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资制度比较与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金论文,融资论文,现实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养老保险问题和老年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养老金融资是养老保障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值得深入探讨。国外养老金融资制度一般分为三种,现收现付制、基金制和混合制。本文试图分析这些制度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不同效应,并论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路径将依次分为现收现付制、混合制和基金制三个阶段。
一、养老金融资制度介绍
通常,养老金融资制度根据养老金的交纳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现收现付制、基金制和混合制。现收现付制,是指不留出预备金,完全依靠正在工作的一代的交费来满足已退休的一代的养老金,收费率随支出需求的扩大而提高。在现收现付制里,存在着工作的一代与退休的一代之间的资产转移。基金制则是指正在工作的一代根据退休后支出需要的大小,来确定应交基金数额,等其退休后,该基金以投资所得回报该投保人,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在基金制中,养老金为退休的一代在工作期间投保所得,只存在个人资产在生命周期内的时序转移,不存在资产代际转移。混合制则是指包含以上两种制度特征的融资制度,工作的一代所交的养老费用一方面用来满足已退休一代的养老支出,另一方面,将剩余资金作为储备,用于未来退休后的一部分养老费用。因而,在混合制中,养老金来源部分是靠投保人交纳保险费的积累,部分是来自下一代人交纳的保险费。
养老保障制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分类,如向全体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的普享制;根据退休人的年龄、贡献大小而确定退休金等级的退休金制;按照一定公式计算个人交纳数额,设立个人帐户,以决定何时并如何计领养老金的规定交费制等。
下面我们主要根据养老金的交纳人和使用人的关系来讨论养老金融资制度。因混合制兼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的特点,处于中间过渡状态,故下文对于混合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等方面的不同效应不作单独讨论。
二、各种融资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本文中的经济效率是指社会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乘积,一方面是指包括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本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总产出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下面就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在经济效率的不同效应进行讨论。
首先看现收现付制。如前所述,现收现付制在工作的一代与退休的一代之间存在着资产代际转移,而资产代际转移则对人们的储蓄行为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影响之一是,人们既然退休后可以从公共养老金中支取养老费用,那么人们将更少考虑退休后的消费,从而使工作时的边际储蓄倾向下降。影响之二是,现收现付制的资产代际转移功能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缩短工作期,提前进入退休期,而工作期与退休期比例下降,又要求人们在工作期内提高储蓄率。
以上是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说明了现收现付制对个人储蓄率产生的不同影响。那么总的影响是什么呢?首先,从理论上看,假如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偏好、能力、税负和社会率,工作的一代完全对退休的一代负责,那么退休年龄就不会因现收现付制有资产转移功能而受到影响,个人储蓄率也不会因此而下降。但是,加入现实社会的其他因素,这一结论的假定条件是不成立的,个人经济行为理性化原则说明,个人储蓄的目的不是为了已退休一代的消费,而是为了将工作收入转移到未来退休后的消费之用。而且,个人对于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评价是不相同的,同时未来预期收入是普遍增加的,个人更倾向于当前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这两点是决定消费者消费与储蓄的行为的主观方面,而现收现付制则为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客观现实条件,它使个人在退休后享受养老金收入制度化,从而可以减少工作收入的边际储蓄率。
边际储蓄率的下降对经济效率有什么影响呢?如前所述,现收现付制对于个人储蓄有两个方面的影响,而边际储蓄率的总体下降意味着第一个影响要大于第二个影响,即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这意味着现收现付制一方面会引起职工提前退休,另一方面使个人储蓄率的下降。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社会出现了人力资本利用率的下降和非人力资本的缩减,这势必导致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西方福利国家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便是由此而来。
再看基金制。基金制不存在代际之间的资产转移支付,而是个人生命周期内资产的时序转移。通货膨胀和养老金的投资风险会使养老金的时间价值下降,而同时,养老保障的内在需要,政府在实施社会保障中的强制储蓄政策以及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又会激励个人储蓄,这样强制储蓄和自愿储蓄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其边际替代率受收入水平、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是不确定的。当收入水平越高,经济环境越稳定,边际替代率越小,对个人储蓄水平的影响也越小。而同时,基金制是个人资产在时间上分配,没有人力资本利用率的损失。从投资方式看,采用基金投资便于明晰产权,企业开放式管理,投资者可以对经营者监督,分担投资风险,对于稳定社会经济运行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基金制既不存在着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本利用上的损失,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基金制在经济效率上优于现收现付制。
三、各种融资制度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社会公平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含有伦理学的意义,它是指居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依靠自己正常的努力,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并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相应地,社会公平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收入分配的公平和获取收入积累财富机会的均等。
关于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公平的影响,争论很多。实际上,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对社会公平影响的差异大小,与其现实条件有关。(这里不考虑这两种制度对个人储蓄行为和经济效率的影响。)假定人口增长率加上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实际经济增长率,即社会处于动态均衡过程中,同时基金投资总额增长率与经济实际增长率之差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能够在代际之间进行资产转移的现收现付制与在生命周期内资产跨时配置的基金制,其效果是相同的,都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这是因为在现收现付制中,退休的一代的养老基金由正在工作的一代交付,退休的一代在过去工作时交付了上一代的养老金,而正在工作的一代在未来退休后的养老基金则由未来工作的一代支付,也就是说,每一代人都支付上一代的养老金,而退休时则由下一代支付养老金。养老金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去人口增长率,即等于实际工资增长率,因而退休的一代的消费水平并不因其退休而下降,而是与社会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而在基金制中,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过去工作时的收入支付,正在工作的一代不需要为已经退休的一代支付养老金,但得为自己的未来退休生活支付养老金,同样,养老金的增长率也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这就是说,在前面假定的动态均衡条件下,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在资产分配的福利效应是一致的,每一代都会在工作时支付相同比例养老金,在退休后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只不过现收现付制在代际之间具有再分配功能,而基金制在生命周期内具有再分配功能。
然而,在现实中很难满足前面假定的动态均衡条件的,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的情况是由于技术进步的非均衡性和工资刚性,人口增长率加实际工资增长率大于实际经济增长率,这时实际工资增长率大于养老金的增长率,现收现付制能够减少工作的一代的福利而增加退休的一代的福利,实现资产代际转移中的帕累托改进;而在基金制中,退休的一代因为养老金增长率的相对下降而使福利相对减少,工作的一代其福利则相对增加。因此,在其它条件下不变时,现收现付制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它通过工作的一代的福利减少去补偿退休的一代的福利,如此延续下去,退休的每一代都得到福利上的补偿,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而基金制则相反,对改善社会公平没有帮助,工作的一代福利相对增加,而退休的一代则随着退休生活的到来福利相对减少。
反之,还有一种很少发生的情况,即人口增长率加实际工资增长率小于经济实际增长率,此时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小于其生产效率增长率,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对于社会公平的影响则与上一种情况正好相反,现收现付制会减少退休一代的福利,而基金制则会增加退休一代的福利。
综上所述,退休一代的养老金在现收现付制中不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它不因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实际工资增长率而减少养老金,也不因情况相反而获得更多的养老金。在基金制中,退休的一代在工作时投放的养老金会与经济运行状况一起波动,它会随着实际经济增长率的相对增加而增加,也会随着实际经济增长率的相对下降而减少。这就反映了现收现付制在社会再分配中表现出的公平效应,而基金制则不具备再分配的公平效应。
四、我国养老金融资制度的改革路线分析
前面的分析只考虑了工作的一代与退休的一代的资产转移关系,而没有考虑每一代人内部的收入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尽管如此对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的分析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初期,应当建立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养老金融资制度。这是因为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扩大,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第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太小,社会保障的供给有限;第三,社会对保障制度的潜在需求量巨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人口基数大,据考察估计,20年后我国将步入老年化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社会保障作为配套措施,其压力已明显增大;第四,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培育时期,基金操作管理还有待于成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减震器”和“安全网”的功能必然要求公平优先,从而采取现收现付制。
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资产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将得以实现,市场经济初期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得以逐步缓解,而现收现付制所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会日益突出,失业率严重,而养老金的筹集与分配运行不畅,因而需要向基金制转化。
在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化过程中,工作的一代一方面需要向已退休的一代交付养老金,另一方面要为自己未来退休生活提取养老金,那么对于转轨的一代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但是在用基金制取代现收现付制时,要想不损失工作的一代的福利而补偿退休一代的福利,是不可能的。养老金融资制度的转换必然包含着代际分配的冲突,不管转轨制度如何安排,必定有人会蒙受损失。有人提出应该采取“新帐新制度,老帐老制度”的办法,对新工作的一代建立基金制,而已退休的一代的养老金则由财政负担。这无疑是逻辑上合理,操作上可行的一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为养老保障制度转轨付出成本。财政收支盈余的增加,固然有减少财政支出的因素,但更直接的却是新工作的一代上交了更多的税收,只要是保障制度转轨,工作的一代的福利受损是必然的。那么减少转轨成本的现实选择必然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混合制,即部分基金制和部分现收现付制,沿着“新帐新制度,老帐老制度”的道路走下去,直到老帐的改造完毕,转入完全的基金制。
总之,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在收入分配公平和经济增长效率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相互补充,前者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但会损害经济效率,后者无助于公平的实现,却有利于经济效率。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必然是根据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两种融资制度的有机结合。在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之初,应执行以现收现付制为基础的融资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逐渐缓解,而经济效率的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障制度也将随之向混合制转化,最终建立以基金制为主的养老金融资制度。
标签:养老金论文; 现收现付制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增加养老金论文; 融资论文; 法定退休年龄论文; 养老论文; 社会融资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储蓄率论文; 养老保险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