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苏 江阴 214421)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线在会阴切口缝合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顺产产妇240例,其中用可吸收线连续内缝合会阴切口设为观察组,用可吸收线外缝合会阴切口设为对照组,两组人数各120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有无水肿、红肿、硬结、渗出、及局部疼痛程度、切口愈合速度快慢以及患者住院时间长短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会阴伤口疼痛、院时会阴愈合情况、住院天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水肿、红肿、渗出,疤痕凸起一例,线头脱落一例,对照组红肿3例,疤痕凸起2例,线头脱落3例,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天。两组比较,分析发现使用可吸收线连续内缝合会阴切口缝合既能使会阴切口美观,又有助于切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可吸收线会阴切口缝合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342-02
在妇产科常见的会阴侧切术中,患者往往要求术后无瘢痕,或者瘢痕尽可能的小。因此,对会阴切口缝合的术后效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一般用传统间断缝合术,但术后常发生感染,遗留手术瘢痕等。可吸收缝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可在体内降解,术后无需拆线,遗留手术瘢痕小,具有一定的美容效果。现随机选取我院240例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最终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顺产产妇2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其中观察组中初产妇57例,经产妇63例,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20±16岁。对照组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75例,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0±19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分别是:合并胎膜早破者为12例与16例;妊娠高血压3例与5例;妊娠期贫血4例与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产次、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缝合方法
观察组用可吸收线连续内缝合切口,于阴道内粘膜大约1cm处开始缝合,全层连续缝合,直至处女膜处打结,松紧适宜,避免遗留死腔。会阴肌层及皮下组织间断缝合,于切口顶端至皮下0.1cm处进针,保持与切面垂直,经底部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端打结。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肠线间断缝合切口,其余缝合方法与观察组一致。两组患者麻醉方法统一为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会阴切开方式相同。
1.3 术后疼痛分级
2.3 患者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天。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稍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会阴切口的皮肤缝合多采用丝线间断缝合,异物反应严重,吸收困难,常导致切口组织水肿,及产后疼痛剧烈,不易吸收而容易发生感染,并且需要术后拆线,会留下术后瘢痕。可吸收线是一种高分子缝合线,分子量低,通过水解反应降解为乙二醇和乳酸,克服了普通丝线体内不能分解的缺点[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术后无需拆线,无抗原性,可大大减小伤口感染的几率,减小切口疤痕,连续内缝合皮肤由于皮外无针眼,且皮内缝合时,对合严密,间隙小,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少,故疤痕小,皮下组织分层缝合,缝线的牵拉小,内连续缝合仅有一个结,所以术中疼痛轻,术后产妇下床活动早,不用拆线,有利于母乳喂养,产后42天复诊,伤口愈合后几乎无疤痕。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切口轻度疼痛占81.67%,中度疼痛占18.33%,对照组切口轻度疼痛占60.80%,中度疼痛占35.00%,重度疼痛占4.17%。观察组甲级愈合占93.33%,乙级愈占6.67%,对照组甲级愈合占85%,乙级愈合占14.16%,丙级愈合占0.83%。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天,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天。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线用于会阴切口缝合可明显减轻患者切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
[2]何理平,吴端生,陈新,等.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0,2010,35(2):44-46.
论文作者:陆春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切口论文; 会阴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疼痛论文; 平均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