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为引导企业行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选择_中西部地区论文

国家行为引导企业行为——中西部开发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国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今后应采取措施控制这种趋势,并逐步缩小差距。

一、中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比较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9个省市199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2887.6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2%,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219.18元。 其他省市为22698.8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8%,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人均2679.11元。前者是后者的2.28倍。1994年,全国人均GDP为3803元,其中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分别为14542元、9635元、7754元、6339元。而青海、广西、云南、甘肃、贵州分别为2915元、2763元、2658元、2472元、1899元、1507元。上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2倍,贵州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上海是贵州的9.64倍,是甘肃的7.65倍,北京是贵州的6.39倍。(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

美国和日本在其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各地区的经济差距也没有达到我国目前的水平。1880年,美国各地区人均收入总体相对差异系数(差异系数为各地区人均GDP偏离全国平均数的总体差异程序)为54.7%,到1920年已下降至27.7%;1880年,美国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收入之比为4.23倍,到1920年,已下降至2.40倍。1955年,日本各地区人均收入差异系数为19.8%。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措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到1981年降为11.4%。而我国1991年差异系数为66.3%(数据引自胡鞍钢博士《中国下一步》,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二、必须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过大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无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及社会的角度看都是有害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国民经济的发展既要求产业结构的合理,也需要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地区结构都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地区经济差距太大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消费不足影响经济的发展。消费规模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消费不足会影响市场的规模和生产要素的充分使用,难以发挥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西部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就会因其购买力太低而难以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恶性循环。

第二,生产要素闲置影响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但是这些生产要素却因资金的匮乏而难以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巨大的经济潜力不能变成现实的经济实力。

第三,生产要素不合理的地区配置也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各产业、各行业、各企业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不但要求形成社会化生产所要求的产业结构,而且,相互联系的各生产主体也要求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最经济合理。我国原材料工业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加工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种不合理的分布造成交通运输紧张和生产成本加大。沿海地区的加工业每年因交通、能源紧张导致开工不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惊人。

第四,地区经济差距如果超过社会能够接受的程度,也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之一是如果效率过分损害公平,则公平会反过来影响效率。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包括个人之间的共同富裕,也包括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是个人共同富裕的前提。

社会的安定也要求地区经济差距应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社会的安定要求各种社会矛盾不能尖锐到爆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的程度。各种社会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矛盾引起的,而经济矛盾又多是由经济差距引起的。保持合理的经济差距,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如果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部分地区,同时中央政府又不能帮助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对社会的稳定十分不利。

三、形成这种状况的政策原因

地区经济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落后地区资金流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落后地区的落后与缺乏“第一推动力”有很大关系。各地区人均新增固定资产可以说明资金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1994年,上海人均新增固定资产数量是贵州的13.52倍,是甘肃的11.78倍(见下表)。

人均新增固定资产额(1994年,人民币元)

现在,投资的主体已经多元化,除国家投资外,外商投资,国内企业投资,个人投资都是影响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非国有投资者的地区选择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回报率。影响投资回报率的因素除投资的硬环境外,国家政策尤其是信贷和税收政策是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我国把许多优惠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享受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如5个经济特区、13家保税区、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绝大多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在沿海地区。这种政策导向,促使国内外的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这是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优惠政策的地区差异是投资地区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

四、其他国家处理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的经验

对落后地区实行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流向落后地区,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在巴基斯坦,对投向落后地区的投资给予5~10年的免税优惠。不发达地区进口机器设备,可减免一半的关税。

菲律宾规定,向不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6~8年的免税优惠。

印度规定,向落后地区投资的企业,可以在10年内扣除其所得的20%后再计征所得税。

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某些不发达地区被称为应帮助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可以获得优惠贷款并可在10年内免征地方所得税。为促进意大利南部撒丁岛、西西里岛和其他一些岛屿的发展,国内投资者可以获得低息贷款、投资补贴、税收减免等许多优惠待遇。

法国政府采取多种税收和非税措施,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不发达地区投资创建或扩建企业,同时限制巴黎、里昂的夕阳工业活动。例如到不发达地区投资享有部分或全部减免营业税的优惠,最长可达5年。为鼓励到离法国本土较远的瓜德罗普、留尼旺岛、马提尼克岛投资,投资者可获10年免税优惠。对某些部门的投资还可获得特殊的投资扣除。

德国对向东部地区投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投资补贴。

巴西为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采取两大措施:一是迁都,把首都迁到比较落后的巴西利亚;二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建立玛瑙斯自由贸易区,对投资者实行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许多优惠措施。

泰国为促进东北部落后的12个府的发展,在东北部地区设立投资特区,给予最优惠的信贷和税收政策。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优惠的政策引导企业到落后地区投资,通过资金的流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五、国家行为引导企业行为——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选择

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流入。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内资和外资。内资又可分为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居民个人投资。目前,国家采取的一些措施主要是在中西部安排一些大的建设项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些措施对中西部的开发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这仅仅是国家行为。仅仅靠国家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企业积极进行投资。

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国家投资对改变经济的地区布局非常有效。但是,现在则难以奏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财政收入在逐年增长的同时,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财政捉襟见肘,难以拿出巨额资金投资于中西部地区。同时,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难以满足解决地区经济差距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国家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企业和个人投资的作用相对加强。资金来源也不限于国内资金,外资已成为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作为投资的主体之一和政策的制定者,应该采取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各种措施,引导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可以想象,沿海地区如果没有国内外资金的大量涌入就不会有现在的繁荣。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也不能只依靠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必须有国内外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如果没有企业的投资,就不会实现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解决中西部发展需要的资金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国家行为引导企业行为。国家行为包括国家投资改善中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制定相对优惠的政策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企业资金的投向取决于投资的回报率,投资者总是把资金投向回报率高的地区。因此,要想把非国有资金引向中西部地区,必须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首先,国家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帮助中西部地区修建改善基础设施等。其次,调整优惠政策的地区分布,对到中西部投资的企业给予税收或信贷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此引导国内外的资金积极到中西部地区投资。

沿海地区在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把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首先集中于沿海地区,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符合效率优先的原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经济的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应再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步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了今后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重新调整优惠政策的地区布局的条件已经成熟。优惠政策应逐步向中西部倾斜,对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给予更多、更大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到中西部投资。

对中西部地区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是一致的。公平竞争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起点的公平就是公平的要求之一。中西部地区有许多不能同沿海地区平等竞争的自然和历史因素,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起点是不一样的,对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有助于实现沿海和内地企业的公平竞争。

标签:;  ;  ;  ;  ;  

国家行为引导企业行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选择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