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

谢林娜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人文素质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基本任务,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校和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意识缺失、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认识片面等问题,提出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融入教师言行、融入学生活动等途径,能够为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融入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必要性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准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便大有文章可做。”[1]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对当今社会影响只增不减,这从《论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易传》的“人文化成”到庄子的“内圣外王”中可见一斑。当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无疑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之一的“应用文写作”,承载着厚重而深远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结绳而治”“劈木为契”到“殷墟卜辞”“钟鼎铭文”,历经秦汉、穿过隋唐、走到今天,应用文写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相辅相成、相息相生的。如果教导得当,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应用之文,还能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种进心中,课堂不仅有“利”,而且有“功”。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缺失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传统文化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和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意识缺失

学校重视不够,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的理解有偏差。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以培养技能型学生为主,把“应用文写作”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使其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地位。任课教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往往将学科作为本位进行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应用文写作”没有发挥出本应该具有的教化功能,使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课堂中感受不到文化的魅力。“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行文经验的学生来讲,仅仅接触枯燥的应用文无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素养’,因为归根到底应用文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而非知识目的。”[2]

2.2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因为上述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大部分高职教师对“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挖掘不出新意,教学方法没有翻新,还保留着“格式加例文”或“去文学化”的陈旧教学。教师以传授应用文写作知识、教会学生写作不同文种的应用文为目的,却没有认识到在应用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才是重点,更别说将传统文化教育体现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了。其实,每一个文种都有特定的产生情境和历史由来,也有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和使用场合,教师应善于发现,勤于钻研,把不同教学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结合起来,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因势利导地将传统文化融入 “应用文写作”课堂中去。

2.3 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认识片面

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人文素养较为缺失,综合素质普遍不太高,他们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很多学生初次接触这门课程认为,“应用文写作”就是教他们写作文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更加坚定了这样错误的观念:我们到大学来是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可这种课程和专业知识没有任何关系,即使要写,网上也有很多模板和例文可供参考。至于“应用文写作”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离他们已是“千里之外”了。诚然,“实用功利思维有其重务实求新进取的一面,但其对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明显存在着”[3]。学生即使能够写出较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但对传统文化知识也知之不多,不能深层次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相关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途径

另外,“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板书”也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功之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在高职院校大多是PPT授课,这种方式固然有它的优点,但适当的板书还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份字迹优美、布置得当的板书,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或许,有的学生还会模仿老师的笔迹,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还要多练基本功,写出来的粉笔字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3.1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

药剂掺量对高黏粒含量废浆渗透性和真空固结特性的影响······························武亚军 顾赛帅 卢立海 强小兵 骆嘉成 (4,617)

应用文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无文字到有文字的过程,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是甲骨文时期。为了进一步直观了解甲骨文,教师不妨写出一些简单易懂的甲骨文让学生来认,例如“一、二、三、四、五、日、月、水、火、土、牛、羊、车、男、妇”等,由此,再讲到甲骨文的发现、文字的演变,文字从刻在龟甲、钟鼎上到写在纸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期间又经历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事件:造纸术的发明。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惊讶、赞叹于古人的智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而文章典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应用文,始终以它独特的实践性品格,直接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记忆的活标本。”[4]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尚书》篇章结构已相当完整,形成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是最早的一部应用文专集,为我国公文写作的先河之作。《尚书·大禹谟》记载了十六个字,是舜传给大禹的,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就是“天人合一”,一直到今天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由其思想发展而来。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应用文发展史上的传世佳作,如能把某一篇目融入课堂中,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应用价值,或许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讲到上行文时,以《出师表》开篇,先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语言内容,然后与现代的“议案”相比较,在学习行文方向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社会制度的发展,传统文化中古人刚正不阿的君子气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能较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担当意识。

4.1.3 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按照《上海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要求,经食品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5]从古希腊一直到印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如此全面、年代如此久远、涉及面如此广泛的道德规范,放眼全世界,中国是唯一的。“‘孝’这个概念,‘三纲五常’里面都有,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具体。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5]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写作感谢信、慰问信时,要结合中国人所具有的这种传统美德,用词准确,感情真挚,情真意切。

以上所举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文种如“计划、总结、请示、海报、新闻”等等都能够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韩城区块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的影响下,自北向南发育薛峰北断层、薛峰南断层两条大断层及密集的次级小断层(图2)。断层附近或构造转折端,伴生有大量的天然裂隙,形成高渗通道,天然裂隙不但使岩石抗张强度降低,也改变井筒附近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压裂缝的起裂、扩展、传播方向[14-15]。压裂时延天然裂隙发育的高渗通道方向易波及邻井。构造变形小无天然裂隙发育的地方不易波及邻井。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人类从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否则社会就会乱七八糟。这就是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因,社会如此,任何单位亦如此。因而,在讲解“规章制度”这一文种时,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在写作时融入管理者的主体思想、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写出逻辑清晰、内容可行的规章制度。

3.2 传统文化融入教师言行

成语是中国传统语言的精髓,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宝贵沉淀,几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和典故。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上课时,如果能把一些成语随机运用到课堂中,无疑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并体现出教师的文化底蕴。某一音乐类选秀节目中,音乐人李健就是因为能够善用成语,活用成语,不仅让其他导师连连称赞,也让全国观众再一次看到不一样的才子李健,大大提高了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喜爱程度。

西方的法治,很大程度就是发轫于这样的公民素养。从卢浮宫的景象观察,呈现出的是一种制度安排与公民素养的良性互动:优良的公民素养产生了不设防的制度安排,而不设防的制度安排又改善提升着公民素养。在这里,大多数东方面孔也同样彬彬有礼,并未见“好奇者”伸手触摸或做出出格之举。如同一个文明的磁场,进入其中的人很快被规训,这样的效应令人深思。

在此,拿两种情况举例。一种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的写作就是帮我们“预”,事先做好打算,定好目标,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写总结时,不仅要写经验做法,也要写存在的问题,不能“讳疾忌医”;举行活动前,如果我们把策划书写好,就能够做到“成竹在胸”;为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写感谢信,我们要知道“衔环结草”,并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会“毛遂自荐”,写好竞聘演讲稿;读书期间,一定要打好基础,学好知识,要相信,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求职时,不能“高不成低不就”等等。另一种是与激励学生有关的。前两年有一句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什么样的气质才是最好的气质呢?苏东坡告诉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鼓励学生多读书,不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课堂中做练习时,要“一鼓作气”,抓紧时间,“趁热打铁”;为什么要不断练习应用文的写作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夸奖学生的习作写得好时,真是“梦笔生花”“一字千金”啊;而表扬学生有进步时,就可用“孺子可教”;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要有所付出,如能做到“木人石心”,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教师要高效利用课堂内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学好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不仅要教给学生应用写作的格式技巧、重点难点,还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境界,完善他们的人格。把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使两者有机联系,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3.3 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活动

光靠教师的理论讲解还不足以将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上深深的印记,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领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即可。

例如在讲解会议记录这一节时,分小组进行模拟会议,由小组长负责主持和分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大大提高了,会议记录都完成得很好。竞聘演讲稿练习中,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职位写一篇演讲稿,完成后,让学生在讲台上以演讲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给了他们充分发挥演讲才能的机会。中华礼仪,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种内容,无论是在大学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中,都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能力。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上,同样可以用活动的形式将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习求职信的写作时,各小组课前到网上查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了解招聘岗位及具体条件,并以面试官的身份自拟3~5个针对求职者的问题,课堂上,小组交叉招聘。其他学生从求职者着装、进门、握手、落座、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离开等全过程来进行评价和分析,力求掌握最正确的面试求职礼仪,为他们日后的求职成功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也能调动学生探寻文化的兴趣。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化知识布置写作任务。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寻本校或当地有名的文化景点,写一份校园文化调查报告,或者申报省级(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请示,或者广告词等。以我校为例,学院地处湘潭九华经开区,附近就有九华湖德文化公园,公园以忠、孝、礼、义、廉为内涵,以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为主题,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公园观赏、调查,写一份广告词。离学校不到5 km处,是湘潭久负盛名、经历了4个世纪风吹雨打的万楼,文化气息尤其浓厚,学生就可以为此写一份申报省级旅游景区的请示。学生带着任务去学,跟着团队去学,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的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能引导他们主动了解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髓,并不由自主地产生爱家、爱校、爱国的美好情感。

4结语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找准切入点的基本前提是明确文化融入的目的除了传承传统文化之外,同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6]当然,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7],因而,高职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真正成为有德、有能的可用之才。

比赛的间隙,为缓解紧张的氛围,主办方还进行了现场抽奖活动。上海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徐强、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方建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珞、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庄雷分别为现场观众抽出了一、二、三等奖和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许太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关系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16.

[2] 边勋.试析茶文化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教育实践,2018(6):201.

[3] 吴映筱,刘芹.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误区及提升策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58-61.

[4] 袁锦贵.文化传承创新视野下《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6): 39-42.

[5] 季羡林.传统文化之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 韩高峰.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路径及其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3):182-184.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XIE Linna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Hunan Software Vocational Institute,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 : It is the basic task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has irreplaceable educational function. Starting from the necessit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ack of teachers’ awareness to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obsolescence of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ne-sidedness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practical writing. Moreover,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behavi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activities. And this integration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pec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ulture; practical writing;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5884( 2019) 05-0153-04

doi: 10.13582/j.cnki.1674-5884.2019.05.028

收稿日期: 20190430

作者简介: 谢林娜(1978-),女,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人类学、应用文教学研究。

(责任校对 游星雅)

标签:;  ;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