,韩美同盟关系仍然是韩国东北亚政策的基础。韩日关系具有“准联盟”关系的性质。韩国在实施东北亚政策过程中,同日本发展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平衡与美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减轻单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对发展韩国经济、在安全方面寻求日本提供的支持和援助也是极为有利的。尽管由于历史问题及领土争端的羁绊,韩日关系只是韩美日叁角关系中的“短腿”,但是在安全领域韩国的东北亚政策始终维系着韩、美、日叁边协调体制。韩中两国互为重要的伙伴关系。韩中建交后双方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被誉为是双边关系史上的奇迹。1998年11月,韩中两国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0年10月,双方决定将“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阶段;2003年7月,两国再次宣布构筑“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1月,两国又表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5月,韩国新任总统李明博访华,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韩中关系受制于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影响,与此同时,韩中关系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随着东北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逐步演进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韩俄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等各个领域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但是韩俄关系不论在力度还是在层次上都有别于政治经济关系蓬勃发展的韩中关系,韩俄在未来的合作中将有崭新的发展空间。韩国总统李明博任职以来,十分重视推进以韩美关系为重点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实用主义”的四强外交。李明博访问美日,突出意识形态和军事合作,韩国的东北亚政策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李明博出访四大国的结束,李明博的外交政策也逐渐清晰。李明博政府在与美国建立了“21世纪战略同盟关系”之后,成功地提升了与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双边关系,相继建立了韩日“成熟的伙伴关系”、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韩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韩国政府对东北亚地区国家关系的重视,韩国的东北亚政策在其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韩国是中国重要的邻国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研究韩国东北亚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将有助于判断韩国与东北亚各国关系的走向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析[J]. 郭力.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

[2].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D]. 王绍章. 吉林大学. 2004

[3]. 新普京时期俄罗斯东北亚安全政策研究[D]. 何海仁. 吉林大学. 2017

[4]. 冷战后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演变析论[J]. 马斌. 韩国研究论丛. 2007

[5].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J]. 林治华. 当代亚太. 2007

[6]. 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D]. 吕平. 吉林大学. 2013

[7]. 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D]. 苗艳艳. 黑龙江大学. 2010

[8]. “朝核困境”及其影响[D]. 康喜顺. 吉林大学. 2016

[9]. 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 张海锋. 西南大学. 2011

[10]. 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政策研究[D]. 马晶. 延边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