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语文教材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实现以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意义为目标的深度学习,必须回到学生、学习、学科这三大课堂教学的原点上,这三大原点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内容。教师的学科教材理解方式对内容的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达成学科教材理解中的深透度、简洁度与准确度[1],教师可利用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来加以实现。 一、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思维方式,是放射性思维的一种表象。它模拟大脑处理事务的自然方式,调用左脑和右脑所管辖的不同思维范畴,全面发掘人的身体、语言、社交、记忆、创造、精神等方面的潜能;它借助颜色、图像、符号将思维过程“画出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完整地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2]思维导图有四个主要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所以,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地、有层次地显示出篇章的组织结构、连接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观点及事实证据,便于人的理解与表达。思维导图的这四个特征可以帮助教师建立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体系,厘清学科线索,把握学科精髓和灵魂,从而解决学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整体化、结构化缺失的问题。 二、如何利用思维导图理解语文教材 (一)“三读”中形成教材知识整体结构 1.一读:一放一收,初读课标摸规律 一放:在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北师大版)体系之初,首先回到原点——第一次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新课标”)。根据新课标描述,先罗列出各册知识点。 一收:将小学语文一到十二册教材训练点整理出来,并将手稿汇总。 2.二读:二放二收,引入思维导图找亮点 二放:根据新课标精神,我们从宏观层面发现小学语文学科可以分为内容与水平两个方面(图1)。其中,内容主要由性质与功能、要点与结构、知识与能力、价值与意义四大板块组成。以“要点与结构”为例,引进了思维导图进行整理。 二收:教师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解读资料,同时将纸质的思维导图录入MindManager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三读:三放三收,交流提炼出成果 三放:尽管初步梳理出了教材体系中的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结果依然不能清晰明了地表现出各教学内容的纵向脉络。此时,我们通过研读发现新课标中所涵盖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的内容,根据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来概括。因此,我们继续研究整理资料,按照知识与能力的框架各自进行进一步梳理。 三收:在又一次梳理出解读的成果后,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各自理解的阐述。在聆听他人阐述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不断地交流、碰撞、完善,我们逐步提炼出了清晰、直观的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图的MindManager版本。 (二)在把握结构中把握整体 1.掌握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整体架构 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初步解读出小学语文教材知识结构体系(见下页图2)。 有了这样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图,教师就能瞻前顾后,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避免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2.掌握教材体系的纵向脉络 在梳理出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还将重点放在梳理每一知识点的纵向生长脉络上。新课标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低段为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以基础知识中对“字”的部分解读为例: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分为字、词、句三大板块(图3)。 关于识字量。字是表达意思的最小单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从资料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识字量是先上升再逐渐下降的,识字任务是先重后轻的,到六年级下学期,让学生的识字量累计达到3000个左右,那么学生的识字任务就完成了。 由此,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识字高峰在一、二年级,而现在孩子6岁入学,要在8岁左右学习前1500个左右(一、二年级)汉字,占总识字量的1/2,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告诉教师——低段的识字教学必须得花点心思,在兴趣中学习至关重要。如教师可以通过字词游戏(字谜)、记字比赛、拆字比赛或者顺口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关于识字方法。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非常重,因此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分解任务,利于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梳理,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尽管在小学阶段六年都在识字,但是识字方法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图4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前四册教材呈现的13种识字方法,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掌握后能灵活综合运用,最后就能实现独立识字的目标。 识字方法的学习也并不需要严格遵循教材的序列。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在生活中识字,并非要等到第八单元才学习这个识字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适当提前或推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的识字方法中,看拼音识字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因此,我们把拼音知识也划入“字”的板块。 我们在基础知识“词”的板块中,结合教材的呈现,梳理了8种词语理解的方法(图5)。 ●句(略) (2)基本能力 如图2所示,基本能力划分为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我们主要研读阅读理解、写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以“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例: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主阵地,更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平台。新课标从阅读的基本技能(朗读、默读)、阅读的感悟、理解能力、阅读积累、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阅读的习惯等,对小学三个学段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明显的梯度。 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点。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对十二册教材进行了梳理,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点分为14个部分(图6)。这14个部分呈序列排列,而每一个部分的训练点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有层次地呈梯度排列。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逐步、螺旋上升地得到培养。 关于词语理解能力的训练序列。我们还发现学生词语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而学生理解词语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课标对词语的理解又提出不同的要求(同图5)。 新课标分别在小学三个学段对词语的学习提出了“了解”“理解”和“推想”的要求。第一学段强调的是“了解”,要培养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学段要求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利用第二学段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去推想词语的意思,并辨析词语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理解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是启蒙阶段,第二学段则是基础阶段,如果在第二学段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就很难适应第三学段乃至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所以,第二学段对词语的理解教材指导非常详细,起到了明显的过渡作用。新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来解读教材,形成小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体系。 ●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简单来说,写作能力就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我们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将其所呈现的有关培养学生写作(低段称为写话)能力的内容整理出来,具体分为积累素材、练笔、修改这三部分(图7)。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练笔是写作能力训练的核心,练笔越多,书面表达越熟练;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助推剂,养成修改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解读小学语文教材,梳理出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教材体系的纵向脉络,既为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又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部注入了营养。 ①MindManager是一款用于进行知识管理的可视化通用软件,适用于进行思维导图的创建和管理。用思维图理解语文教材_思维导图论文
用思维图理解语文教材_思维导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