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中阅读教学目标_读书论文

如何实现高中阅读教学目标_读书论文

如何让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笔者感到语文阅读教学学段目标不落实、年段特点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语文老师的辛苦付出与成效不成比例。以下笔者以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高年级阅读教学定位不准,原因何在

其一,目标定位不准,解读课标不足,学情分析不够,理解教材不透,更有急功近利的问题。部分老师的心愿是好的,总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忽视了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教师不停地扩充课堂容量,加大难度,超纲超标。也有些老师则“浅”化了课堂,“淡”化了语文味道,于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对教材理解和使用不到位,是平时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越到高年级,教师钻研把握教材方面的问题越突出。一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大量新课文,可供学习的相关资源却不如老课文多,使得部分教师在理解教材上出现了偏颇;另一方面,高年级课文名家名篇多了,有了一定深度,这对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情况则是,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挖得过深,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其二,没有针对学生和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哪些是学生能够自读自悟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巧妙引领、提升的?对这些问题,教师没有明确地思考。学生早已明白的,老师还在没完没了地分析、提问,真正需要老师帮扶的地方,却一笔带过。

一方面,教学策略失去年段特点,缺少层次性。例如,在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课堂上,教师都提出让学生“划出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说四年级在老师的提示下悟情悟法,那么经过两年的学习实践,学生理应知道为什么要划出这些句子了,这种方法理应已经内化成学生的能力了。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如引领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自主读书,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独特的认识。

另一方面,老师们虚心好学,但往往只是缺乏思考的“克隆”,使好创意形式化。部分教师善于“借用”研究课观摩课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然而,目的不明确,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信手拈来。许多老师喜欢用自学提示,但自学提示内容欠科学,常见的就是,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搬到投影上,或者把教学环节从纸上搬到投影上。自学提示应提示什么?真正要考虑的应主要是学习方法。

其三,部分课堂语文能力训练流于形式,不能面向全体,不能落实到位。经常可以看到,课上老师找一两名学生说说主要内容就行了,当学生说不好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就是“简单些,再简洁一些”,于是有些学生就把要点简洁下去了,其实他并不知道怎样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蜻蜓点水。有人喜欢热热闹闹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殊不知随着年龄的增加,真正应该活跃的是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观察和教学质量监控来看,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容乐观,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尽如人意。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或缺少自信,很多老师不敢或不愿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的课堂上的质疑也就是走走形式。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了,或已经第二课时了,老师还在让学生交流看题目时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于是顺乎教师意愿提出早已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老师的设计考虑的多是便于顺顺当当地教学,有的设计很有创意,但仍是“牵着学生走”。预习了却不交流检查,无法预知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缺少相应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检测。

二、高年级阅读教学如何落实学段目标,体现学段特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了解学段特点

1.研读课标,为高年级语文教学定位。

与第一、二学段相比,第三学段要求更高更细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高年级主要是篇章教学。它所承载的任务更多,理解性阅读比中年级加强了,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要整体把握文章,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领悟表达方法,逐渐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淀为语文素养。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学段都有的内容,需要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不同。例如,默读,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了,中年级是“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则加入了“默读有一定速度”。由此看来,到了高年段,课堂是不是更应该静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静心读书,静心思考呢?再如,老师们在研读课标时,更多的还是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各学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要注意的。

2.研读教材,理解到位。

高年级的篇章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研读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关注一课,要研读年段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要研究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来丰厚课堂;要研究教材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要研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要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可供学生借鉴,对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台。

3.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看你往上画什么。殊不知,不止我们老师在画这张纸,家长、亲友、媒介……包括学生自己,也在描画。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还不大的话,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丰厚的学识、各种兴趣班、大量的书籍、琳琅满目的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半径很小,有的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越到高年级,教师越应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提升。

(二)研究适合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能力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适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整体入手,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在了解文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提领全篇,长文短教。教学中更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挖掘、运用背景资料,品出句子深刻的含义。

中年级侧重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则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草原》一课,学生读一遍就很容易理解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但领悟其中的民族情深恐怕就有些困难了。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探究式教学。在学生自学,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基础上,先出示一份介绍内蒙古人民平时如何待人接物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去发现“在迎接中央来的这个访问团时,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引领学生探究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究,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蒙族同胞对访问团的迎接不仅仅出于热情,更出于一份浓浓的民族情。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学会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提出了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发现词语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想象、对比、朗读等方法。

例如,《金色的脚印》中有一段文字:“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小狐狸孤零零地坐在窝里,仰起脖子嚎叫着。那是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思考:这几个叠词出现在句中,给你怎样的感受?(可怜、凄凉、孤独……)边想象边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金色花》中,有两段对仙人掌开花前后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对比读,“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金黄色,12个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从前后用词的对比中看出,不同的词语、不同的描写,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从中学生能感悟到语言表达的魅力。

3.关注表达,迁移习作。

对比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高年级明确提出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阅读中习得方法,才能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文本,发现表达特色,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在讲《草原》一课时,把本课感悟表达方法的侧重点放到了观察顺序上。其实,这种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学生在中年级就已学习了,到了高年级,本课的侧重点应放在体会作者写景与感受紧密结合的写法上。老舍在表现草原美景的同时,更多表达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感受,或想高歌一曲,或想低吟小诗。这不正是高年级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范例吗?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品味好的题目,既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又可以使学生学习为自己的文章拟题;探究文章的构思、结尾的精妙,使学生既得“意”又得“法”,学会为自己的文章精心布局;欣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使学生认识到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修辞,可以准确写出特点,更好地表达情感,使文章增色;感悟环境描写与表现主要人物个性的关系,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侧面描写可以烘托人物。

例如,学习《桥》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发现表达上的特色。文中不但有老支书言行的正面描写,还通过汹涌而来不断上涨的洪水和乱哄哄你拥我挤的村民等侧面描写的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发现修辞手法对表现洪水凶猛及情况危急的作用,发现结尾的妙处,感悟到题目的含义。

例如,《木笛》一课,描写了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体现了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责任感。文中对朱丹没有眉目的描写,而侧重衣着描写:一身黑色云锦衣衫,衣衫上精心绣上了梅花。教师引领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外貌描写与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关系,体会到这有气节的梅花不正是朱丹傲骨的表现吗。这样可以防止习作中外貌描写脸谱化的现象:双眼皮、大眼睛……

高年级在感悟表达方法的同时,要适时练笔,读写结合。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选择时机渗透习作训练。除了仿写、改写、缩写,还可以写感受,可以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运用补白的方式,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习作能力。有些课文的结尾为读者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如,《半截蜡烛》一课,机智勇敢的杰奎琳拿着装有机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刚刚踏上最后一级楼梯,蜡烛熄灭了。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令人意犹未尽。可先品味这种结尾的好处,再抓时机,请学生续写后来的情况。

学习了《鲸》,在感受说明文用词准确、科学的同时,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尝试介绍身边的事物。从法布尔的小品文中,感受到说明文原来也可以写得这样生动,这样引人入胜。于是,《香烟的自述》《多功能水壶的述说》等一批富有情趣的小品文出现在学生的习作中。

4.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高年级更应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很多文章都具有画面感,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本描述的场景、画面。

高年级更应多给学生主动质疑解疑的空间,使学生养成善疑好问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能力。例如,学习《百合花开》一课,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原题“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高年级更应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设计的问题有适宜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空间。还要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语言表达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例如,学习《新型玻璃》,在学生交流合作编制的表格后,教师增加了一个环节——创设“发现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并发明了相应的玻璃”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人类的发明都源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奇思妙想。这样既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又为完成课后第3题“当小发明家,把想发明的玻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埋下伏笔,解决了学生写想象文的最大问题——胡思乱想,没有根据,缺乏合理性。

当然,要让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深层次钻研教材,多角度研究教与学的策略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本文课例选自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和北京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

标签:;  ;  

如何实现高中阅读教学目标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