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浙江省工农业旅游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浙江省工农业旅游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浙江工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农业论文,增长点论文,浙江论文,旅游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旅游是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包括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商业旅游、渔业旅游、林业旅游和房产旅游等。产业旅游的崛起,既是旅游业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也是相关产业实现其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需要。浙江是我国产业旅游起步较早、成长较快的一个省份。以浙江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为典型,研究产业旅游的形成机理,分析实际运作中的特点和问题,借鉴和总结成功的发展经验,并提出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的对策,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一、工农业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形成机理

工农业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充分利用已有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通过恰当的旅游化改造来提供旅游产品、满足旅游需求的过程。它通过让游客了解工农业生产及其操作流程等,增长见识,获取知识,而形成旅游吸引力。同时,又满足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工业旅游所依赖的,主要是工业生产流程、工厂风貌和工人工作生活的场景等;而农业旅游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但无论工业旅游还是农业旅游,其开发除了利用有形的资源之外,往往还包括了市场渠道和企业品牌等无形资源。

国外工业旅游的兴起,大致上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是最早发展工业旅游的国家,目前不仅许多工业革命时代的企业和生产资料(如蒸汽机等)已成为人们的参观对象,而且一些现代的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受到了游客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已有640多家工业企业接待游客,开展旅游业务。美国现代工业及其国际性企业的旅游开发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如在汽车制造、钢铁制造、集装箱运输与石油炼化等领域。工业旅游的形成,除了有企业自身关联性扩张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因素之外,还有源于其生产活动科技性、参与性、纪念性、教育性和差异性特点的旅游吸引力,因而适应了多方面的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农业旅游在国外往往是从“假日农场”、“耕作社区”或“市民农园”等演化而来。最初,在靠近客源市场的乡村地区,大量度假住宅的建设使得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农业土地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旅游业,旅游功能就逐渐融入了农村和农业,形成了农业旅游。

相比较而言,国内的工农业旅游开发历史较短,规模也很小。在工业旅游方面,四川长虹集团公司率先利用其电器生产流水线,开发了工业旅游产品。随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等,也纷纷加入,工业旅游开始崛起。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工业企业众多,工业旅游一经开发,完全可以以不同特色定位和主题形象来吸引广大的旅游者。如宝钢、首钢等综合性都市工业旅游的开发,就可以利用都市风光风情、休闲娱乐与购物等项多项功能,使人们的旅游消费和娱乐享受更为方便和丰富多彩。而中、小城市的特色工业旅游,则可以一种或少数几种具有特色优势或在国外享有盛誉的工业项目或产品为基础,满足游客的求知和旅游需求。自然景观与工业参观相结合,也是一种开发的形式,如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天荒坪蓄能电站、秦山核电站与葛洲坝等。在农业旅游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理念逐渐增强,到乡村体验生活、现场采摘瓜果和欣赏田园风光等,已成为新型旅游方式。这种农业旅游可以依托高效农业、观光农业而进一步展开,丰富旅游活动的内涵。

二、浙江工农业旅游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普遍的开发,传统型的山水旅游和景观旅游已逐渐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随着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客观上要求对旅游供给进行结构性调整,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改造,而开发工农业旅游则是有效可行的途径。

(一)现状和特点

首先,在需求牵引和供给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浙江工农业旅游已经初具雏形。浙江工农业旅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新安江水电站和绍兴上旺大队等的参观访问。但直到90年代,才真正具备了雏形,形成了一批以温州经济、天荒坪蓄能电站和高科技农业园为代表的工农业旅游项目。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有10多家较为规范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验收,并依托各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台州的摩托与缝纫机制造业;宁波的港口、汽车与服装业;温州的皮鞋、服装与打火机产业;杭州的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与现代化工业;金华的传统工农业等较为鲜明的地区差异化格局。

其次,横向拓展的势头强劲,纵向延伸的力度稍逊。事实上,无论在缝纫机、摩托车、打火机等工业领域,还是蔬菜、花卉、瓜果等农业领域,其旅游功能的开发,都是产业发展由“成长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后的要求。换言之,当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由萌芽→高速扩张→成熟的稳定增长阶段后,往往会选择利用已有的品牌基础、市场基础、稳定的现金流和广泛的市场认同度,开展工农业旅游业务,实现产值链中的“服务性高增加值”。浙江目前工农业旅游的开发,基本上都是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横向蔓延”,将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实现横向关联的产业拓展,实现旅游资源“边缘效应”的规模化集中。然而,目前浙江工农业旅游的发展,总体上在深度开发、全要素开发、高附加值利用等方面的延伸力度还是不够的。

另外,当前以企业的自发行为和沿海地区的点状分布为主。目前,浙江已有滕头村等工农业旅游点入选国家示范,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具有很强市场扩张潜力的工农业旅游点,如杭钢、东方通信、飞跃集团、青春宝药业等。这些企业在地理空间上主要集中于杭州、温州、宁波、绍兴、嘉兴等沿海地区,且总体上以点状开发为主,没有形成一定的“线”和“面”。浙江特色产业的资源丰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也很高,因此以皮鞋、服装、打火机、钢铁、电子等特色行业为依托进行开发是合理的,但对企业的自发行为,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

最后,工农业的蓬勃发展对提升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浙江工农业旅游的发展首先丰富了浙江的旅游产品及其内涵,扩大了旅游产品的供给,还增强了浙江品牌、形象、市场等优势要素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其次,它优化了旅游业的结构,并通过充分利用原有的产业资源和企业内部的闲置资源,减少了传统旅游开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实现了工业、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

(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开发观念与认识上的落后。从工业企业和农村农民等开发主体的角度看,观念认识的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对工农业旅游开发效益的持续性、增长性认识不够,因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企业因行业效益良好、企业高速发展,不愿意开发工业旅游,认为经济效益和利润低,不值得,没有认识到旅游开发所能带来的巨大综合效益和持续创收能力。同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缺乏开放理念和对新兴市场的正确判断,表现出自觉性低、顾虑重。有的甚至不愿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农业旅游,片面认为农业旅游效益差,不如搞工业开发见效快。其二,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一些地区的企业和农村只重视经济收入,忽视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形象效益。

其次是缺乏低成本运作的制度安排。表现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制约,目前各地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同时也有相应的管理政策,造成部分景点因“多头管理、多头束缚”难以实现低成本开发与综合效益的提升。工业企业门类齐全、复杂,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众多,也使得工业旅游的开发“难成一盘棋、难成一条路”。其次是部分开发主体内部结构的安排复杂、层次繁多。开发主体内部制度安排不到位,还造成了开发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短缺,不少工农业旅游点在游客服务方面,没有相应的办公场地与人员、没有指示图、导游图和咨询台,缺乏消费时代所必须具有的“人性服务和人文关怀”,使得感受、体验和印象都不能达到游客的期望。

第三是缺乏有效的“桥梁”与“纽带”。一方面,对工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和管理办法,使得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组织之间的角色分工不明。而中介机构的发育不足,又使得“桥梁”作用难以形成和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品牌等“纽带”,使得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和旅游企业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和“联合”,导致“六要素”开发不充分,造成游客住宿、购物、娱乐、交通、餐饮方面的不便,以及逗留时间短、消费欲望不强等后果。主体之间“桥梁”与“纽带”的缺乏,也造成开发设计中流程的不连贯、不合理、可参观生产过程少、科技娱乐含量少、参与性活动少、参与性程度低等问题,使得游客体验不充分、受教育不完整,甚至损害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影响其主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另外是缺乏网络化的结构与联系。目前,工农业旅游的开发已呈现雨后春笋般的态势,地域分工也开始凸显,但整体的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工农业旅游景点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网络结构,也没有形成网络化的层级体系,辐射力不强。从浙江的开发情况看,工农业旅游的开发还未能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形成差异定位、互补运作和互动发展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进一步推进工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分析浙江工农业旅游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产业旅游的发展。为此,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互动发展,层次推进,营造产业旅游的竞争新优势。

(一)切实将工农业旅游作为“十一五”时期新的旅游增长点来培育

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工农业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从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提高认识。必须按照国家旅游局“出台规范,强化指导;点面结合,全力推进;通过验收,树立样板;大力宣传,扩大影响”的指导方针要求,从战略角度,切实将工农业旅游开发作为加速旅游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工作重点。需要及时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将工农业旅游作为浙江乃至全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产品进行开发,并尽可能地在“十一五”规划当中得到体现,并根据各地的实际和开发现状,制定工农业旅游开发战略步骤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其次,要从长三角以及亚太旅游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认识。开发工农业旅游,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浙江旅游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占取先机。第三,要从资源本身的角度来提高认识,工农业旅游的开发,不仅有利于改造提升众多老品牌、老景点的综合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工农业等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的效益型增长。第四,要从打造制造业基地的角度来认识工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战略意义。开发工业旅游,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各工业基地的品牌知名度,同时又能通过旅游开发扩大这些龙头品牌企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另外,还要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提高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农业旅游开发是建设生态家园与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农业旅游开发加强“生态浙江”建设,也是促进浙江工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坚定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树立生态建设的目标,着力开发生态型工农业旅游。

(二)必须加强规划管理和引导培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首先,必须加强对各地工农业旅游资源的普查与旅游产业规划,并融入全国及浙江等各省市的整体旅游产业规划当中。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地建立专项规划、地区布局与集散体系,尤其是需要尽快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尽快促进《浙江工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优势要素分布、市场环境和开发潜力,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共识,使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并积极引导各地区旅游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详细规划。

其次,需要强化专门研究和专业培训,提高开发意识和开发水平,促进产品开发结构的优化发展。通过专业培训,并根据资源调查评价、消费市场细分与预测、替代产品与地域分工等三个标准,加强工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开发改造。通过培训引导,加强产品的层次性开发和产业链的扩张,增强产业链的延伸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实现“泛旅游”的开发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与收入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发展。另外还要通过培训,加强对著名“品牌”的有形化产品开发,提升顾客附加值的开发比重,营造竞争要素的持续优势。

第三,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开发标准规范,提高策划设计水平,增强开发项目的文化特色与生产特色,体现个性化包装。要在前期资源普查与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档次不同阶段的开发规范与目标要求,促进浙江工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水平的统一提高。同时,还要从消费者需求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目标市场口味偏好的不同与文化层次的差异,进行针对性开发设计。各地要根据当地的优势要素资源评价,并结合市场分析预测,优先选择开发条件成熟和极具竞争潜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开发。旅游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扶持这些龙头企业的开发建设,共同研究市场与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多的产业旅游品牌产品。

另外,需要尽快制定工农业旅游行业标准与管理规范,促进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旅游部门应加快制定、修改与完善工农业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规范,尽快出台《工业旅游开发管理办法》、《农村农业旅游开发管理办法》及其相关《标准》,并根据国家示范点的评选标准细则,结合各地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引导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促进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开发。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加强软体建设和服务,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另外,还要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国家级示范点”、“省级示范点”或“市级示范点”的建设,加强对服务规范、特色明显、品牌度高的工农业旅游点的宣传促销和统一包装策划,打造工农业旅游的整体新形象。

(三)推进体制创新,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旅行社和工业行业协会为龙头的全方位合作

首先,要加强体制创新,建立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创造工农业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吸引力。要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金、个人资金加入对工业企业与农村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尤其是需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互动合作,加强旅行社、品牌企业的相互入股、持股,加强地区性质的信托产品与债券功能的发挥,从而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各类要素在资本与产权平台上的合作,形成产权清晰、功能完善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产品与线路。其次,要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利用。在地区内部,要加强新产品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加强与旅游老品牌老景点的合作联动,通过市场、信息与人才等各方面的合作,鼓励形成地区联合体。在同一行业内部,要以协会与旅行社为纽带,加强在线路组织与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形成全国性质的、区域性质的众多特色线路。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培育工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如通过服装协会组织引导和培育,形成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服装工业游等。另外,还要将旅游节庆活动、旅游线路改造与工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旅游节庆活动,形成重点带动,并通过线路改造,形成由点带面层次渐进的开放格局。

(四)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

由于工农业旅游是新生事物,涉及行业和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战略角度,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首先,需要从扶贫角度认识工农业旅游,增强对农业旅游、渔业旅游与林业旅游开发的扶持力度和优惠政策支持。要积极引导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广大山区农村的生态农林渔业、生态旅游开发,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与税费减免,加强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而且还需要从生态建设角度,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生态建设为目标,通过源头约束和政策优惠的“两头管理”,加强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旅游开发项目以生态目标为前提,引导建立质量标准体系与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寻求可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态旅游投资项目。要从计划、财政、税收、土地、人才引进、筹资、奖励、培训引导以及项目审批等方面,支持和促进生态旅游项目的内外资引进与开发建设,同时还可以建立工农业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对重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贴息贷款支持与奖励等。另外,还要通过相关项目审批政策与税收的优惠,支持工农业、渔业与林业等进行产业转型改造,鼓励进行旅游等三产建设。要通过税费减免和贷款支持,鼓励企业关停污染性生产项目,同时在新建旅游设施、旅游景点项目、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旅行社组建等方面,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优惠政策支持。

标签:;  ;  ;  ;  ;  ;  ;  

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浙江省工农业旅游发展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