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学院教材的特点--兼论“国际金融概论”_国际金融概论论文

论金融学院教材的特点--兼论“国际金融概论”_国际金融概论论文

试论金融类大专教科书应具备的特征——兼评《国际金融概论》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教科书论文,一书论文,概论论文,应具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1999)04-0049-03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按照教学大纲编选的教学用书。教科书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任何事物一样,教科书亦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性,这里笔者试就我国金融类大专教科书应具备的特征,并结合《国际金融概论》做一浅析。

一、目前我国金融类大专层次教科书应具备的特征

(一)科学性。教科书必须具备科学性,这是由教科书的本质与职能决定的。从本质上说,教科书是本学科实践经验的系统性概括与总结,其职能就是要揭示本学科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之成为人们从事专业活动的指南。因此,衡量一本教科书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揭示、运用和反映了专业活动的规律。作为我国金融类教科书,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货币、金融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把握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与开放的基本脉络,组织与展开教科书的编写内容,在全书中着力体现对本课程一般规律的探究,这方能使该教科书内容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二)思想性。教科书应结合本学科知识,有针对性、适当地赋予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我们知道,“教书”与“育人”是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对不可分割的行为。唐代韩愈的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便明确道出了其中的关系,这业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界所不争的事实。从目前来看,一本教科书它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造就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体现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培植扶持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是它必须要明确回答的问题。从这点可以说,思想性是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因此,我国金融类大专层次的教科书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亦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精确性。教科书是关于本学科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与系统总结,其任务是探究本学科的一般规律。教科书务求精确,这既包含概念、原理、命题等理论上的精确,也包括修辞造句、图表绘制、标点符号等的精确。一本教科书若存在错误表述,或在词语、语法、文字、符号等方面存在差错,都会大大降低该教科书在师生中的信度与效度,甚至个别的会发生误导,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金融类教科书事关现代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出不得半点差错。

(四)有序性与系统性。从有序性上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是认识运动的基本特点,对此教科书应充分考虑,要根据专业的内在规律与教学规律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渐次深入其内容。笔者认为,在构建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架构时,应尽量采用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或称运用归纳法,力避演绎法,这将有助于该学科教学过程的逐步深入与展开。另外,从系统性角度而言,作为教科书应有必要而醒目的图表信息,使教科书体现定性与定量多角度的分析探究,每章后还应有复习思考题等教科书系统性的要件。

(五)前沿性与前瞻性。教科书从写作到出版、使用,及至淘汰有其客观的周期性。就是说一本教科书从写作完成,到投入使用,在时间上就已有滞后性,况且教科书一般还要用在几届学生中。为此,要使之达到对学生适用性、针对性的教育作用,应该既把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吸纳进来,又要依据本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学科的发展加以前瞻性引导,这才会有助于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金融类大专层次教科书就是应力求反映当代我国与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水平与状况,并对今后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加以必要的前瞻性探讨。

(六)简捷性。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之一,它应该在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包括把握教科书基本内容、广泛参阅相关书刊资料、认真备课、精心授课,以及悉心做好课后辅导等工作)中,将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材料转化成表象清晰、生动鲜明、多维立体的知识成品,牢固地储存于学生的记忆意识之中。这就是说,教科书仅仅是为教学提供的材料,需要通过复杂的教学过程,在教师发挥主导性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交互作用中,使学生头脑中生成全新、鲜活的知识成品。此种成品不仅应含有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备的本质,也应赋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的才能,以及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正确的情感、品德、意志品质与思想观点这些较高层次的质的规定性。为此,教科书应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力求文字简炼、言简意赅。首先,大专层次的金融类教科书,在理论阐述上应低于同学科本科教科书,高于中专教科书;而在实务技能上,又应强于同学科本科教科书,弱于中专层次教科书。其次,教科书应给教师留出适度的讲授发挥空间,亦是要给学生空出必要的思维与想象余地,不可过于细致具体。这有利于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启发式、导教式乃至发现式等的教学原则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以期求得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效果。若教科书过于细化具体,便成了成人自学材料,这与普通全日制在校生教科书的特性要求是不相符的。

二、对《国际金融概论》一书的简评

《国际金融概论》一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主持编写的“九五”规划重点教材之一,它是在总行的组织领导下,经有关院校教师的共同努力,认真编写而成的。经过我校两届学生的使用,笔者作为该书的编者之一,又是运用该书的教师,对该书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试浅析如下。

(一)该书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

其特色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编写体例符合国际金融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与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规律,信息内容新颖,简明扼要。从总体上说该书是比较成功的,能够基本满足当前我国金融类大专层次国际金融教学的要求。

(二)该书基本符合教科书的要求

从上述教科书应具备的“六性”特征考察,该书较好地体现了教科书应有的特征。

1.在科学性上,该书开篇即明确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及其运动发展一般规律;内容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上,结合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对外金融问题,阐述了国际金融现象中诸多层面的客观规律性;在汇率的决定上,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坚持“汇率的实质在于两种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价值量的交换比率”这一科学命题。凡此种种,都是该书科学性的闪光亮点。

2.在思想性上,该书鲜明地突出了培养社会主义金融人才的特征。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品德、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如它运用事物普遍联系与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突出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及其运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如在介绍我国的外汇管理中,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外汇管理是在建国前外汇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所操纵,并且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下,汇兑秩序十分混乱的基础上开始确立,并一步步走向稳定与发展这一客观历史过程。由此激发学生憎恶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再如它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西方的汇率理论及国际收支理论做了有批判地吸收尝试。还如,它在介绍我国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时,揭露了美国阻挠我恢复在国际金融机构合法席位的丑恶嘴脸,并分析了我国恢复国际金融机构席位后在国内外的重大意义,这又会对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观念发挥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

3.在精确性方面,从总体上说,该书基本能够满足精确性的有关要求。

4.在有序性与系统性上,本书遵循了从局部到整体的逻辑思路。先论述外汇与汇率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再以此为铺垫或基本工具,渐次介绍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国际资本流动等局部性理论知识,而后再论述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制度等综合性理论知识。如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写作体例,符合国际金融学科的内在规律及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此外,本书也具备必要的图表、数学模型等定量要素及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等系统性要件。

5、前沿性与前瞻性。该书的完稿约为1997年初, 在内容上它为求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果,并紧密结合我国涉外金融领域的实践,介绍新知识、新政策。例如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我国的外汇管理等内容,均是依据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而编写;还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做了介绍。书中尽量引用最新资料和数据,其中不少是1997年的资料数据,这是其前沿性的特征表现。而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展望、欧洲货币体系的前景等,都具有前瞻性的特征。

6.在简捷性方面,应该说该书所属学科的内容是较为宽泛的,它既有国际金融知识,又有国外金融、对外金融等的专业内容,如此繁杂的知识系统,该书用24万余字加以涵盖,总体上可说其具备简捷性的基本特征。尤其书中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 “货币互换”、“国际收支的调节”,以及“国际储备的管理”等内容的论述更突出地具备简捷性特征。

(三)该书亦存在某些欠缺之处

首先,在精确性上存有某些缺憾。例如第18页汇率的升贴水计算有误;第219页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中有错点。尤其是国际结算一章中, 托收与信用证结算程序图都被电汇程序图代之,这是以后应当避免的。此外,还有几处文字上有错误。

其次,在简捷性上也有一些不足。如在远期汇率的决定上,该书第30、67、75页等三处都有介绍,尤其后两处又有十分详尽的举例,这显然有重复、累赘之嫌。第73页第2自然段的存在也显得必要性不强。

再有,在前沿性与前瞻性上,在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展望等方面还可深入探讨一下。

最后,我们在使用中感觉从第198 页开始的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举例,以美国为例显得不易理解。因为它恰是以美元为货币单位,若以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者以我国为例则易于教学接受。再者,如此举例没有“错误与遣漏”发生,也显得与实践有所脱节,有待进一步探讨改进。

收稿日期:1999-06-10

标签:;  ;  ;  

论金融学院教材的特点--兼论“国际金融概论”_国际金融概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