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期刊编辑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编辑论文,工作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社会,信息对各行各业的人们来说,关系都十分密切,对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关系就更加密切。期刊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期刊编辑工作,实质上就是编辑接受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以及检验信息传播效果的过程。一个刊物是否办得好,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关键在于编辑们有没有现代信息观念,编辑们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编辑们只有及时捕捉到学术界的新信息,并且进行妥善的加工处理,传播给读者,期刊才能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心愿,受到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欢迎,才能在学术界有立足之地。
信息经过编辑选择、加工,再经过期刊这个载体传播给读者,从严格意义来说,完整的编辑过程还没有完成,还需要通过信息反馈考察期刊传播信息的质量,把各方面的信息反馈收集起来,作为改进编辑工作的重要参考。因此,信息与期刊编辑工作的关系,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信息与期刊编辑工作;二、信息反馈与期刊编辑工作。
一
什么叫信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通常说的信息,是指有新内容、新见解、新理论的消息,从本质来说,它“是事物运动状态以及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信息是一个古老的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信息。所以,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自然界就随时发出各种信息了。不过,只有到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开始了自觉利用信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阶段。把信息作为一种严密的科学来研究,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本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创立以后,有关信息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期刊处于什么地位呢?或者说信息和期刊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种关系,这就是生存空间方面的互相依存、信息传递方面的双向选择和自身发展方面的相互依靠。
生存空间方面的互相依存。我们试把期刊和报纸、书籍、广播、电视加以比较。报纸主要报导最新的国内外大事,虽然也有副刊发表文艺作品和学术文章,但它的学术信息容量极其有限;书籍虽然容量比较大,但是它的写作周期和印刷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广播、电视虽然可以把某一种学术信息很快报道出来,但它只能报道某时某地产生了某种学术信息,不能展开论证学术信息的具体细节。期刊比报纸容量大、比书籍周期短,比广播、电视论证细,是介于报纸和书籍之间的出版物。所以,期刊是最适于发表学术信息的一种传播工具,是学术信息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前几年有人作过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技信息中,有65%的信息是各种期刊发表的〔2〕。由此可见, 学术信息对期刊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为什么学术信息对期刊有这样强的依赖性呢?因为学术信息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和物质产品不同,物质产品虽然大部分需要经过商业渠道送到消费者手里,但有些商品,例如农民生产的某些农副产品,可以由生产者直接送到农贸市场去出售;而作为精神产品的信息则不同,它一般不是由信息的制作者自己印刷公诸于世,而是通过一种中介物,才能达到读者手中,这种中介物主要是期刊,当然也可以是报纸,书籍。学术信息对期刊的依赖性强的原因之二是,学术信息无国界,一旦公开发表,全世界都可以利用,也就是说精神产品具有共享性,这和物质产品是不同的。所以,学术信息必须利用期刊这种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从期刊这一方面看,它更离不开学术信息。因为它本身就是传播信息的工具,离开信息,就没有存在的前提了。
信息和期刊的第二种关系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双向选择。期刊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但是就某一具体的期刊来说,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不加选择地传播。它只能根据本期刊的性质选择信息、传播信息。其次,期刊主办单位的学术优势也影响期刊对学术信息的选择。再次,编辑的业务素质、特点和爱好也影响期刊对信息的选择。从信息这一方面说,它也根据自己的性质,选择符合信息性质的期刊。有时候信息制作者认为自己的学术信息质量较高,也会选择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期刊。
信息与期刊之间的第三种关系,是自身发展方面的相互依靠。一种专业期刊实质上就是某一个学科的信息库。一个期刊的历史,总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着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史。不仅学者们研究新问题制作新信息时,离不开期刊所提供的信息积累,就是整个学科,要在新形势下有新的突破,也离不开期刊所反映的这一学科的现有基础。当然反映这个学科基础的还有学术专著。但是有价值的学术专著大部分都是在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撰写的。有些专著本身就是学术论文的集结。从期刊这一方面说,要在新形势下求发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当然也离不开对期刊已往发表的信息的具体分析,找出学术界某个学科的薄弱环节,或者现实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者们进行研究和讨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信息和期刊的关系非常密切,期刊是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那么,是不是说所有的学术信息都不加选择的纳入期刊这个渠道呢?当然不是。这里除了对那些看法明显不能成立,论证和表述不成功,也就是没有达到发表水平的信息不加考虑之外,就是对那些已经达到发表水平的信息,也要由编辑加以严格选择,所以,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人把编辑称为“把关人”,或者“守门员”,也有人认为把编辑称为“把关人”有些消极,主张把编辑选择信息的过程称为“净化过程”。把关也好,净化也好,总之,只有经过编辑的严格选择,信息才能进入期刊这个传播渠道。编辑选择信息的标准主要有下列几条:
1.政治标准。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仅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就是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吸取现代科学哲学方法论各流派的精华,才能更好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具体的学科领域取得更大成绩。
2.社会进步标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总和,但其中主要的是生产力。列宁说: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3〕。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为期刊编辑选择学术信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学术界和学术发展史上普遍存在着这种情况,有很多人尽管不赞成甚至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却在科学技术研究上,或者在文化、艺术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有一些学者和科学家,虽然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他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取得了有益于社会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成果。对这部分成果和学术信息,就不能以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衡量,而应该以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个标准来衡量。
3.学术标准。学术期刊发表学术信息时,有其特有的学术标准。它一般要求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学术性,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说明为什么。在这方面,学术期刊和报纸要求不同(某些报纸的学术副刊除外),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信息,一般都要求有深入的分析。当然,某些学术会议的报道和综述其分析色彩稍差一些,但是,也应纳入一定的学术体系中来叙述。
4.新生标准。学术期刊所发表的信息,必须是新产生的信息,也就是说必须是对某些学术问题的新见解。这是学术期刊选择学术信息的最主要的标准。
5.地域标准。一个学术期刊所处的地域特点,或者期刊主办单位的学术优势,都会影响期刊学术信息的选择。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本地区的某种学术优势,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突出了地方特点,实质上也就更好地面向了全国学术界;另一个原因是某些期刊本身就肩负着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学术成果的任务。对这些期刊来说,地域性标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标准。
6.现实标准。一种理论,只有当社会需要它的时候,它才能够传播。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反映在理论的发展上也具有某种不平衡性。当某一种理论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普通的常识的时候,而在另一些国家,也许还根本不为人知,或者即使有少数人知道,也得不到广泛传播。而当现实需要某种理论的时候,又会对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熟知的理论感到十分亲切。在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更是如此。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一些国外的现代化理论著作陆续被译成中文出版,现实的需要,使现代化的理论在中国有了传播和借鉴的价值。
以上是选择信息的几条标准。期刊编辑在选择信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竞争意识。期刊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由信息制造者(信源)和编辑以及编辑所掌握的期刊(信道),再加上信息的接受者(信宿)形成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传播关系。社会上这种众多的传播关系便构成传播场。在这个传播场中,编辑处于主动的和主导的地位。一个期刊编辑群体形成一个传播中心。在这些众多的传播中心中,对信息制造者和接受者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造成影响力不同的因素很多,与期刊的形象和地位、编辑的学术水平、竞争意识都有关系。因此,编辑要在这种流动不居的传播场中做好编辑工作,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敢于联系第一流作者,敢于捕捉第一流的学术信息。
第二,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编辑要注意掌握学术界的最新变化,掌握学术界的脉搏和动向。这就要求做到眼勤、手勤、腿勤。眼勤就是要注意报纸上刊登的杂志要目、新书目、学术会议综述,常翻新出版的学术期刊,注意中央和各省科研单位出版的情报刊物;所谓手勤就是要把看到的新信息随时记下来;所谓腿勤,就是要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多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第三,要充分利用工具书,掌握足够的背景信息。学术信息刚刚由期刊发表的时候,它具有某种不稳定性,后来经过学术界的评议、选择,或者得到了承认,或者得到了认同,就慢慢转化为知识。不同门类的知识逐渐积累、逐渐系统化,就形成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对编辑来说,这种基本理论是做好工作必须具备的背景信息。一个编辑,不可能对编辑的所有的分支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这样就必须利用工具书来弥补自己学力的不足。这些工具书主要有年鉴、索引、专题述评、学者传记、各种专业辞典和手册、大事记等几类。
第四,为了做到选择、取舍学术信息准确及时,期刊编辑最好对所编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编辑有两类,一类是主要从事编辑工作,很少从事学术研究,一类是既当编辑,又是学者。凡是有条件的编辑,最好挤时间搞一点结合编辑业务的学术研究。只有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对这一学科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有正确的估计,才能准确地鉴别属于这一学科的学术信息的价值,不致使有价值的信息从眼下溜走,使没有价值的信息纳入传播渠道。编辑学者化,有利于期刊水平的提高。
二
信息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性的。原生信息通过期刊这个渠道传送给读者,读者又会在已经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新信息(又叫次生信息),这种次生信息再返回到期刊,或者返回到原信息的作者。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反馈。信息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所谓正反馈就是指与信息传播目标或目的相背离的反馈。所谓负反馈就是指与信息传播目标或目的相接近的反馈。无论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都直接影响期刊传播信息的效果。
利用信息反馈做好编辑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反馈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从大众传播学的观点来看,信息反馈应该是期刊传播学术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主要由传播者(来源)、媒体(工具)、阅听人(目的地)、内容、效果五个要素构成。效果就是信息反馈。期刊编辑工作,实质上就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检验信息传播效果的过程。但是期刊传播信息,不像人际传播那样,可以面对面,可以直接看到传播的效果,而是要经过一个中介物——期刊,才能传达给读者。所以,期刊的信息反馈,往往容易被忽视。再加上期刊管理上的一些弊端,期刊编辑工作的好坏和编辑个人的切身利益不挂钩,信息反馈就容易被忽视。要真正做好信息反馈工作,除了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外,还必须深化期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做好来自作者的信息反馈工作。来自作者的反馈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刊物形象引起的信息反馈。一本刊物实际上就是编辑部的一面旗帜。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编辑群体的编辑思想和学风。编辑思想最终是通过刊物形象来体现的。刊物形象包括刊物特色、风格、学风。刊物形象一旦在学术界树立起来,就会把对这个刊物形象感兴趣的作者吸引过来,形成相应的作者群。不同的刊物对作者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但是,每一种期刊总是有与自己的影响力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作者群。有了这样一个作者群,就等于建立了基本的信息网络。
第二,学术争鸣引起的信息反馈。在学术研究上,不同看法的争鸣是经常发生的。如果刊物发表了涉及重大问题的论文,就会不断引起来自作者的信息反馈,参加对这一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如果刊物发表了有观点错误、史实错误的文章,也会引来其他作者的信息反馈。这时,编辑就要勇于纠正编辑上的失误,把纠正错误的文章登出来,以免以讹传讹。
第三,新作者出现引起的信息反馈。作为学术刊物,要注意培养学术界的新生力量,注意发现、培养有发展前途的新作者。
第四,联系作者所产生的信息反馈。期刊编辑为了从作者那里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需要主动了解作者队伍的情况,有的期刊社采取调查的方法,也有的期刊社采取建立作者档案的办法,这些方法都很可取。
(三)做好来自读者的信息反馈。期刊所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读者的某种需要。当然,读者是分层次的,有文化素质高,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研究的读者,也有一般读者。这两类读者中,高层次读者比较少,一般读者数量比较多。高层次读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一般读者,有的是业余爱好者,还谈不上什么研究,有的则刚刚踏上学术研究领域,但谈不上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两类读者特点不同,对期刊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这两类读者的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四)做好来自学术界的信息反馈。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或者提出了新看法,或者提供了新材料,或者填补了学术界的某一项空白,都会在学术界得到信息反馈。这种反馈,或者表现为报刊上的评论、介绍、转载,也可以表现为学术会议上学者们的评论,或者学者们的书信往来。学术界对期刊的信息反馈,对我们进行工作评估,找出差距,改进工作,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编辑要随时注意学术界对期刊的信息反馈。有的期刊采取效果追踪的办法。效果追踪,就是文章发表以后,在给作者寄刊物的同时,附上一张调查表。调查表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论文被转载、摘登、转引、评奖的情况;对期刊的批评、建议;期刊所发文章中哪些较好、哪些较差等。作者一般比较关心自己的文章在学术界的反响。这样,发动作者,就可以比较容易把学术界的信息反馈收集起来。有些图书情报部门,目前已经开展了为期刊社收集学术界信息反馈的业务,也可以请图书情报部门协助开展这项工作。
注释:
〔1〕钟义信《信息科学与信息革命》, 《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上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2〕张如清《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对策》, 《编辑之友》1986年第2期。
〔3〕《列宁全集》第32卷第2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10页。
标签:工作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