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高级留学生习得连词“而”的偏误情况论文_周梦宇

浅析中高级留学生习得连词“而”的偏误情况论文_周梦宇

——以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为例

周梦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外汉语教学中,虚词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留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笔者在浏览语料库发现,留学生在使用连词“而”时出现了很多偏误。于是,笔者检索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选取了留学生使用连词“而”的语料进行归类和分析,以期能给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留学生;“而”;偏误类型

一、引言

本文研究的连词“而”从古汉语沿用至今,表义丰富,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又能连接分句或句子,所表达的逻辑关系也较为复杂。虽然针对连词“而”的本体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缺少对连词“而”偏误情况的系统性研究和分析。另外,在《HSK常用词汇一览表》中,“而”是乙级连词,在留学生的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加强对“而”的偏误研究还是很有必要和价值的。

二、中高级留学生习得连词“而”的偏误情况调查

首先,笔者以“而”为关键字,检索了整个语料库,然后分别筛选出华教系本一、本二两个年级的留学生偏误语料(其汉语水平分别相当于中、高级水平),并根据笔者的研究要求,剔除含有“而且”、“反而”、“从而”等连词的语料。经过筛选和甄别,共得到有效语料1673例。笔者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了的偏误用例有541条,偏误率达到32.34%。

由于该语料库没有对偏误情况进行标注,所以,笔者自己对连词“而”的偏误情况进行了标记和归类,并归纳出以下四种偏误类型:误加偏误、错用偏误、固定结构偏误和标点使用不当的偏误。

笔者经过分析,最终得到:误加偏误98例,错用偏误289例,固定结构偏误76例,标点使用不当的偏误78例。由于该语料库并没有对偏误类型进行标注,而笔者又无法取得留学生作文原稿,故无法分析连词“而”的缺省情况。

三、偏误情况的分析

3.1错用

错用,是留学生偏误中最常见的类型。笔者根据连词“而”所表达的语义和语法关系的不同,把错用偏误分为以下几种:“而”表示并列关系时的错用、“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错用、“而”表示递进关系时的错用、“而”表示顺承关系时的错用和“而”与其它字词的错用,并逐一举例说明。

3.1.1“而”表示并列关系时的错用

表示并列关系,是“而”做连词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之一。在连词中,并列连词也是数量较多的,常见的有“和”、“并”、“与”等。

(1)“而”与“和”的 错用

例1.关于波水节,我刚知道,不是只有泰国一个国家有这个风俗,其他的国家也有,那个有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是缅甸,柬埔寨 而 泰国。

这个例子“而”与“和”的误用。因为在句中需要连接的前后两个词都是名词词性,“而”字并不能连接名词,此处应选用“和”。

不仅如此,这两者在连接形容词时,在用法上还有些许的区别。吴云芳(2005)曾论述过“而”跟“和”的区别,指出两者在连接形容词时,存在一些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可以后加“的”作定语,后加“地”作状语。不同之处是,“和”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在定中结构中作中心语、主语、宾语,如:“她带着怀疑和犹豫”等;“而”所连接的并列结构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如:“北京的冬天干燥而寒冷”。②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而”、“和”的错用偏误共27例。

(2)“而”与“并”的错用

例2.刚我听完我就点点头 而 抱紧爸爸,我想爸爸所说的也是真的吧!

这个例子体现了“而”、“并”做并列连词时用法上的区别。“并”在做并列连词时,所连接的是动词性词语或分句,有时还可以强调两个动作先后发出,而连词“而”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并不能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因此,在上述三个用例中,应把“而”改为“并”。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而”、“并”的错用偏误共46例。

3.1.2“而”表转折关系时的错用

转折义,是“而”做连词时的用法之一。连词中,同样表转折含义的还有:“却”、“反而”等。笔者收录的“而”在表转折关系时的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而”与“却”的错用

例3.好奇怪这么大的大厅 而 找不到一个人的影子,为什么呢?

“而”和“却”都表示转折的含义,但是这两个词在语义轻重上有所区别。“而”表达的转折语义比较轻,侧重于前后情况的对比。“却”表达的语义转折较重,强调意义的转折,并且“却”可以表示反常、出乎意料、强调的意义,“而”不能用于表示这个意思的句子。③因此,例3中的“而”应该改成“却”。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而”、 “却”的偏误共有30例。

(2) “而”与“反而”的错用

例4.知道这件事后,他没有埋怨他们 而 感谢他们。

“反而”与“而”的区别是:“反而”有按道理应该做某事,然而事实上的做法却与之不符的转折义,“而”却不能用来表达此意。因此,上述例子中的“而”应改为“反而”。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而”、“反而”的偏误共有24例。

(3)“而”与“但”的错用

例5.一年过了一年,一晃三年就这样的过去了,我已经大学毕业了, 而 没有一点关于他的消息。

例5中的“而”改为“但”更为合适。“但”表示转折时,常用来引出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或限制、补充上文的意思,后面所表述的往往是句子的重点,有强调的作用。这样类型的偏误有5例。

3.1.3“而”表递进关系时的错用

递进关系,指后面的成分与前面的成分相比,在意义的表达上有着更进一层关系的含义,那么连接该前后成分的连词就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除了“而”之外,常用的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还有“而且”、“并且”、“况且”等。

(1)“而”与“而且”的错用

例6.这时,我不仅仅来旅游 而 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限的,要离开这儿时,我看他们恋恋不舍的样子,心里一阵发酸,不想离开可是不可以这么做。

例7.这里因为靠近山, 而 位于在高源的地方,所以天气也是很冷。

例8.搅匀以后,拿出来放在桌面上用棒子用力打或用力在桌面上,直到那搅好的面粉可以把它拉得很长 而 不断。

上述三个例子,体现了“而”和“而且”在不同情况下的错用。例6的问题出在连词的搭配上,“不仅仅……而且……”是个固定搭配,所以这里用“而”是不恰当的。例7是因为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这种情况下应该用“而且”而不是“而”。例8是因为“而”前的形容词用了“很”修饰,因此应该有“而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笔者将“而”与“而且”区别概括如下:1.“而且”可以和“不仅”、“不但”、“不只”等组成固定搭配,“而”却没有此用法;2.“而”、“而且”都可以连接前后主语不同的分句,“而且”还可以连接前后主语相同的分句;3.“而且”不仅和“而”一样能连接形容词,它还可以连接名词、动词和副词,这点也是留学生要注意的地方;4.“而且”连接的形容词前面可以加上副词做修饰,如“这件衣服很好看而且很贵”,但是“而”所连接的形容词前面不可以有副词。笔者统计的数据显示,诸如此类的偏误共有61例。

(2)“而”与“并且”的错用

例9.妈妈对哥哥说他长大了不要欺负我,他该爱我 而 保护我才对。

“而”和“并且”的区别在于,“并且”连接的是动词性成分,强调动作由同一个实施者先后或同时发出的,“而”并没有此种用法。因此,例9的“而”用法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改用“并且”。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这种类型的偏误有23例。

(3)“而”与“还是/还”的错用:

例10.从开始做调查到最后写成报告,自己体会到这次的调查作业,不仅仅是完成老师给我们的任务, 而 是能够发挥我这一年在华文教育专业所学到的知识。

“不仅…还…”是一个固定搭配,表示后项比前项的意思更近一层,因此,例10的“而”应该改用“还”来连接。另外,例10中除了“而”的使用不当外,还存在用词不当、语序错乱的问题。综合上述情况例10应改为“从开始做调查到最后写成报告,我能体会到这次的调查作业不仅仅是能够完成老师给我们的任务,还能运用到我这一年在华文教育专业所学到的知识”。笔者以上述区别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这种类型的偏误有7例。

3.1.4“而”表顺承关系时错用

“而”表达顺承关系时,其用法有三:既可以连接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两项,也可以连接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的两项,又能表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下面,笔者挑选出一些例句来展示“而”在表示顺承关系时的错用偏误情况。

(1)该用“而”却错用“然后”的:

例11.沙龙是一块很长的长方形布块, 而 慢慢发展到现在各种各样的沙龙形,如:衣服,礼服,或裙子。

“然后”在表示顺承关系的复句中,常用于句中的后一个分句之首,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因此,例11中应该用“然后”承接沙龙前后变化的情况。

(2)该用“而”却错用“就”的:

例12.杨惠之他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对画图不太合适, 而 不踌躇从此改行,来学雕塑,雕塑在唐代很发展。

“就”有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的作用。因此,根据例12,这两句中的“而”应该改为“就”。

3.2误加

误加偏误,指的是留学生在写作时,把“而”用在了不该或不需要用到的地方。笔者经过分析发现,误加偏误大多集中在“而”表示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句子中,这样的情况主要分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句中不需要“而”却误加的,第二种是已有连词情况下的赘加,如“而…而…”等。

3.2.1“而”赘余

例13.然后从我的高中学校 而 知道了“新雅”这所大学。

例13想要表达的是作者从何处得知的学校的信息,“从我的高中学校”是“知道”的状语,可以直接和“知道”相连。因此,此处的“而”应省去。

3.3.2连词赘加情况

例14.后来我们上了同一所小学,进了同一个班, 而 和彼此待在一起,不管多长时间,从不知道什么叫做厌倦。

例15.该场面极为活跃,有五六十位孩子出场表演,孩子们随兴 而 唱 而 跳,那乐器的旋律把人带到一种古典的意境中。

以上的例14中是把“而”和别的连词连用导致的“而”的赘加。例15中,虽然“而”可以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据、方式、状态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但在本句中“随兴而唱而跳”不符合中国人使用汉语的习惯,应改为“随兴又唱又跳”。据笔者统计,误加类型的偏误共98例,占偏误总数的18.11%。

3.3“而”字附近误加标点

笔者发现留学生的写作语料中,频频出现了使用标点符号不当的偏误。该类型的偏误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缺省逗号,如:

例16.李娜尽力地追求她的梦想 而 陈南已经承诺要支持她,已经承诺永远将等待她;

逗号的用处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都要用逗号来表示。因此,当“而”连接两个分句,表转折等含义时,要记得在“而”前加逗号,否则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二是误加逗号,如:

例17.我奶奶个子不高,人稍微胖一点,圆圆的脸,一双明亮,而 又有神的眼睛,肩旁上的头发垂下,像柳树一般,看上去漂亮极了。

例17中“而”连接两个形容词,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定中结构,此时“而”前不能加任何标点符号。

笔者分析得出,出现这样的偏误情况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的学习者母语里没有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如泰国。因此,可能会影响该国学习者有关汉语标点符号的学习。二是有的学习者在汉语语法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分不清短语和分句的区别,再加上“而”的用法复杂,其本身既可以连接词、短语,又可以连接分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者不能准确判断出何时该加标点何时不要标点。据笔者统计,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偏误共有78例,占偏误总数的14.42%。

3.4固定结构偏误

笔者在浏览语料时,发现留学生在写作中常使用一些含有“而”的固定结构,如:因/因为…而…,为了…而…等。笔者把这些含有“而”的固定结构使用不当的偏误,定义为固定结构偏误。

笔者将留学生使用含有“而”的固定结构的情况进行汇总并统计出来,详见表2:

表2 留学生使用含有 “而”固定结构的情况

固定结构搭配的偏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在使用固定结构时,该固定结构出现了错漏的情况,如:

例18.你别担心 而 想太多。

例18可以改为“你别因担心而想太多”,但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往往会用更加口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该句,如“你别太担心,别想太多”。

第二种是形相近或意义相近固定结构的错用。如:“因…而…”和“因为…所以…”等:

例19.游戏有爬竹,竹有一千元(人民币) 而 竹的身体有油,所以很少人可以爬竹。

例19是“因…而…”和“因为…所以…”的误用,在原句中,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不同的,因此应该选用“因为…所以…”。据统计,在本研究中固定结构的偏误有76例,占所有偏误的14.05%。

四、小结

通过研究,笔者得到留学生习得“而”的语料共1673例,其中偏误的用例达到541例,偏误率达到32.76%,得出的四种偏误类型按其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列为错用、误加、标点、固定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连词“而”的偏误现象较多,且较复杂。从数量上看,错用偏误所占的数量最多,且情况较为复杂。从辨析难度上看,误加偏误是最难甄别的,何时该加“而”,何时不加,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个教学难点。

总而言之,留学生对“而”的掌握尚不完全,“而”本身复杂的语义关系和多样的用法,仍然可以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

参考文献

[1]吴云芳.“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5,01:13-16.

[2]王叙雅.基于语料库的“而”、“而且”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彭小川,赵敏.连词“并”用法考察[J].暨南学报,2004,01:107-111.

[4]薛蓓.语言学习中连词“而”语义功能概说[J].语文建设,2013,12:7.

论文作者:周梦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浅析中高级留学生习得连词“而”的偏误情况论文_周梦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