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练习讲评课的有效教学——运用枝形分析方法,提高练习讲评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课论文,地理论文,质量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练习讲评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类重要课型。那么,在地理练习讲评中,怎样才能增强教师讲评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渗透有效教学的理念呢?又怎样才能更高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呢?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来看,成功解题应具备4个最基本的环节,即提取解题信息、形成解题思路、论证解题思路、表述解题结果;其次,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讲评,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讲评中更高效地习得方法,发展能力。将上述两个方面整合起来进行思考,并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一种极其简易也较为有效的方法——枝形分析法。
所谓枝形分析,就是我们可以将解题思维过程用树枝的形式表示出来,构成一个枝形推理图,以直观地反映出推理过程中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简明地表达解题过程的基本逻辑结构。在练习讲评中,教师若能运用好枝形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剖析解题的推理过程,科学地理解解题的推理结构,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较为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一、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高考所考查的能力是多方位的,但限于目前考试的形式,更加侧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现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导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学生在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严密科学的推理对其成功解决问题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例1】右图为48°N与122°E交会附近的等高线图。如果图中所示的谷地有一河流经过,那么,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春季有凌汛;②一年有两个汛期;③冬季有较长的结冰期;④夏季因气温高,山地冰雪大量消融,为一年中径流量最大的时节;⑤河水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了内陆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解题思维过程有两个基本的推理枝,其枝形推理图如下:
如果不是瞎猜测,在得出答案前,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在习题讲评中,教师有必要将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解题思维以推理图这种直观、简明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二是通过比照推理简图,学生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自己的错因或解题时在哪里走了弯路,及时修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完善自己的知能结构;三是对学生解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学生坚持运用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能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理性分析能力。
二、提高学生解题思维路径的选择能力
解题思维路径的选择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因为它涉及解题的思考方向和切入点的问题。一般来说,解题思维的路径选择有3种值得我们予以重视的情形:一是某些难题解题推理链条较长,思维跨度大,需要学生选择适当的解题路径,将条件到结论之间的推理链条连接起来;二是某些习题有多种解法,需要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即解题路径),以便节省解题时间;三是需要学生领会命题人的意图,选择与命题思路相吻合的解题路径,以便得出正确答案。
【例2】下图为华北某地地形图,经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据江苏省试卷分析统计,本题是2000年江、浙、吉高考文综卷中难度很大的一个题目,推理过程共6个步骤,推理跨度大, 其枝形推理图是:①读图获取图上信息:乙坡位于北坡(阴坡)→②乙坡日照较弱→③乙坡气温较低→④乙坡蒸发较少→⑤乙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⑥乙坡植物生长较好。但是,如果我们将该题分解为6个填空题,即①乙坡位于(北坡),②乙坡日照(较弱),③乙坡气温(较低),④乙坡蒸发(较少),⑤乙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好),⑥乙坡植物生长(较好),我们可以断言,绝大多数学生能迎刃而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这里涉及解题思维的路径选择问题,变成分步填空题后,学生不需要考虑路径选择问题。
【例3】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东经8.5°)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
A.东京(东经139.5°) B.香港(东经114°)
C.伦敦 D.纽约(西经74°)
根据题意分析,本题的已知条件是:①世界各金融市场的营业时间均在当地时间9:00~17:00之间;②投资者想卖出欧元的时间是从法兰克福当地时间21时开始。本题待解决的问题是:分析法兰克福当地时间21时时,选项中的各金融市场是否还在营业,如果有两个以上金融市场还在营业,选择一个最靠近法兰克福的金融市场。
解法1:具体计算并选择。当法兰克福(东一区)21时时,东京(东九区)当地时间为5时,还未开市;香港(东八区)当地时间为4时,还未开市;伦敦(零时区)当地时间为20时,已闭市;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为15时,正在营业。因此,答案为D。
解法2:具体计算并选择。世界各地时间介于9:00~17:00之间的经度范围为:171.5°W~51.5°W,纽约(74°W)介于其中。因此,答案为D。
解法3:图解法。①作以北极为中心的“经度分布示意图”,并标注选项中的4个金融市场(不考虑纬度);②绘出与8.5°E相对应的经线(171.5°W),这两条经线相差180°,地方时相差12小时,当8.5°E为21时时,171.5°W恰好是9时;③在图上寻找此时的闭市地点,闭市地点与开市地点地方时相差8小时, 两地经度相差120°,自171.5°W向东120°即是,具体数值为51.5°W;④选择:介于171.5°W~51.5°W经度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处在营业中,从图上可以直观看出,只有纽约符合条件。因此,答案为D。
运用枝形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解题思维路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思维习惯和智力风格的了解。如喜欢运用解法1的学生,思维严谨但灵活性不够;喜欢运用解法2的学生,宏观思维较好,擅长从整体着手去解决问题;喜欢运用解法3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创新。
【例4】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本题是2004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Ⅲ中的第36题,仅以第(3 )小题为例来说明如何领会命题意图来选择解题的思维路径。本小题的参考答案是“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使地表疏松)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其实非常简洁,但学生往往答得很多,答案也不得要领,原因何在?从下面的枝形推理简图中比较容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学生在解题时只运用了推理枝1,忽视了推理枝2,解题思维路径没有打通,导致答案未能切中“题眼”。接下来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会忽视推理枝2呢?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领会好命题意图,命题意图是在题干和第(2)小题的基础上,考查在干旱的风力侵蚀为主的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沙尘暴的发生,即考查对荒漠化成因的理解;二是发散思维能力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地理学科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忽视了对收敛思维的培养。其实,发散思维并非创新思维的惟一支柱,发散思维仍然要与收敛思维相互配合,才能创造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三、增强学生反思解题失误的能力和进行知能诊断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反复叮嘱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查漏补缺”,如果没有过硬的、操作性强的措施,“查漏补缺”是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的。“查漏补缺”的前提条件是“查漏”,学生查找不到“漏”在何处,也就不知道到底应在何处“补缺”了。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管其思维正确与否,枝形推理图是客观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借助枝形推理图来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能迅速地发现其中的思维错误和知能方面的不足。如解答例1时,若选择了B选项,根据推理枝1就可发现自己是在哪一步推理上出现了错误;同时,还可以诊断出自己可能在3个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是审题能力,即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题干中“48°N与122°E交会附近”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二是空间定位能力不足,虽然将解题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了,但根据“48°N与122°E交会附近”不能正确判断出所在的区域;三是把握区域特征的能力不强,虽然正确判断出了所在的区域,但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汛期”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就知道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四、科学训练学生答题的严密性
从历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答案欠严密,漏答要点,失分较多。运用枝形分析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5】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该题属于典型的原因探析类题目,其参考答案为“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从参考答案来看,答案其实都在试题所提供的图中,但学生为什么会漏答要点呢?最主要原因还是不善于运用枝形推理的分析方法。其实,本题只要从“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这一结论出发,以自然和人类活动为两个并列的推理枝,逆着图中箭头的方向去推理就可以了。头脑中建立了这么一个枝形推理图,答案也就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