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路怒”心理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_温丽娟

我国“路怒”心理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_温丽娟

(贵港市人民医院 广西贵港 573100)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路怒”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路怒”的界定、表现、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展开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对于“路怒”的心理研究的实证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探讨了“路怒”心理的研究现状,并对“路怒”现象进行了相关思考,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路怒;心理;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354-02

“路怒”一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美国The Derry News杂志报道了一起关于由“路怒”引发的暴力犯罪案件。20世纪90年代,“路怒”进入国外公众的视野,并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应的研究逐渐成熟。我国汽车时代发展较晚,至2006年底,“路怒”这个词才以“2006 年度华语地区中文新词榜”的身份,第一次进入中国媒体。自此之后,“路怒”现象的报道大量涌现,但对此进行的相关研究相当匮乏。目前,大部分的学者认为“路怒”的出现受心理、生理、社会三者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从防治的角度来探讨“路怒”,心理角度能够更快捷、有效的预防及消除“路怒”现象。

1.“路怒”的界定

目前,对“路怒症”的定义多是采用牛津词典的阐释:“路怒症”是由现代的驾驶压力所引起的驾驶者的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行为,伴随而来的愤怒情绪导致其行为会指向其他的驾驶者、乘客或者是无辜的行人。我国学者吴斌认为,“路怒”是形容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1]。朱继明则把“路怒”分为原发性“路怒”和继发性“路怒”,前者指有些人遭遇压力或某种应激事件后,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也不愿意寻求社会心理支持,就以“路怒”的方式发泄出来,后者指在行车过程中遇到其他驾驶人或乘人的挑衅或某种应激事件触发情绪冲动而引发“路怒”[2]。总体来说,“路怒”是指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爆发的一种具有攻击性的负面情绪。

2.“路怒”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路怒”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仝金灿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可,他认为“路怒”主要分为一下六类:驾车强行切入别人的车道,或者故意阻挡其他车辆进入自己的车道;对同向或对向行驶的车辆过分地鸣喇叭或打闪灯;在驾车行驶途中与其他车辆飙车;破口大骂或威胁恐吓行人或车辆;向其他车辆、行人吐口水或故意撞向对方;驾车行驶过程中向其他行人或车辆投掷物品[3]。

本文从攻击角度总结“路怒”表现由轻到重依次是:①心里经常为不畅的交通“冒火”,但没有外在表现;②经常破口骂人;③过分鸣喇叭或打闪灯;④强行插道或故意挡道;⑤向别的车辆吐口水、扔东西;⑥与其他车辆飙车;⑦故意与对方车辆相撞。

3.“路怒”的心理原因分析

在心理层面,大部分学者认为“路怒”受到以下心理因素影响:人格、归因方式、控制心理及攀比心理。

3.1 人格

很多学者认为,相应的人格障碍是影响“路怒”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有学者指出,偏执型、冲动型、反社会型及不成熟型人格的人一旦开车上路,如行车途中遇到不良刺激、不如意或带着负面情绪上路,就容易出现“路怒”[2,4]。王浩颖指出,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更容易出现“路怒”,因为这种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认为自己应该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这样的人开车会认为自己怎么开的都是对,即使违反交通规则也不认为自己有错[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归因方式

驾驶人对驾车过程中出现的不如意情况进行合理的归因对“路怒”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若驾驶人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自我因素,如技术不如人、自我驾车不小心、自我状态不好等,或把驾车途中的不如意归因为气候原因、交通管理不当、赶时间等外在因素,则都不易出现“路怒”现象。但是如果驾驶人将事件归因为对方恶意挑衅, “路怒”则会较易爆发出来。

3.3 控制心理

开车对驾驶人而言有控制感,能够使驾驶人产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开车出行,难免会有“快速通达”的预期心理,一旦受阻,控制感受到打击,与此同时,如有其他人试图影响或控制驾驶人,便会激起驾驶人的愤怒,引发“路怒”。另外,驾驶人被车子包围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更容易释放情绪。

3.4 攀比心理

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往往还是经济条件、地位、身份的象征,一些驾驶不文明的现象,往往还受到此特征的影响。如驾驶普通的私家车上路,被豪车超车,驾驶人会有“惹不起”的心理,但如果是被一辆比自己差的车或者如拖拉机这种农用车超越,就会产生“不爽”,甚至“愤怒”。在这种攀比心理条件下,“路怒”产生的现象更加频繁。

4.“路怒症”心理防治措施

针对产生“路怒”的心理原因,对预防“路怒症”提出如下心理防治措施。

4.1 及时调整自我情绪

司机在驾车上路前,应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做出评估,如果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较差,且一直无法调整,最好放弃驾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恶劣情绪,应及时进行放松调整,可选择进入服务区或者其他允许停车休息的地方停车,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冥想、深呼吸、运动等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及时调整。

4.2 行程规划时应预留充足的行车时间

如果行车时间紧张,会对驾驶者的情绪造成影响,驾驶者会有意无意的进入紧张状态,很难心平气和的驾驶车辆。因此在规划行程时,可稍微提前出发,以预留足够的行车时间。另外,在行驶路线的选择上应选择较熟悉的路线,并且做好备用路线的考虑。这样,有充足的时间和准备,驾驶者才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驾驶心态。

4.3 驾驶者应建立同理心

驾驶者应建立同理心,对于他人的行为应持理解、接受的态度。重点在于不要让自己成为“路怒症”的一员,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谅解他人的错误。建立同理心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驾驶者陷入不良情绪。

4.4 在驾校培训中增加心理培训及测评

驾校培训课程中应增加心理科目的培训,使即将成为驾驶者的学员学会对自我的情绪进行调整。在强调自我调节的同时,交通管理部门应参考国外应对“路怒症”的经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驾驶者进行定期的心理状态评估。另外,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中,也应考虑到对驾驶者心理状态造成影响的因素。

5.思考

就目前“路怒症”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是可以反映出现状和问题的,但仍有提高的空间。从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收集一些描述性数据,但问卷的信度、效度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另外,研究目的往往是说明“路怒”的人越来越多,或者划分易产生“路怒”人群,对“路怒”问题产生的根源性问题还不能深入了解。采用个案研究法、长期观察法或者功能分析法等对“路怒”进行深入研究,是“路怒”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路怒症”的研究对象范围过于宽泛,缺少对明确的特定类型驾驶者进行研究,如女性驾驶者、职业司机等,对特定群体的长期观察研究更有助于加深对“路怒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吴斌.“路怒症”的心理分析[J].科技资讯,2010,(31):213.

[2]朱继民.“路怒”——马路之杀手浅议“路怒”的成因及应对[J].大众心理学,2013,(12):19-21.

[3]仝金灿.“路怒症”对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危害与防范[J].化工管理,2013,(24): 53.

[4]许志敏、吴建华.“路怒症”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J].品牌月刊,2015,(1):278.

[5]王浩颖.路怒症:怒从何来[J].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5,(7): 24-26.

论文作者:温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  ;  ;  ;  ;  ;  ;  ;  

我国“路怒”心理的研究现状及思考论文_温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