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区某公路边坡变形机制及破坏模式分析论文_王洪兵,杨情兵,杜飞翔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地质调查地质勘察查明大永高速公路K25边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对边坡特征、边坡变形机制、边坡破坏模式展开分析,得知边坡变形破坏主要受地质结构面、边坡坡比、地下水等因素控制。分析发现边坡变形机制主要为拉张变形、剪切变形、鼓胀变形、框架梁开裂等。边坡破坏模式分为楔形体破坏、鼓胀溃决、整体滑移三种。

关键词:边坡;边坡变形机制;边坡破坏模型;

1引言

我国是多山国家随着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建设过程中将面临大量边坡问题。而边坡形成条件、诱发原因、变形破坏机理和几何边界条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边坡破坏机制及破坏模式分析就显得很有价值。本文将以大永高速公路K25边坡为例,分析其变形机制及破坏模式,以此达到邻近工程类比借鉴意义。

2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该边坡属构造剥蚀残丘地貌,原始斜坡倾向北西,山顶浑圆,自然坡度约20~35°。边坡开挖断面呈近似“△”形。坡体顶部全~强风化玄武岩出露,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山坡多为山地,偶有零星乔木,植被发育程度一般。

照片2-1 边坡全貌图(镜向SE)

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结果,该深挖路堑段范围内分布二叠系玄武岩组(Pβ)层,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

边坡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二叠系玄武岩系(Pβ)玄武岩裂隙中。坡体内含水层不大,可能呈透镜体状,且地下水具有承压性。

3 边坡特征

边坡分七级,目前③~⑦级全部开挖完毕,仅①、②级局部未开挖,各级坡率均为1:0.75,分级边坡间设置有2m宽马道。边坡右侧为边坡滑塌形成的凹槽,左侧为小型冲沟。偶有零星乔木,植被发育程度一般。

边坡为岩质边坡,强风化玄武岩在区内广泛发育,岩体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呈碎裂状,局部呈散体状;中风化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坡脚一带,岩体呈灰绿色,隐晶质结构,杏仁状构造,岩体呈镶嵌碎裂结构;全风化玄武岩发育较少,仅在边坡左侧代表处发育少许,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基本风化呈土状。

4 边坡变形机制

最初发现边坡第三、四、五、六级多处坡面开裂,经过近几天的监控量测,观测点的高程和水平位置均有变化,原来的裂缝增宽增长,二~七级坡面裂缝增多(第七级坡脚也发现裂缝)。五天之后在边坡开挖线外5米处又发现裂缝。据工程地质调绘,边坡变形机制主要包括拉张裂缝、剪切裂缝、鼓胀变形、框架梁开裂等几类。

1、拉张变形:由于坡体岩土体风化强烈,岩体破碎,开挖后边坡发生卸荷张拉,导致边坡发育多条拉张裂缝,但最为典型的主要有三条LF4、LF5、LF6。LF4见于第三级坡面上,整体两端上翘中间下凹,延伸100余m,拉裂缝外倾85°~90°,缝宽3~6cm;LF6见于边坡左侧坡肩,距离边坡开挖线35m左右,顺边坡左侧(小里程侧)右岸坡发育,延伸方向NEE转EW向,延伸长度60余m,缝宽达2~8cm,深最大>0.5m;LF6是区内发现规模最大的拉张裂缝;多处变形持续增加。

2.剪切变形:剪切裂缝在区内较为普遍,其中以裂缝LF1及LF3较为典型。LF1见于边坡左侧坡脚处,产状32°∠48°,延伸约10m,裂隙面基本闭合,充填有少量泥化膜,并可见明显擦痕,显示了其剪切性质,岩土体剪出约4~10cm。LF3主要见于边坡中间第一、第二级坡面,产状72°∠72°,延伸>25m,裂隙面基本闭合,可见岩土体向坡外发生轻微剪切错动;变形持续增加。

3.坡面鼓胀变形:坡面鼓胀变形主要与拉张裂缝共生,该类变形在第二级边坡坡脚以及第三、第四级坡面拉裂缝发育处较为明显。在第四级边坡中间可见一处坡面鼓胀变形将钢筋笼挤弯,显示了边坡岩土体强大的推力。

4.框架梁开裂:第五、六、七级边坡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呈碎裂状,开挖坡度大,边坡卸荷效应明显,尽管此三级边坡进行了支护,但仍没能避免框架梁开裂,尤其是第六级框架梁变形破坏多而严重。此外,随着框架梁破话的加剧,坡脚碎落台面亦局部开裂。

5 边坡破坏模式

1.楔形体破坏:根据结构面产状作持平投影进行楔形体破坏分析。可知,J2及J3与剖面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影响较小;J1与坡面小角度相交,且外倾,故J1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J2与J3的交线以及J1与J3的交线均落在坡面外,故这两组节理组合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小;而J1与J2的交线倾伏向与坡向一致,且倾伏角小于坡角,故该对结构面组合对边坡稳定性不利,可能沿交线滑动产生楔形体破坏。

2.鼓胀溃决:该类变形破坏发生的可能条件是存在与剖面斜交的结构面(如J1),且该结构面有一定的外倾分量,边坡开挖后在卸荷作用或边坡岩土体的挤压作用下,结构面上部岩土体鼓胀变形,随着应变的逐步积累,最终边坡发生溃决破坏。边坡左侧坡脚如不加以治理,该处鼓胀变形最终可能演化成溃决破坏。

3.整体滑移:由于边坡左侧坡肩处出现一条长大拉裂缝,变形不断加剧,且该侧岩土体风化较强、力学性质较差,长此以往该处发生规模性变形破坏的可能性较大。从主断面上来看,坡上发育两条较大裂缝,一条是拉张裂缝,一条是剪切裂缝,且第三级边坡发育一条较宽揉皱带,岩体极为破碎,坡内节理密布,一定条件下节理裂隙可能贯通起来,从而形成潜在滑面,最终导致边坡整体滑移。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结合边坡变形实际观测成果,讨论建议边坡治理方案为削坡+人字格+截排水沟综合处治。

6 结论

(1)边坡变形机制主要包括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剪切-拉张裂缝、鼓胀变形、框架梁开裂等形式。

(2)边坡破坏模式分为楔形体破坏、鼓胀溃决、整体滑移三种类型。

(3)通过边坡勘察,边坡特征分析,边坡变形机制及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给出边坡治理方案为削坡+人字格+截排水沟综合处治。

参考文献:

[1]陈祖煜.土质滑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33 - 560.

[2] 周翠英,刘祚秋,董立国,等.边坡变形破坏过程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J] 岩土力学,2003,24 4:644-652.

[3]王洪兵,姚磊华,文海.基于FLAC_3D_进行堆载作用下边坡稳定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2,4:5 -10.

[4]王洪兵,杜飞翔.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边坡治理方案优化研究[S].中外公路,2014,5(34):44-48.

作者简介:王洪兵(1986-07)男,云南昆明,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NO.云交科教[2017]33)资助

论文作者:王洪兵,杨情兵,杜飞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西南山区某公路边坡变形机制及破坏模式分析论文_王洪兵,杨情兵,杜飞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