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关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一般要经过初建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在它充分发挥作用后,又将为更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取代。那种认为某种生产关系将永恒不变或者可以人为地随意改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逐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和实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正确战略和路线。然而,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做到。党和毛泽东在探求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时便是如此。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这双重关系两层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侧重研究了两种不同性质革命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力地批判了把两个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和把两种不同性质革命混为一谈、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把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国革命发展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于1939年12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注:《毛泽东选集》, 2版,第2卷,651~652页。)

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后,这个新社会如何建设、它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何,等等,党和毛泽东曾作过有益的探索,并有不少开创性的见解;无庸讳言,这一探索从某种角度讲后来中断了,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三急”问题。此后我国社会发展曲折多变,实施了一些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左”倾政策,社会生产力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有时还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多次遭到“革命”,并一心要使它们在中国大陆“绝种”;民主与法制建设滞后和遭到严重践踏,社会发展极不稳定极不正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沿着毛泽东过去的正确思路,吸取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中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有益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行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政策,其中有些便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曾经实行过尔后遭到否定的政策。认真研究党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思想,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新时期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科学性,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但是,有些国家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种种特殊原因,其社会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很脆弱,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亦很软弱;相反,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内外资产阶级及封建把头的剥削和压迫,其地位十分低下,这就决定了这个阶级一旦觉悟,其革命性就会异常强大。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不可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取得胜利,而只能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后所要建立的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首领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经济、思想文化和政治条件逐步具备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共诞生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较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首先是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介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严重对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特征是: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政权对人民的内部实行民主和对反动派实行专政,人民民主逐步扩大,专政对象不断缩小;较好地确立起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特征是多种成份不断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主要成份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半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鉴于中国现代经济薄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甚低,当年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对较快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利,对众多人口就业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有益,实践证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正如毛泽东所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709页。)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后,它的存在与发展是长还是短,党和毛泽东在探索这个问题时出现了反复和曲折。毛泽东早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60页。)这就涉及到党和未来新民主主义国家对待资本主义经济态度和政策问题。毛泽东当年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1060~1061页。)这就是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均将有一个充分发展时期,以便为过渡到社会主义打好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共起草而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讨论并赞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之中。《共同纲领》描绘了新民主主义建设蓝图,具体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政策。《共同纲领》实质上是个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纲领。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探索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和未来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他们在不同场合曾预言过,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再经过15年、20年,乃至30年,我国社会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上述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未能进一步发展而成为全党全民的共识。相反,从1955年夏季以后,党内高层主要领导“左”的思想逐渐上升和高度集权领导体制的缺陷,此后出现了人所共知的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偏差,这给未来社会发展留下了不少问题,人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解决这些遗留问题。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将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随着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便发展为对全国政权的领导权,共产党也就成为执政党。新建立起来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准备了政治条件;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居领导地位,并得到优先发展,这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不断扩大,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较好的思想。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社会生产力、教育科技水平和民主法制基础均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预言的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即社会经济、文化等均高于同时期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80年代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分析,正确地总结了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所独有的。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要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应当实现的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实现科教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大国,原来现代经济基础薄弱,科教水平甚低,且东西部、城乡之间发展又很不平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没有百年以上时间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施稳妥的社会经济政策,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之路。否则,欲速而不达。邓小平再三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5页。)

社会主义社会虽有八十多年历史,但在人类发展史上还处于初创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成功,表明我国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大中型国营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中央国家机构改革为地方各级机构改革带了个好头,后面的任务还很艰巨;严格的权力监督机制和制衡机制尚未真正确立;执政党的建设在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解决,中共正在努力解决中;各条战线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建与完善,将花更长的时间。 我们应积极投身到创建社会主义新体制改革大业中去。1992年初邓小平曾预言:“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2页。)新型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体制和运行机制必将在改革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过程中将逐步成熟起来,中共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中国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18页。)

标签:;  ;  ;  ;  ;  ;  ;  ;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