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锐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其突出表现首先在于,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跨国公司4.4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6万家。仅世界上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就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外销售额和600 万名国外雇员(注:《光明日报》,1998年11月11日。)。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跨国公司目前已占据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占当今世界生产总值的40%,贸易总额的50%,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90%,高技术发展的90%,技术转让的75%,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跨国公司通过国外分公司销售的货物,超过了世界贸易出口的总值。(注:吴季松:《知识经济》,第42—43页。)据此,有人已经预言:如果说本世纪是跨国公司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存在,那么下个世纪则将是民族国家在跨国公司的世界中生存。
其次,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迅速扩大。在当今世界上,由于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市场化,加上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的不断努力,贸易自由化不仅在区域上大致覆盖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而且贸易的内容也已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使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世界商品贸易达5.4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1.3万亿美元,合计已达6.7 万亿美元。据世界贸易组织的预测,到2010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总额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第三,投资外向化日益明显。国际经济关系中投资的重要性和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了贸易。进入90年代以来, 跨国直接投资流量猛增。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为2430亿美元,1996年就达到3600亿美元,1997年达到4000亿美元,1998年有可能达到4300亿至4400亿美元。(注:《光明日报》,1998年11月11日。)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发表的公报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累计1996年已达2万亿美元。 发达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在稳步增长。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形成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结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的趋势。
第四,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明显加快,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金融交易量达500万亿美元, 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一万亿美元以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这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通讯和运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1930年,空运的成本平均为每英里68美分,1990年降为11美分。同期,纽约与伦敦的3 分钟电话费则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估计到2000年,这种费用可以降到3 美分。按世界贸易组织的计算,1990到1997年,世界出口产品中,1 美元货物的运输成本仅占2%。由于信息技术与运输业的发展, 就有可能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对于促成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能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就有可能发挥“后发效应”,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促使经济出现几个较快的发展阶段,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国家利益而有意识安排的结果。从经济全球化开始之日起,发达国家就把经济全球化作为谋取经济、政治霸权的手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即世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披露,60—90年代初,30年内世界贫富差距扩大了12.2倍。最富有的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其财富是最贫穷的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的70倍。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3 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世界上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差距——信息占有的差距。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另一种贫乏——信息贫乏。目前,全球因特网用户有1.3亿人,发展中国家的用户仅有1000多万户,占7.8%,而发达国家有1.2亿用户,占92.2%。 这很可能把全球大部分人排除在信息社会之外,从而引起全球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可见,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最多。尤其是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连美国《华盛顿邮报》1998年10月9 日的一篇文章也评论说:“人们开始意识到全球化不仅带来希望,也充满着危险”。托夫勒也开始戳穿“全球化神话”,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并指出“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也许没有回报)”。萨克斯预言,“在一个未加改造的全球经济制度下,将会出现一个贫富悬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世界”。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制度安全的挑战,二是对经济安全的挑战。从制度安全的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总是煞费苦心地试图把自己的经济、政治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千方百计地试图使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对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同时,要注意西方发达国家的“分化”、“西化”阴谋,确保制度安全。
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尽力避免自己的经济活动受控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遵守这些已有的“规则”,这就迫使自己不得不对经济管理的权限作某些让步,从而很容易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控于发达国家。对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切不可勉为其难,操之过急反而欲速不达,造成混乱。
如何对待金融国际化的问题,已不是一般问题,而是关系到经济全局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1997年的东南亚、1998年的俄罗斯、1999年初的巴西三次金融危机,使人们对国际资本巨额流动和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后果有了新的认识。应当看到,在国际金融现有体系下,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增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对风险要保持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切不可放松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否则,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国际投机资本乘虚而入,必定造成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东南亚的这场金融危机,使“贫困重返东亚”,导致成千上万个家庭重新陷入贫困之中,从而有可能使这个地区几十年来在减少贫困和在人文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作为一场金融危机而开始的危机也便成了一场全面的社会危机”。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估计,此次东亚危机共造成全世界投资者700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一场世界大战的耗费。有人从这个意义上称金融风暴为“90年代的核武器”,和平时期的“头号杀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这番调整,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扩张和少数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它虽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会,但也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形成同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出现低层次、单一性和从属性,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重复出现并始终保持“雁行模式”,即在产业结构上,发达国家总是“飞”在前头。
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有可能越来越被外资所占有。据统计,我国部分国内市场已被跨国公司控制,洗涤用品、饮料等,外商投资企业在产量、销路上占了35%—50%;全国程控交换机外商占据70%的市场,移动通讯设备仅美国摩托罗拉天津独资企业一家已占国内市场的90%。(注:《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7日,1999年2月4日。)一些全球企业形成国际垄断的可能性也在迅速加大。8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企业之间达成战略性技术联盟的数量迅速增加。80年代上半期这类战略性技术联盟已有1560个,1985—1989年间又增加了2632个。在这些战略性技术联盟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日、欧)企业之间的联盟占90%以上,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的这类联盟所占比例不到10%。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其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化了。不仅如此,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反倾销”此起彼伏,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份额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他们占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则坚决主张彻底实行开放。这更给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带来严重威胁。
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因国而异,差别较大。对中国来讲,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要大于挑战。这是由我们的社会制度、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所决定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全球化采取正确的对策。
第一,要适应。即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适者生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没有谁可以像孤岛那样,与世隔绝而独善其身。”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说过:“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第二,要充分利用。即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使我们在自己经济最大承受力的基础上,寻求开放度最高的与全球经济的结合方式,以便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可为的过程,我们要有所作为,趋利避害。譬如我们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就既可保持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又可引进先进技术。要充分利用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的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尽可能多地吸引外资。特别是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建立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我们还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市场。全面参与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我们能够进入世界贸易的主流。可以预料,最善于跨国经营的公司必将是兴旺发达的前途无量的公司。
第三,要清醒。即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作用要有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要从正负两方面去看,不要光看到全球化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也不要夸大其负面影响。在宣传上要讲究科学性,使领导干部和人民对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和利弊心中有数,从而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1999年伊始,中共中央就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重要决策。江泽民同志在研究班的结业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一个国家,金融如果出了问题,就会给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我们应该深刻地加以认识并引为戒鉴。”他还指出,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发生在国外,但给我们上了关于现代金融最生动最深刻的一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是一个大课题,这方面我们还是新手,经验不多。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关键是壮大我们的经济实力,同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第五,继续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由于全球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当前世界上对“全球化是谁的全球化”的问题越来越关注。1999年初在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负责任的全球化”成为这次大型国际研讨会的主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对当前的全球化模式表示不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说,由于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公正待遇,发展中国家一个又一个地被金融危机压垮(注:《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7日,1999年2月4日。)。国际社会应团结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之中,尤其是非洲国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烈呼吁全球化要有“人情味”,博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我国代表汪道涵在会上说,经济全球化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新兴市场的不稳定性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强烈冲击,如不有效控制其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陷入困境,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因此,必须对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当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前要尽快建立有利于稳定全球经济的新规则和新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避免出现新的危机,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