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型企业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北京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03-0022-05
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角度看,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催生了职业教育;从社会现实情况看,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政府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协调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北京市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及其相关政策状况,了解北京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发现行业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课题组于2010年先后重点调查了北京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北京市11家大型企业。本次调查以访谈和问卷形式为主,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
1.关于培训体系与培训制度
课题组访谈对象是企业机制相对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他们均十分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教育,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充足的培训经费和一套相当完备的企业培训制度。其中,北京某汽车有限公司的职业培训体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公司是一家位于北京市的中韩合资汽车制造商。公司总投资达到5.1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人员规模将逐步扩大到600人左右。据其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反映,该公司已将企业职业培训工作纳入了公司章程,并且建立了教育、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从对象看,他们的培训包括对工人层、职员层、管理层和高级管理层等人员的培训;从阶段来看,他们的培训分为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从内容看,他们的培训包括学历性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日常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占企业全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5%左右。企业内培训主要依托的培训机构有研究型大学、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教培基地等,目前企业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2.关于课程与教学体系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北京某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员工培训更具代表性。该公司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他们将员工职业教育分为两大类:员工的继续教育和企业内部课程培训。所谓继续教育是指,企业和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办学,员工可以在职继续接受学历教育。其中北大和北航提供的是研究生学历教育,其他学校提供的是本科学历教育和专科学历教育。并且研究生班上课地点在公司,这些员工的全日制的课程学习和研究生教育都一样,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到2011年初为止,研究生班毕业生已经有130多人,有100多人在读,有110多人刚刚考上。同时员工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在企业外报辅导班进行专业进修。这样的学习费用都可以回到企业报销,只要专业对口,企业承担学费。还有一类职业教育是企业内部培训。公司每年开设300多门课程,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数据库和网络授课平台,这些课程有80%是全国统一的,另外的20%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司每年都要对课程进行及时更新,以便于适应企业的发展。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技术技能、管理知识和道德修养等。公司员工每年都要修够一定的学时。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也可以面授,两者的学时可以累加。
3.关于校企合作
调研发现,北京大部分大型企业与学校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例如上述汽车有限公司现有签约学校在本科层次上的学校,如清华大学。他们还在各个学校建立了青年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正式签约的职业学校在全国有十几所,当然这些都是按照项目签约的。而且,调研企业普遍反映,他们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专题讲座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开展校企文化交流等方面愿意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只注重内部员工培训尤其是高管培训,而对职业院校的学历性教育缺乏兴趣
课题组深入北京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内部,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但是访谈之初,对方首先会向我们询问一个相同的问题:职业教育指的是什么?在他们的眼里,所谓的职业教育即职业培训,主要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而且侧重于内部高管的培训。至于职业学校的学历性教育往往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某工业集团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大型企业。该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职业学校教育不是他们集团层面考虑的问题,他们只管集团内三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直接接触职业学校的是集团分公司,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他们并不了解。其他一些被调研的企业也表示,目前他们的培训都是按照职称级别分类进行的,分为对管理层的培训、中低层员工培训等。但在培训经费上是二八分,其中工人层的人数在公司占80%,但是他们的培训经费只占20%;管理层的人数占20%,但是培训经费却占80%。
显然,这些知名企业社会责任感比较强,但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重视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注重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他们认为将已经进入自己企业的员工教育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员工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企业,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2.企业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据北京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反映,现在的企业需要的熟练工一线工人大部分是从别的企业挖来的,一般不愿意要技能不熟练的刚毕业的学生。这种观点在被调研企业中得到了印证。调研发现,现在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情绪管理等,并不是只需要学生的技术,而在这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十分欠缺。大部分企业对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满意,不喜欢招聘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
3.企业不愿与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合作
本次调研的对象均是央企及知名合资企业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表示不愿与职业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表现在,在合作对象上,他们对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青睐远远高于职业院校;另一方面,即便是与职业院校有合作,合作程度也非常有限。调研中,大部分企业都透露,他们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大学合作,包括聘请他们的相关教师授课,或让员工直接参加这些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等。而相形之下,这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少之又少。北京某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据透露只有一家合作职业学校,而且合作仅持续了一两年。北京某汽车有限公司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相对多一些。据反映,目前与该公司正式签约的职业学校在全国有十几所。但他们的合作方式也仅仅包括接受实习、订单培养等。即便如此,他们的订单培养也是浮于表面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在有关与职业院校合作意向的问卷调查中,他们明确表示不愿意为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和联办职工培训机构等。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归因分析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其自身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它在为自己创造利润的同时,必然要为推进社会发展而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并没有把职业教育看成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其主要表现是企业不愿意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让自己吃亏,不愿意承担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而增加的生产成本,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是如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职业教育体制内的原因,也有体制以外的因素,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的内涵问题
众所周知,按照职业教育的性质来分,职业教育分为广义的职业教育、中义的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广义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文化教育相对应。涵盖针对职业的所有专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涵盖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等各类专门人才。中义的职业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概念同义,是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总称,不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涵盖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一类,其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从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来看,广义的职业教育只在极少数国家存在,而我国只存在狭义或中义的职业教育。正因此,许多企业在听到职业教育就以为是低层次的教育,甚至觉得这种教育不是他们考虑的方向。
2.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调研企业普遍反映,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目前学校的课程、教材太老,和企业的发展不匹配。学校的老师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计划实际工作不一致。这样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后都会遇到一个大问题,即重复培训的问题,学生在校要培训一遍,到企业后还要再培训一遍;其二,大多职业院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敬业精神、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学校所忽视的;其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低不一,校企合作难以长期持续。有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不能保持稳定,这样职业学校不能够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质量不过关,企业自然不愿意为职业教育赔钱买单。
3.政府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
本次调研,课题组的一个深刻的感受是,目前我国政府包括北京市政府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引导机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现有有关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二是已有的法律政策执行不力。通过对北京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机构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政府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北京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了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开发区,建立了多项优惠措施,如,减免税收、补贴等扶持政策等,但是这些政策和北京市职业学校,甚至是开发区内的职业学校没有太大关系。调研中的许多企业都提到,企业和学校签协议,存在风险,但是政府并没有补贴。此外,调研发现,由于多种原因,现有政策也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据反映,前些年开发区有一些职工培训项目,是由国家劳动部门投入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活动办了一次就没有了。在关于“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是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问卷回答中,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政府相关政策操作性不强及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等占到了答案的前三位。
4.行业协会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是信息和政策发布,在职工教育方面的职能很弱,北京的汽车协会就是一个例子。
5.劳动准入市场不健全
就国际惯例而言,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劳动力入职的资格凭证,然而,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存在问题。据反映,来企业这找工作的毕业生都有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水平,但是企业的员工,技术非常好,却很难拿到这样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滥发现象显然大大降低了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信任度。
四、讨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与思考,我们对当前如何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提出以下不成熟建议:
(一)完善有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修订《职业教育法》,重新明确职业教育的体系定位及行业企业主体地位等问题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使我国职业教育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的时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今天看来,至少职业教育的体系定位及参与主体等基本问题有待重新思考与明确。首先,世界已经进入扁平化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与企业管理都在急速发展,而这些发展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去支撑。如果我们还将职业教育定位于过去狭义上的技术与培训教育,显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自然也不会赢得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其次,国际实践业已表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与互动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就需要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地位必须在《职业教育法》中得以明确与凸显,如行业企业以什么身份参与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等等。
2.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法律
鉴于立法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难度,可以考虑根据上位教育法律和《职业教育促进法》,制订《行业企业促进职业教育条例》,通过国务院颁布。
3.根据相关条款出台帮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相应的政策措施
笔者认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优惠政策至少应该包括:给予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税收优惠、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给予相关荣誉称号,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对职业院校参与国家财税部门要完善职业学校校办产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
(二)培育非政府组织,促进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非政府组织(NGO)体现着人类社会的又一项重大的组织制度创新,在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上具有深厚的潜力,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各种非政府组织作为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弥补政府与市场之不足的所谓“第三部门”。
在西方国家,如德国和美国,非政府组织通过作为企业、学校与学生的信息、组织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课程、修业年限、毕业标准、为会员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与文化的特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活动程度较低,主要表现是行业协会、学术团体以及社区民间组织数量较少,而且发挥作用较小。因此,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扶持培育非政府的发展,鼓励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如由国家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牵头,鼓励行业组织、民间组织、学校组织、企业组织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校企合作的工作网络,使其在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专业设置、评估机制、实习就业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三)理顺现有管理体系,完善劳动力准入市场
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健全劳动市场准入制度,一方面完善与落实市场法规,使区域劳动力市场逐步法制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及补偿机制,以此防范流动性风险,避免企业投入后人才的流失。
(四)加强相关研究,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因素,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其长时期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新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必须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合力,加强职业教育研究,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诸方面有所突破,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院校真正能在提升企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