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生主体
近几年,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我们学校也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如火如荼的进行课堂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从教11年以来,对工作认真负责,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各项工作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对此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现将我们政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是关键
教材意识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根本途径,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水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教材是课标的例子,知识的载体。作为初中政治教师,笔者深感自己对教材把握很不到位,对教材的理解只浮在表层,尤其对教材每一个板块的设计意图把握不透彻,没有达到课标要求,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都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主题构成主题内容,以三个生动形象、简明易懂的板块方式呈现,每个板块以一个标志性图标来引导。如“思想驿站”作为每一个课时的导入栏目,采取“故事+配图+想一想”形式,通过生动的情境、恰当的配图和有现实感的问题,相互配合的方式,导入新课所学内容。“知识链接”以知识、方法类内容为主。作为对内容知识点的拓展,意在对课程内容做相应的支撑和解说,从而使相关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立体感,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和方法引导。
“社会观察”以历史、时事类案例为主。意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增加知识的历史纵深感,培养其关注现实的意识,提高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各抒己见”结合课程知识点,提出有张力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力求再现生活的复杂性,追求思想的冲突与碰撞。有的问题反映了伦理道德的悖论,有的问题反应了法理与人情的冲突,有的问题反映了传统价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旨在为学生设置一定的讨论空间。
“活动平台”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的设计注意与社会观察、各抒己见栏目的区别,强调活动的可操作性,倡导“做中学”,不是单纯提问题,而是要活动起来,如开展分组调查、讨论、辩论等,有的活动可以延伸到课外。“扩展阅读”根据单元主题,每单元精选一篇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的文章,与拓展教学内容相呼应,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要跟上课改的脚步,认真研究课标,加强教研,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听课。所以,我们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设计的每一个版块的意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效率。
二、通过情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土壤,也是驱动知识生成与应用场景的载体,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到情境所承载知识点及本质并实现突破,而不能被情境所困,迷失于情境的丰富情节与活动之中,没能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在过度关注情境与活动中迷失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情境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科与活动并重意识,从而提高合作意识
活动教学既是获得知识的载体,也是运用学科知识、修正理解偏差、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政治教学中有好多活动板块,如各抒己见、活动平台、知识链接等,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活动教学中,需要同学们提高合作意识。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是一对儿孪生兄弟,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割裂开来,而是要找到联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此外,合作意识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本领。
四、调动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主导,是为了达到“不教”也能学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动脑“多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抽象、概括。教师可以恰当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使思维向新的深度发展。当然,教师提的“问题”要准确,且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比如,讲到“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时,提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否允许信教”的问题;当讲到“我国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2.开口“多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并及时组织讨论。比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动手“多做”。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能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课堂互相督促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适当练习。也可以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五、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情趣性
政治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为了避免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产生枯燥感,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方法。
1.语言表达的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教师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比如,讲到“宗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时,选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绘画的话,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教学手段应多样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兴趣,教师适当使用多样化教学媒体,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感官的并用中,学得懂、记得牢,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政治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政治课教法必须得到持续优化。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课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不协调的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
六、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
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生存的事实中,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新闻报纸,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矿、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还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
当然,思想政治课教改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和反复实践。我们坚信,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运康中学校 044000)
论文作者:苗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政治论文; 教材论文; 情境论文; 理论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