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命态度及其与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老年人论文,抑郁论文,态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4
1 引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态度的研究,在生命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果(Feifel,1979; Neimeyer,1994; Kastenbaum,2000)。生命态度指个体对生命结束(有时包括濒死)的情感反应。广义而言,生命态度指个体对生命结束的认识与反应,应包含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然而,大多数研究者用死亡恐惧(fear of death)或死亡焦虑(death anxiety)等同于生命态度。并且,所谓的死亡恐惧(死亡焦虑)通常包含恐惧、威胁、担忧、不舒服等类似负面情绪反应,以及在心理动力意义上的以没有清晰对象的弥散性恐惧为特征的焦虑在内的一组死亡态度的总称(Neimeyer,Moser,& Wittkowski,2003)。也有少数研究者关注生命态度的积极方面,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整体的一部分,认为对死亡采取一种接受的态度,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Wong,Reker,& Gesser,1994)。
不同研究者在生命态度的结构和测量方面,看法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一维和多维两种观点。一维观点采用多个题目测量死亡焦虑,Templer(1970)开发了15题的死亡焦虑量表(The Death Anxiety Scale,DAS),后来Thorson和Powell(1994)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扩大到25个题目(The Revised Death Anxiety Scale,RDAS)。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生命态度具有多维的结构。在多维生命态度量表中,由于对生命态度的定义不同,开发的量表内容也各有侧重,一些主要测量死亡恐惧,而另一些主要测量死亡接受。Gesser,Wong和Reker于1987年开发了一个多维度的死亡态度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DAP),此量表整合了死亡恐惧与死亡接受两个方面,从死亡或濒死恐惧(fear of death/dying)、自然接受(neutral acceptance)、趋近接受(approach acceptance)、逃离接受(escape acceptance)四个维度测量生命态度。后来,三位编制者(Wong,Reker,& Gesser,1994)对其进行了修订,开发出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增加了死亡逃避维度,使其维度更清晰。该量表后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影响生命态度的因素有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人口变量和社会心理变量两类。前者如性别、教育水平等,后者如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等。实际上,很多探讨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共同影响(Cicirelli,1999)。
由于老年人经历的生命阶段最多,并逐步面对生命的结束,所以很多生命态度的研究聚焦于老年人这一群体(Fortner & Neimeyer,1999)。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人生命态度的结构及特点,并选取几个因素探讨其对老年人生命态度的影响。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北京、天津两地选取年龄60岁以上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后剔除填写不完整和不认真填写问卷的样本后,回收有效问卷516份,有效回收率为86%。被调查者中男性191人,女性324人,未填写性别者1人;教育水平为不识字者22人,小学80人,初中215人,高中129人,大学55人,研究生及以上者2人,其他教育水平者11人,未填写者2人;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68.3±6.8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
生命态度的测量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该量表由Gesser,Wong和Reker(1994)编制。台湾学者廖芳娟(2000)对其进行过中文修订,并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吴丽玉,林旭龙,吕昌明,1999;颜淑慧,2002)。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对死亡态度的研究也使用了这一量表(马国亮,2006;陈四光,安献丽,2009;焦杰,任小红,黄伶智,陈丽,2012)。DAP-R包含5个维度,32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死亡恐惧(Fear of Death),指个体面对死亡时所引起的害怕,恐惧等负性想法及情感;死亡逃避(Death Avoidance),指逃避思考和讨论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事物;自然接受(Neutral Acceptance),指认为死亡是生命中的自然过程,既不恐惧也不欢迎;趋近接受(Approach Acceptance):指将死亡视为通往快乐和幸福的通道,甚至希望生命结束;逃离接受(Escape Acceptance),指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恐惧超过对死亡的恐惧,认为生命结束可以结束现实生活的痛苦,对死亡的接受是为了逃离生活的痛苦。
原量表5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1,0.61,0.64,0.95,0.83,重测信度分别是0.86,0.88,0.65,0.97,0.84(Wong,Reker,& Gesser,1994)。台湾的中文版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信度在0.65~0.88之间(廖芳娟,2000)。
本调查考虑到台湾与大陆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以及我国大陆地区老年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能力等现实问题,对照英文量表,对一些题目的语言进行了调整。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和减少作答偏差,未使用原量表的7点作答,使用了likert式4点评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量表的题目无反向计分。由于各个维度之间的方向不同,此量表的分数不能加总,研究中使用各个维度的分数,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对相应维度的认同度越高。
2.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抑郁的测量采用流调中心用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研究所的Radloff编制(1977)。共20个题目。该量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一种较为常用的测量和鉴别抑郁症状的工具。
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探讨了CES-D的结构(Radloff,1977; Guarnaccia,Angel,& Worobey,1989; Yen,Robins,& Lin,2000; Lam,Stewart,Leung,Lee,Wong,Ho,& Force,2004),但是维度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不过研究者认为此量表的分数可以加总,很多研究中使用量表的总分。量表编制者测量了不同样本,总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范围在0.84~0.92之间(Radloff,1977)。国内城市CES-D常模测量的总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达到了0.9(章婕,吴振云,方格,李娟,韩布新,陈祉妍,2010),农村常模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达到了0.8以上(韩梅,贾存显,2012)。
本调查中,根据已有的中文版量表题目并对照英文原版量表,对一些题目的语言进行了调整。此外为了与其他量表形式相统一,减轻被调查者的认知负担,将原量表的0-3的4级评分改为1-4,其中1=没有(不足一天),2=少有(1-2天),3=常有(3-4天),4=几乎一直有(5-7天)。量表中有4个题为反向计分。研究中使用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
2.2.3 个人资源量表
社会支持的测量采用个人资源量表2000(Personal Resource Questionnaire 2000,PRQ2000)。该量表由Weinert(2003)编制。此量表系PRQ85(Brandt & Weinert,1981)修订而来。目前,国内研究者使用PRQ85量表,但此量表有35个题目,而PRQ2000仅有15个题目。台湾有些研究者使用PRQ2000。考虑到被调查为老年人,题目过多会导致被调查者疲劳,影响填写质量,所以选用PRQ2000。
量表编制者测量了不同的样本,总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范围在0.87~0.93之间。台湾研究者的中文版PRQ2000总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在0.8以上(白玉玲,2005)。
此量表亦对语言进行调整,并使用4点评分。量表无反向计分题目。研究中使用量表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被调查者感受到的个人资源越多,即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3 结果
3.1 研究工具的质量分析
计算DAP-R量表各题目与所在维度分的相关,结果表明:死亡恐惧维度各题目与维度分的相关在0.66到0.80之间;死亡逃避维度各题目与维度分的相关在0.72到0.79之间;自然接受维度各题目与维度分的相关在0.59到0.76之间;趋近接受维度各题目与维度分的相关在0.71到0.81之间;逃离接受维度各题目与维度分的相关在0.72到0.83之间。这说明每个题目与所在维度都有较强的相关,量表各题目的区分度较好。按照原量表的结构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发现,5维度中题目的因素负荷均在0.4以上,模型的拟合指数均在可接受范围(χ[2]/df=4.67,RMSEA=0.084,GFI=0.80,AGFI=0.76,NFI=0.92,NNFI=0.93,CFI=0.94,IFI=0.94),这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分别为:恐惧维度0.838,死亡逃避0.801,自然接受0.732,趋近接受0.918,逃离接受0.832。这表明各维度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ES-D量表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0到0.76之间;PRQ2000量表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67到0.79之间。这表明CES-D和PRQ量表每个题目与量表总分都有较强的相关,这两个量表区分度较好。CES-D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9,PRQ2000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6,表明这两个量表分别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3.2 生命态度的特点
分别计算DAP-R各个维度分的均值、标准差以及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见表1),并将各个维度分数都以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M-2SD)作为低认同度的被调查者,均值加2个标准差(M+2SD)作为高认同度的被调查者,分数在其间的作为中等认同度的被调查者。计算被调查者在DAP-R各个维度的得分频数及频率(见表2)。可以看出,在各个维度上,中等认同度的被调查者都占绝大多数。
3.3 生命态度各个因素的人口学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被调查者进行比较均值检验(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虽然男性在生命态度各个维度的分数均低于女性,但这种差异只在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两个维度上达到显著。
对不同教育程度(未将选择“其他”的被调查者纳入分析)的被调查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4),在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维度上,被调查者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死亡恐惧维度不识字的被调查者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教育水平的被调查者,小学教育水平的被调查者显著高于高中和大学及以上被调查者;在自然接受维度,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被调查者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不识字、小学和初中的被调查者,高中教育水平的被调查者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不识字和小学的被调查者;在逃离接受维度,不识字的被调查者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初中和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的被调查者,小学教育水平的被调查者显著高于初中的被调查者。
3.4 焦虑、社会支持和生命态度的相关分析
分别计算生命态度5个维度与抑郁和个人资源的相关(见表5),结果显示:生命态度的5个维度都与抑郁呈现显著的相关,其中只有自然接受与抑郁呈负相关,其他4个维度与抑郁呈正相关,并且逃离接受与抑郁的相关最高,死亡逃避与抑郁的相关最低;生命态度的5个维度中,死亡恐惧与个人资源呈显著的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高,而自然接受与个人资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达到中等水平。
4 讨论
4.1 生命态度的测量和结构
对量表质量的分析表明,DAP-R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中国老年人的死亡态度。不过量表中也有个别题目的因素负荷比其他题目小很多,这可能与题目的语言、被调查者的理解能力有关,还可能是量表可以用其他的结构来进行分析。关于题目及其维度归属是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之一。5维度的DAP-R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还表明,生命态度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还有对死亡的接受,而且这种接受又有多方面的表现和原因。这进一步验证了死亡态度具有多维度的结构,与近年来国内外对死亡态度研究的结果一致。
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可以看出,死亡恐惧和死亡回避的相关较高,而这两个维度正是传统意义上的死亡态度。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将死亡态度等同于死亡恐惧或死亡焦虑,而正是因为恐惧,才有了个体的防御,回避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又开始关注死亡的积极方面,即死亡接受。有研究者认为死亡接受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根据自然接受维度的定义不难看出,该维度主要体现了对死亡接受的认知成分,即认为死亡是生命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然而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或是为了通往死后的幸福,或是为了逃离生前的痛苦,更多地反映了死亡接受的情感成分。认知和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自然接受与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的相关都不是很高。同时,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生活痛苦者可能认为生命的结束会带来痛苦的结束甚至幸福,所以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的相关较高也就易于理解了。人们之所以对死亡恐惧,究其原因是对于未知的恐惧。如果能够意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未知感可能降低,恐惧也会相应降低,便是死亡恐惧和自然接受存在负相关的原因。也许因为认知和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是很高,并由此也导致了死亡回避与自然接受并未呈现显著的相关。本质上说,死亡还是一个相对痛苦的过程,因此不管是希望通过结束生命来摆脱生时的痛苦还是达到死后幸福的结果,生命结束这一过程还是使人充满恐惧;同时也导致了对这一痛苦过程的回避,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结果上。这也是死亡恐和死亡回避都与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有中等程度正相关的原因。
4.2 不同人口学变量被调查者生命态度差异
以往研究中有很多关于人口学变量与生命态度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死亡恐惧维度,男女间差异并不显著,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一致。但是更多的研究认为,女性对死亡有更高的恐惧。当然在性别差异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Depaola,Griffin,Young,& Neimeyer,2003),未来还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本研究中,只有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趋近接受女性的认可度高于男性可从两性角色差异方面解释:一般认为女性受暗示性更强,对宗教的信仰以及虔诚度高于男性,而宗教中描绘了生命结束后的美好场景,所以女性的死亡接受程度高于男性。但是另一方面,一般认为男性更加理性,以此推论男性更应该认可生命结束是正常现象。但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男性的自然接受认可度却显著低于女性。应该看到,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男性自小就接受要更有进取心,以便在政治、军事、经济、技术科研等领域更有成就的教育,这使得男性对于控制力有更强的渴望,表现在生命态度方面,就是不向命运屈服,希望人的力量尤其是科技的力量能更多地影响健康和生命数量以及质量,这就不难理解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男性的认同程度低于女性的原因。
教育程度对生命态度的影响是便于理解的。受到的教育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包括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就越能正确地看待生命结束这一过程,所以在自然接受维度,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认可度也较高;同时掌握的知识多,对生命结束的恐惧感也相应下降,在死亡恐惧维度的认可度也相应减少。同时,教育程度是社会经济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程度越高,社会经济地位往往越高,也会占有更多更好的物质资源、地位和服务,使他们对将来有更大的信心(Cicirelli,1999),即生活中的痛苦相对较少。既然活着可以很好,也就没有理由摆脱生命,所以在逃离接受维度认可度较低。
4.3 生命态度与抑郁、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生命态度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处于对生命结束的恐惧当中,自然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抑郁,这就是死亡恐惧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的原因。出现心理问题后,按照精神分析理论,个体往往会采取防御机制。回避作为一种较早出现并相对简便易行的防御机制,往往最容易被采用,所以死亡回避与抑郁也有显著的正相关。而研究发现健康的死亡态度(即死亡接受)的老年人有较低的抑郁水平,正确死亡态度依赖于正确的死亡认知,即生命结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这可以解释自然回避与抑郁存在负相关。还应该看到,如果个体生命中存在的痛苦过多,并且认为生命结束会通往幸福,则往往倾向于结束生命,也就不难理解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
由于社会支持给人较高的安全感,有强大社会支持的人死亡恐惧也较低。即死亡恐惧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此外,社会支持(个人资源)较多的个体,与人交往也较多,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也相应增多,其对于生命本质的了解也更多,对生命结束的认知较为理性,如此看来自然接受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也就不难理解了。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生命态度的结构包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方面。(2)在生命态度的五个方面中,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存在显著的教育程度差异。(3)生命态度的五个方面与抑郁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抑郁与自然接受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态度其他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死亡恐惧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收稿日期: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